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丨爆款舞剧的“出圈”密码 对话《只此青绿》《咏春》总编导韩真、周莉亚

这段宗师对决的名场面,出自舞剧《咏春》。叶问以咏春拳挑战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四大派掌门。一步一拳,行云流水;一招一式,刚柔并济,其选段曾亮相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迅速在全国掀起一股“咏春热”。舞剧《咏春》是被称为舞坛“双子星”的韩真、周莉亚继《只此青绿》之后的又一力作。今年端午节,舞剧《咏春》正在又一轮全国巡演中。
图片
10年合作6部舞剧,韩真和周莉亚一直在试图通过求变、求新来诠释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咏春拳发源于广东佛山,是中国武术南拳的代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构成极具特色的拳法套路,叶问是咏春传承的重要人物之一。20世纪50年代,叶问在香港为咏春开出一扇门,打破门第之见,广收学徒。李小龙系列、《咏春》、《叶问》以及《一代宗师》等功夫电影,更让咏春在世界范围内开枝散叶,走入大众视野。
图片
舞剧《咏春》2019年启动策划,韩真和周莉亚应深圳之邀参与创作。主创团队扎根岭南大地,已有长时间实地采风的积累。但是咏春和叶问的故事早已为坊间所熟知,《咏春》舞剧需要找到另辟蹊径的故事结构。
韩真:其实《咏春》的祖训它是一个很长的一个章节。我们认为非常符合我们这个剧的内核的四句,我们把它摘出来,比如说勤练习技不离身,我觉得中国人的勤劳就在这一句里面。养正气戒滥纷争,中国人从不爱惹事,我们一定是好好地做好自己。当处世态度温文,我觉得不光是中国人,它也是东方人的一种性格特点。扶弱小以武辅仁,我们去如何去帮扶一些弱小或者说我们崇尚的英雄他一定是帮扶弱小的,所以在这个里面我觉得原来小小的招式里边藏着一个大大的天地,是值得我们去书写的。
《咏春》是韩真和周莉亚合作执导的第六部作品,此前她们执导的作品《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等常演不衰。时至今日,“青绿”的传奇仍在延续。
图片
舞剧《只此青绿》中的角色青绿并不是一个具象的人物,她是《千里江山图》中的两种颜色和无限山河的视觉形象幻化,也是中国文化中有形亦无形的气韵和全剧审美的视觉最高点。
《只此青绿》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一位现代的文物工作者——展卷人,潜心钻研《千里江山图》,跨越时空走入北宋少年画家王希孟的世界,见证他绘制《千里江山图》的过程,正是这样的叙事结构和青绿这个角色的独创性造就了《只此青绿》的成功。
想要在《咏春》的创作中复制这样的成功,韩真和周莉亚仍然要寻找能带给她们灵感的关键信息。
图片
韩真:我看到叶问那段打“小念头”的视频,他告诉身边人说帮我拍下来,他说这个不属于我,他录了这个影像下来,就是传给了热爱武术的后人。所以我觉得从他们的一个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这种观念长大的人一直到最后他在去世之前,他把这个影像留下来,我认为也是他的人生的高光时刻。
图片
这是一代宗师叶问留下的绝版影像,拍摄于1972年,那时他已经79岁,感知自己时日无多,他让弟子帮忙记录自己亲自示范咏春拳的全过程,为后世学习拳法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同年10月,叶问便离开了人世。在触摸到真实的历史之前,韩真和周莉亚对叶问的印象,主要来源于影视作品,而恰恰是调阅这些影视作品的过程,给韩真和周莉亚创作舞剧《咏春》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图片
几次采风过后,韩真和周莉亚逐渐明确了舞剧的双线叙事结构,一条是叶问离开佛山到香港闯荡,另一条是电影剧组在深圳拍摄功夫片《咏春》。戏里,叶问赴香港打拼,历史风云际会间,将中华传统武术咏春拳传扬四海;戏外,打光师大春与其他剧组众人,奋力拼搏,逐梦“追光”。
记者:当所有人都认为《咏春》一定写的是叶问的时候,后来发现,好像又不是,好像是一个演员他在寻找内心的叶问,去找到并成为叶问的过程。为什么当时这么设立这个故事?
韩真:因为我觉得每个时代,你看其实武侠电影它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我们去到佛山去参观的时候。我们去了很多,比如说叶问的叶问堂,然后也去了黄飞鸿的纪念馆。我们看了他们列出来的,光是黄飞鸿这个人物,关于他的电影就有100多部,武术到底给我们什么,我们就在思考,我们为什么对武术感兴趣。
记者:这个是不是能理解就是一定要用武侠的电影作为《咏春》这个故事的一个基石?
