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椰雕匠人余贤栋:守护非遗匠心 讲好海南故事

椰子浑身都是宝,清醇甘洌的椰子水,白嫩香甜的椰子肉……除了可食用,椰子的用途还有很多,经过手工艺人的精雕细刻,由椰雕创作的精致饰品、蓝牙音箱、挂件、冰箱贴等椰雕手工艺品就成了独特的旅游纪念品。
海南椰雕是以椰壳、椰木和椰棕为原料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南椰雕能“玩”出多种花样,与椰雕打交道25年的余贤栋深谙其道,通过守正创新,椰雕产品升华为旅游纪念品。为进一步弘扬海棠乡土文化,以非遗赋能全域旅游发展,讲好海南故事,余贤栋一直在孜孜探索。
图片
余贤栋在制作椰雕工艺品。受访者供图
传统元素时尚化
余贤栋1992年毕业于海南大学美术系。最初决定从事椰雕行业时,余贤栋就曾到海口一家椰雕厂观摩。他深知流传千年的椰雕工艺凝聚着海南手艺人的艺术创造力,同时,他也明白,以往椰雕复杂繁琐的造型和手艺只是“炫技之作”,要被市场接受,椰雕需要转化成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余贤栋决定另辟蹊径,“椰雕产品要和市场相结合,更加‘年轻化’,我们要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开发出更多物美价廉,有时尚感,定制化的产品。”
余贤栋意识到,“椰雕手工艺品的根在海南,到了内地就只是流行饰品,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赋予其永久生命力。”为此,他最终决定回到海南,扎根海棠,认真打磨作品,让椰雕从摆件、饰品拓展到生活用品、文创产品领域,赋予其更多活力。
图片
余贤栋设计的“插管(翻盖)”椰子水。受访者供图
2016年,余贤栋成立了三亚黎民银坊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同年,他还组织成立三亚市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并担任会长。在余贤栋的努力下,古椰工坊系列产品创意层出不穷,并取得了多项国内、省内设计大赛的奖项和作品版权登记证书。他用椰棕雕和竹雕工艺雕刻而成的“船型屋”获得2015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创意类”金奖;“物贡双杰”获得2018年中国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银奖,这些作品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在“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海南椰雕玩具套装”荣获银奖。此外,他设计的“插管(翻盖)”也取得了专利。“众所周知,椰子水是海南最天然最特色的饮料。但是,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不能上高档的会议桌代替矿泉水?首先,椰子壳难打开,其次,椰子果个头太大占位置。我们用专利解决了这个市场痛点,插管就能喝的天然椰子水,优雅又解渴,体积小了很多,还能打上会议logo,现在很多会议会展公司来找我们合作。”余贤栋说。
丰富文化内涵
“旅游纪念品除了商品属性,还有文化属性。”椰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一项非遗技艺背后所要表达的寄意才是最重要的。非遗要市场化,就必须赋予其新的内涵,展现其生命力。”余贤栋说。
图片
余贤栋创作的椰雕工艺品。受访者供图
作为土生土长的海棠区藤桥人,海南乡土文化是余贤栋的灵感源泉。在他的作品中,海棠湾的自然风光、黎族文化等元素十分常见。
“海木添船护万里,棠果燃灯照前程。”余贤栋刻在椰雕工艺品上的这两句话,便是他对海棠树的赞美。海棠湾因海棠树而得名。余贤栋通过多年来对海棠区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提炼出“守护”与“祝福”两个词组作为“海棠文化”的内涵。
图片
余贤栋创作的椰雕工艺品。受访者供图
与椰子树一样,海棠树全身都是宝。海棠树,又叫“琼崖海棠”或“红厚壳”。海棠籽晒干能点灯若蜡烛。海棠木是良材,木材坚韧致密,海南沿海民间常见用来造船、造车轮。海棠树汁拌木屑是抗海水腐蚀的填缝剂,同时是治疗热疮的良药。为了丰富海棠湾民俗文化的“IP”,余贤栋带领协会举办“2017海棠湾迎新春艺术作品展”“2018海棠湾中秋庙会”“2019海棠湾庙会”、2021年三亚“烟火海棠”老味道美食文化活动等,为海棠区“非遗+”旅游开发增加活力。
让非遗“玩”出更多新花样
如今,余贤栋椰雕工作室延伸出三亚黎民非遗手工研学馆,余贤栋的一番小天地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意大本营”,越来越多的游客、学生走进这里,创作出更多造型各异的椰雕手工艺品。
图片
三亚黎民非遗手工研学馆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椰雕技艺相对复杂,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如何让“高冷”的非遗技艺更加接地气?余贤栋认为,如果能够有效地搭建起传统“非遗”与现代大众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大众了解“非遗”,进而保护和传承、发扬“非遗”便有了更好途径。
图片
学员创作的椰雕作品。受访者供图
“我们开发了椰雕玩具套装系列,将椰雕融于现代生活中,玩家可以利用套装中的‘材料和工具’制作椰雕,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在成品上。从最简单前端的材料开始处理,让更多人找到自信。我相信,未来椰雕技艺传承人队伍规模会越来越大。”余贤栋说。
图片
学员在创作椰雕作品。受访者供图
依托现已落地的三亚黎民非遗手工研学馆,余贤栋为外界提供 “椰棕拼画”“黎族木刻”与“贝雕拼画”等丰富的“手工+研学”服务,发展青少年研学、“非遗”互动体验、文创孵化等旅游及其他产业项目。通过该平台,余贤栋在向游客提供更多非遗产品的同时,也在感受游客对非遗产品的爱好、品位和趣味。
“旅游活动可以成为体验非遗的好载体。游客来到后海冲浪,还可以赏玩非遗,体验当地风土人情,这就是‘动静’结合的研学游。”余贤栋表示,目前,三亚市海棠区冲浪协会已提出与研学馆合作的意向。
图片
余贤栋椰雕工作室。受访者供图
非遗与受众的互动,既满足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也推动了旅游市场的丰富供给和消费活力的释放。作为三亚市和海棠区两级人大代表,余贤栋建议,通过“场景再造”实现“活态保护的开发与传承”,为今后海棠区“非遗”+创意旅游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余贤栋表示,正筹划建设“大棠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基地”,项目由余贤栋椰雕工作室、三亚黎民非遗手工研学馆、烟火海棠美食民宿等业态组成。基地建成后,将邀请海南的高校师生共同参与海棠区本土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加大非遗研学体验规模,精选和推荐海棠区的特色传统美食文化等。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海棠区全域旅游的一个亮点,能够提升海棠区全域旅游特色文化新形象。(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