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这段沧海桑田的人间正道,正是台湾人需要重补的历史学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睿】
近日,#台湾高中生问中国史是什么#的热搜登上大陆社交媒体平台,在一位由美食博主拍摄的《何以当归》的视频中,有台湾学生面对“噍吧哖事件”提问时,一脸茫然,因为她选修的是日本历史,却从来没有学习过这段抗日的中国史。
这位台湾学生的茫然,也深深刺痛了我。
台湾高中生不知中国史
对于台湾当局来说,12年义务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选票和兵源。当然,还有拔尖投入高科技领域的作用。但所谓“护国神山”的说法,总的目的不外乎“拒统独台”。
这种政治目的服从于美国对华战略──消耗、阻却、遏制中国复兴的力量与进程。当前是通过将台湾乌克兰化,尽可能诱使中国大陆动武,以重组东亚战略态势,从而抽换美方在中东与东欧的战略劣势。
6月1日美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在新加坡“香会”演说时表示,尽管欧洲和中东发生历史性冲突,但亚太仍是“我们的优先战区(priority theatre of operations)”。“唯有亚洲安全,美国才能安全,这就是为何美国长期在这个区域维持存在感。” 
台湾当局支持以色列、支持乌克兰、支持美国,必然服从与执行这种战略意图。
而执行美方对华战略意图的门槛,在于台湾乌克兰化的成功,那么义务教育就是台湾当局附美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选票保证执政,执政保证兵源;兵源又反过来保证执政,执政才能保证教育、保证选票。确保教育受众集中选票、集中兵源的方式,就是仇恨动员,比如动员“青鸟”、“黑熊”去中反华。
只是,教育工作难以在短期见效,中美博弈却可能在未来三、五年内就分晓胜负。赖清德庆幸的是,一时难见效的“去中国化”教育,已经走过30年;所谓“台湾高中生不知中国史”,早非一日之寒。
在1980年代以前,台湾两蒋政府以“反共戒严”进行“社会改造”和“人心洗涤”。在这近40年的时间内,“本土”就是“中国”,特别是近代与古代中国。蒋政府以“崇古”来“反共”,孔子和岳飞都变成“反共”道具。
这时期台湾的教育受众熟古知史,但对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和中国当代人民一知半解、误解或不解。他们认知“东北九省”,而不知“东三省”。他们神经中枢的“反共”律令指挥着自己和下一代、下两代,可他们认知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图片
噍吧哖事件纪念园,图自台湾骑行青年撰写的游记
1990年代以后台湾实施教改。此时大陆改革开放已逾十年,台湾也已解除“反共戒严”。美国担心两岸交流突然靠近而破坏其对华遏制战略,便扶植另一拨岛上代理人遂行双重遏制。李登辉以来台湾的频繁教改,其实就为“独台”政治服务。此后“本土”与“中国”变成对立的概念,中国古史和古文逐被删减,日本被拉近依亲,中国日渐成为台湾受众的“他者”,台湾人渐失中国主体性格。
2007年,宣称“治史起造台湾国”的戴宝村受命领军13个研究生,改造390多本教科书中的5000多处“不适当用词”,任务完成。其中涉及政治人物(“国父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历史事件(“台湾光复”→“战后”)、地名(“贵州省”→“中国贵州省”)、文化(“国画”→“中国画”)、国家认知(“全国”、“我国”、“国内”、“大陆”→“中国”)等各层面的指称方式,并成为此后历届教本用词的唯一标准。
图片
图片
图片
台湾高中必修历史三册目录
人格异化的“社会改造”和“人心洗涤”
在“去中国化”的同时,李、陈、马、蔡的教改时代逾30年来,无不承继旧时的“反共”律令,且不失时机地加码成为“民主=反共”的教育逻辑,以便掌握后蒋时代的选票和兵源。在这样的意识前导下,台湾受众逐渐接受“中国”成为“他者”、以至“敌国”的转变。
这种他者化、敌国化的转变不仅来自历史教育内容的删改,而且普及公民、地理、语文、全民国防等课程的方方面面,更有日常各类媒体全方位、无死角的“不适当用词”覆盖。无论是否为学生,台湾人都在“社会改造”和“人心洗涤”的“反共”传统中,重新沐浴信息戒严的生活网络。
