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粮仓|雨“袭”麦收季,大户有底气

6月7日凌晨5时许,晨光熹微,武城县鲁权屯镇袁厂村,几台农机轰轰隆隆地下了地。“注意驾驶安全,然后尽量快。”叮嘱完农机手,宋书涛站在地头,又看了一眼天气预报。
手机显示,受冷涡影响,这天武城县有雷阵雨,局地有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为确保小麦颗粒归仓,县农业农村局已向各镇街发布预警通知,从6日晚上,各农业经营主体也进入忙碌的“抢收”状态。
宋书涛的涛影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涛影合作社)也在积极抢收中。合作社承包了袁厂村450亩地在内的共23000亩田。鲁西北县城,麦收整体相对偏晚,但由于经营规模较大,宋书涛这名年轻大户在几天前便开始统筹收割作业,当时进度已近半。
图片
得知阵雨将至,宋书涛紧急联系调配农机手和农机抢收。
“土地集约流转后,麦收好像就在眨眼间。”袁厂村党支部书记袁东红感叹,以往老百姓自己经营,由于各家品种、播种时间、管理方式都不一样,麦收时节显得绵延漫长;有的地块零散,农机进不去,只能人工收割,规模经营后,土地成方连片,方便机械化快速作业——尤其在阴雨天气,一个“快”字,是抵御风险、颗粒归仓的很大底气。
现代化农机在此时更能施展“身手”。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农机手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成方连片的麦田里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据了解,每台农机效率约为1小时20亩,损失率在3%以下。与此同时,宋书涛仍在紧急联系调配农机手,“加上合作社有的6台,下午再叫来几名跨区作业农机手,能有15台收割机同时作业。”
图片
现代化农机在成方连片的麦田里来回穿梭作业。
“即使今天下场阵雨,明天农机就能下地,照这个效率,10号出头就收完了。”联系完农机后,宋书涛脸上才有些笑模样,“只要不是连阴天就没事。”
天气持续阴沉,有随时下雨之势。上午10时,老城镇东小屯村种粮大户李庆双也在抢收,德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商种业)的车就停在地头,及时将收完的小麦拉到不远处的公司粮仓。
李庆双与德商种业签订了“订单小麦”合同,繁育公司推广的优质专用小麦。前一天,在看到天气预警后,德商种业总经理李冬联系李庆双,询问小麦是否具备收割条件。在得到肯定回复后,一大早,他就带着工作人员来进行水分测验,随即展开收割。
图片
经水分测验及测产,该地块小麦含水量为12%左右,产量约为每亩1400斤。图为李冬(左)登上农机驾驶室,查看小麦品质。
图片
李冬(右)与李庆双在地头攀谈讨论。
“以往阴雨天,即使顺利收割,小农户晾晒、存储环节也都有霉变风险,直接售粮,在价格上很被动;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我们顺利与三方公司签订合同,不仅规避了风险,收购价格还比市场高出1毛钱。”李庆双笑道。
图片
李冬说,6月6日,德商种业粮库就已经“热闹”了一整夜,大大小小的卡车运送来“订单小麦”——与该公司合作的农户们大多进行了连夜抢收。图为6月7日凌晨4点仓库监控画面。(受访者供图)
下午3时许,雨如期而至,收割作业被迫停止。
图片
图片
下午,宋书涛承包的地块内,多台联合收割机同时作业。
给运粮的卡车盖上准备好的膜布,宋书涛驾车回到合作社,尽管出门前已做好万全准备,他还是不放心,下车来不及打伞,第一时间查看粮仓状况。确定门窗都关严后,他站在粮库门口,看着雨帘若有所思,“如果只是一场阵雨的话,是件好事情。”
图片
图片
宋书涛奔跑着检查粮仓门窗情况,排除渗水可能性,确保万无一失。
“为什么?”记者发问。
“麦子质量不会受影响,而且这场雨有助于改良土壤墒情,在播种玉米前,应该不需要额外进行灌溉。”宋书涛眼神坚定,经过数年的规模经营,经验给这名年轻人以底气。
下午6时,雨停,绚烂的晚霞布满天际。“今晚就好好休息下,明天上午先播玉米,下午等小麦晾干了,咱接着收!”宋书涛对合作社成员说。
图片
宋书涛形容这是一场“及时的雨”。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于宁 李帅 李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