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你知道“端午茶”的来历吗?

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你知道“端午茶”的来历吗?
端午,不仅有赛龙舟、吃粽子、闻香等传统习俗,还有举办茶会的习俗。自古以来,茶与端午密不可分。昨日,“三朝茶会”展演在言子书院举行。来自上海市收藏协会香艺专业委员会的陈振东、吴涓涯、高琳珊、吴玉娟,选取唐代烹茶、宋代点茶、明代瀹泡三种截然不同的饮茶方式为市民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茶艺课”。
图片
端午节饮茶的传统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自发地上山采摘百草,在家中晾晒,以备日常饮用,防病健身,辟秽驱邪,这种茶饮,被称为“端午茶”。随着时代发展,“端午茶”的种类不断拓展,时代的变迁赋予“端午茶”更深厚的内涵,也扩充其类别。不少前来品茶的市民表示,初夏端午适合品茗,不仅可以调节身心,还能增添节日氛围。
唐代盛行烹茶,根据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的记录,主要用饼茶进行炙烤、冷却后碾罗成末,初沸调盐,二沸投末,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陈振东的表演选用曾用于唐代宫廷贡茶的紫笋茶,结合使用依据法门寺出土器具进行复刻的用具进行现场演示。现场,烹茶器具均采用银鎏金的传统工艺,与唐朝审美相得益彰。
“点茶法是通过注汤后使用搅拌茶汤的工具,使茶粉与水和空气交融形成泡沫。”高琳珊介绍,这种吃茶方式形成于唐代中晚期,到了宋代极为流行。“点茶”一词不仅出现在宋代茶学专著《大观茶论》《茶录》等,还频繁出现于宋代文人笔记文献中,体现出宋代点茶法流行的盛况。
图片
明代盛行的瀹泡法更为简便。首先置茶叶于壶内,以沸水烹之即可。通过洗茶去尘的程序,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入水入茶的次序,适当增添文人雅趣。吴玉娟表示,这种泡茶方法虽然简单,但文人在茶的品赏中体现出其“返璞归真”的审美追求。
因是端午假期,前来品茶的有不少亲子组合。唐阿伯带外孙女来品茗,虽然孩子还小品不出个所以然,但阿伯觉得:“烹茶品茶是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修身养性,培养女孩的气质。”小姑娘也被现场表演茶艺的哥哥姐姐的国风服装吸引,她中意金光闪闪的唐朝茶具,还欣喜道:“原来古代人喝茶不是泡的,是要用煮的。”
特地留了时间来参加言子书院非遗日活动,于女士表示用一堂茶艺课过端午,很有仪式感。“老师讲解很仔细,茶室里茶文化展示,完整了解中国人喝茶方式的变迁。以前看电视剧《知否》或是《梦华录》,对宋朝点茶技艺很感兴趣,今天现场学习了,迫不及待想要回家试试。”
现场,还特邀古琴演奏王鹏及女高音黄文静,通过古琴与琴歌的表演进行串联,在不同朝代的曲目间让观众去体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茶味。(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