为什么台湾艺人认同中国身份、支持国家统一会遭网军霸凌?为什么陆配子女在学校不得不与大陆划清界线,同时把母亲冷却处理?为什么心怀祖国的台湾家长艰难为孩子“补课”后,只剩黑夜无奈的叹息?为什么一个中文系退休的老教授说“在我死前,让我做回中国人”?答案在75年来漫漫“社会改造”与“人心洗涤”的结果──岛上不容许中国人。
台湾的“反共”异化为“反中”,其实是从“蒋三不”到“马三不”的加乘演进,客观条件就是“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
无论大陆如何让利惠台,如何设计“一国两制”的愿景,如何宣传和平统一民族复兴的前途,“向中共说不”已事先成为多数台湾人心中最安全的阴影。充分利用民众不相信、不靠近、不改变的心理阴影,是台湾政客及其境外靠山掌握权力的根本方法。在岛上从事骗术的政党,却吊诡地凭借中共而生存下来;而且大陆愈强大,他们得手愈多。
既然通过“反共律令”与“三不民智”的教育,已经完成一般台湾人的人格改造──其特征是对中国失忆、低能、无感或反射般的仇恨。那么赖清德布置小野李远为“文化部长”、郑英耀为“教育部长”、又有郑丽君做他的副手,显然是为了牢固这种人格特征。而且,还是升级版。
图片
台湾高中语文试题,原题目为《致⋯⋯的一封信》,对象限定为中外历史人物。图为一位台湾高二文组生的作文,对历史认知之混乱让人错愕
为美国队打造AI新人类
郑英耀日前说108课纲只需“微调”纳入AI(人工智能),这是从属于赖清德“行动创新AI内阁”的战略性决定。赖清德早知美国遏制中国的需求,特别是他身边有个深知美国需求的萧美琴。美国信息产业需要台湾的智能工人,108课纲就成为美国教育代工与人力中介的具体回应,台湾的家长变成美国AI产业链的终端资本。
“台湾乌克兰化升级版”的关键在于AI新人类,所以赖清德启用资通专家黄彦男为数位发展部门负责人,同时任命崇越科技董事长郭智辉为经济部门负责人。黄彦男要打造南北两处AI生态园区,构筑应对断网的数位韧性,以数位高速网络促进数位经济发展;郭智辉认为台积电在十年内没有竞争对手,并直指教育是半导体产业的关键环节。
此刻,2024台北国际计算机展(Computex)登场,辉达、超微、美超微、高通、英特尔、安谋、联发科、恩智浦等大厂大咖云集,台媒称这是全球AI武林大会。由于半导体芯片供应链的科技力,台湾成为各国建立AI运算力的合作首选。一时间“地表上最危险的地方”,因为美国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而变成黄仁勋口中“AI产业的世界支柱”。
由此可见赖清德“台独自白”的思路,也能推测赖政府AI课纲的目的。
在“三不民智”与“反共律令”教育出来的人格基础上,再施以人格AI化:包括人类信仰或感情,所有存在都是可移植的跨境、跨领域、跨学科的信息材料;所谓“台湾史脱中”或“中国史入亚”等争议,只是数据处理的问题,而不是可否移易的原则或价值问题。因此,诉诸民族大义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怕只是不合时宜的一厢情愿。
对于伦理、脉络、历史、道德、艺术、文学、人情等等,单凭数据无法判读价值或是非的议题,AI新人类的答案依据是“多元化”──以多元的、海量的信息来对冲是非判断,或是重建价值。
也就是说,在美国队长耳提面命的压力下,对于台青不愿上战场的问题,赖政府即使造不出足够的机器人来取代,也能造出机器化的AI新人类来“代工”,后者只听懂0与1如何组合的指令。而创新科技的功效,总是在军事用途得到最大化的检验。
但为了逆向敌人的战略需求,北京对和平统一喊了快半世纪,但民族复兴的最后一步只待科技突破。毕竟“AI产业的世界支柱”近在家门,这是AI也改变不了的格局。
人间正道是沧桑
赖清德有意将台湾问题升级为科技对决,依仗的是美国霸权对华科技遏制,以及一众没有AI便无法思考与感受的新低能人类。
这倒是应对“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生,必将随民族复兴而终结”的历史课题。当年民族弱乱的表现形式就是科技落后,而终结弱乱处境的手段又必然是科技突破。
从数据导向与智能演算的宏观面来看,大陆将以市场与技术共治、杠杆优势等条件主导全球经济发展;而台湾却不得不以拉帮结派甚至委身投靠的方式,才能产生规模综效和共生机制。这段沧海桑田的人间正道,恰恰是台湾人需要重补修的历史学分。
赖政府除了AI产业这条主线,配套的“双语国家”教育目标也箭在弦上,同时还有聊备一格的本土语言必修课。无论自我殖民的附庸化,或画地自限的低能化,那是语言能力的自赎还是自杀?已是信者恒信。
此外,绿营不重视太平岛,也不重视金门马祖,毕竟南中国海与中国福建省的区域,让“两岸互不隶属论”显得有些低能。究竟该不该“撤守”,还得拭目以待赖政府的AI来开示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