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麽乜:一针一线的温暖与传承

  新华社南宁6月9日电(记者李欢、黄凯莹)正值端午假期,广西百色市博物馆内,艾叶、菖蒲等草药味沁人心脾。在一场麽乜香囊制作活动中,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姚美娟正在给小朋友们讲述麽乜的故事、科普麽乜的制作工艺。
图片
  6月8日,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姚美娟在麽乜香囊制作活动中教学。新华社发
  麽乜是百色市右江上游地区壮族特有的民间吉祥饰物,由艾叶、菖蒲、苍术等天然中草药及棉花填充成内芯,外部配以吉祥图案的棉布,缝制成人抱球状香囊。
  麽乜造形来源于壮族古老传说龙与太阳的故事。相传龙珠是太阳的火种,太阳靠龙珠的火才能光照大地,有天龙珠失落到右江支系澄碧河畔,壮族青年伯皇在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找回龙珠,使太阳重现光芒。后来每到端午时节,人们便会制成一个人张开四肢环抱龙珠造型的配饰物,象征着勇士守护龙珠,并称之为“麽乜”来供奉和纪念伯皇,也用于祈求世代平安吉祥。
  麽乜连接过去与现在,这一习俗流传至今。每到端午,百色城大街小巷,许多家庭都会缝制或购买麼也相互馈赠,寓示平安吉祥。
  2012年,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图为麽乜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黄凯莹 摄
  白线穿过针眼,游走于布料之间,剪圆缝制、填充调整,麽乜的制作并不容易,单在缝制上就有十几道精密的工序。
  “裁布烫布、身躯与龙珠制作、组装缝合、装配配饰……每个步骤都是手工制作完成,慢工出细活,往往几个小时才能做好一个麽乜,如果加上刺绣的功夫则要数月。”姚美娟说。
  “看到麽乜很是亲切,小时候母亲会亲手为我们制作麽乜,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就放在口袋里或挂在胸前。母亲前些年去世了,但做过的麽乜还留着。”今年端午假期从外地回家,驻足麽乜制作手工作坊里许久的陈先生说。
  近年来,麽乜已不仅是端午节时才会出现的饰品,人们在平时也会去购买麽乜佩戴或悬挂、赠送亲友,以此寄托美好的祝愿。
  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桂珍和女儿林坚也在传承麽乜的队伍中,至今已近10年。为了扩大麽乜的流传范围,更好传承麽乜技艺和文化,母女俩开始创新加工麽乜产品。
图片
  一名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壮族妇女头上佩戴“麽乜”耳环和发簪。新华社发(韦万忠 摄)
  黄桂珍在传统麽乜工艺基础上融入本土织锦布料,添加刺绣元素,还在主要填充物中额外加入檀香等,使香味从几个月延续至10年以上。
  “‘麽乜’是壮语译音,表示神与母亲,制作麽乜的也基本都是女性,母亲从一针一线开始教我,在我的眼里,麽乜既是民族文化,也是妈妈的爱。”林坚说。
  一片布料一道纹饰展现的文化古朴深厚,一针一线传承着质朴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