韩真:对,就是我觉得那是一个气力,我们就在想可能武术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气力,那个气力我们要怎么去讲。我们如何找到舞台上的那个叶问。
图片
一套拳法,一束灯光,两代人跨时空的对话,舞剧《咏春》找寻的是武术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联结。从2021年1月起,舞剧《咏春》进入排练,演员们开启为期一年的专业武术训练,由咏春、螳螂、八卦、太极、八极等拳法非遗传承人进行专门指导,其中咏春拳武术指导是咏春拳非遗传承人董崇华,他是叶问的后人叶准的弟子。
剧中武打戏份最重的是叶问的扮演者常宏基。生于1999年的他要扮演叶问这个阅历丰富的成熟男性角色,是个不小的挑战。
舞蹈演员的呼吸和发力方式,与习武者完全不同,要让武打动作与舞蹈节奏相合,只能一遍遍磨合细调。长达6个月的排练期里,全体演员每天要进行12小时的高强度排练,即便是巡演周期里,演出之余,也做到了“拳不离手”。
图片
2022年12月,舞剧《咏春》在深圳保利剧院首演。全剧高潮舞段就是叶问与四大派掌门对阵的场面,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先后登场,叶问则以咏春拳一一破之。长达18分钟的通关大战,常宏基需要全程无停歇地完成成百上千套动作。
干净利落的身手,迅疾如风的出招,行云流水的大师风范,令人目不暇接。不同门派的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屏风上剪影的古雅、巷战中拆招的诡谲,更有旋转中明暗交替的“刚柔相克”……展示了中国武术之独有形美,其激烈对战中的点到为止、瞬时收回、拱手施礼……呈现出一种中国式的浪漫与动人美感。
图片
戏里,叶问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为咏春打开一扇门,尾声,他亲手摘下匾额,打破门户之见,将毕生武学毫无保留地传扬四海。
首演至今,《咏春》已在全国各地巡演150多场。继《只此青绿》之后,韩真和周莉亚以舞剧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演绎再次获得广泛的赞誉。事实上,她们在创作早期作品《杜甫》《花木兰》时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而她们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致敬红色经典时,也获得了成功。
记者:两个小女子做的作品,背后都有特别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你们有意要这样呈现吗?或者说是你们在这种情感的表达上,心里特别有表达欲吗?
周莉亚:因为你被感动过,所以你希望在作品中你能表达出来你的那份感动。每次其实真正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面我们去采风,去到李白的纪念馆的时候,你是流着泪出来的。就是你被打动了,你才会把这样鲜活的生命放在舞台上。
图片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讲述了革命者李侠与纺织厂女工何兰芬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假扮夫妻掩护秘密电台的故事。
图片
上演第150场时,剧组收到一份礼物。看过12遍舞剧的南通观众钱俊把外公的遗物赠予剧组,那是一枚古铜色的渡江胜利纪念章。
韩真:录那个节目的时候我们是每个演员就传递这个徽章,每个人低着头哭得都不行了。
记者:其实看似你们在创作一个舞剧,但实际上每一次你们都在特别真实地触碰历史,真实地走进历史,然后真实地去触摸他们所有生活过的点点滴滴。
周莉亚:有些时候就是一种对话,你在与历史对话,在与历史中的人物对话,同时你用你创作的作品与观众对话,与当下的所有人对话。
与历史对话,与观众对话,这种激荡是韩真和周莉亚最难忘的创作体验。2023年,韩真、周莉亚在《沙湾往事》创排10周年之际,与主创及主演团队,按照当年采风路线,重返沙湾古镇。《沙湾往事》是韩真和周莉亚合作的第一部作品。
图片
《沙湾往事》的背景设置在20世纪30年代的沙湾古镇,以“何氏三杰”等众多广东音乐人为创作原型,以广东音乐人创作传世名曲《赛龙夺锦》的故事为主线,用当代舞蹈演绎了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的传奇故事。
图片
正是因为有着对文化的寻根溯源的热情,创作《咏春》时,韩真和周莉亚把采风时看到的“晒莨绸”放到了舞台上。这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染制工艺。
近年来,传统戏曲、国风音乐、古典诗词、非遗、民族民间舞蹈等,不断突破特定圈层,在文化消费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这一趋势中,年轻的创作者至关重要,因为文化产品需要更具时代感的形式和内核。
韩真和周莉亚都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一个来自山东,一个来自四川,她们性格迥异。周莉亚是随时在工作状态的人,韩真属于发散性思维,偶尔会跳脱。品味相同,性格互补,促成了她们长达十年的合作。
图片
今年下半年,舞剧《咏春》将开启海外多国巡演。韩真和周莉亚始终记得2023年9月《咏春》首度走出国门,在新加坡上演时,现场收获的感动。
韩真:新加坡其实也是一个华人非常多的地方,但是毕竟还是出国,大家非常忐忑。我记得那天来了很多驻新加坡的各国的大使,有一个大使他下来交流的时候,他非常开心地说,我看到这部剧想起了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这一下让我觉得特别感动,就是那证明我们做的中国的味道是对的,至少是在他记忆中的。
韩真:还有就是我看到有一对观众,我记得是两位老人,在这个观众席的前区这个位置坐着,两位老人全程直挺挺地,身板绷得很直。到了后程的时候,因为旁边有离他们比较近的人,老人家都攥着拳头,最后站起来鼓掌。他们是新加坡的华人,而且应该是从佛山广东岭南那个地区过来的,也是早早地,他们其实也是背井离乡去打拼的那帮人。我觉得他们应该体会到了叶问,同时也感受到了家乡。
记者:还有什么力量比这种情感的共鸣更强大。
周莉亚:那一束光照到了你。
制片人丨刘斌
记者丨王宁
策划丨黄瑛
编导丨丁芳
摄像丨王扬 王忠仁 高忠 陈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