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里的中国活力|“新中式游”“仪式感消费”……这个端午假期有点儿东西

端午是一个具备丰富文化内涵和浓厚仪式感的传统节日。这个端午假期,“新中式游”“龙舟游”受追捧,五彩手绳、艾草等仪式感消费“出圈”,粽子口味升级,跨界“上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场景不断推陈出新,释放消费活力。
沉浸式“新中式游”受追捧
汉服妆造约拍、汉服主题酒店、国潮主题餐厅、园林茶馆点茶......在“新中式游”热潮下,国潮元素在这个端午假期进一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受年轻人追捧。北京、西安、南京等文化名城,成为假期沉浸式“新中式游”的好去处。
图片
赛龙舟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这个端午假期,许多小城小镇推出赛龙舟、吃龙舟饭等民俗体验活动,吸引更多周边城市游客前来“短途游”。
在“龙舟文化”浓厚的广东,佛山就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叠滘赛龙舟”,成为今年端午假期的热门“民俗小城”。叠滘水乡河涌纵横交错,转弯处的“龙舟漂移”是一大看点。
屈原故里湖北宜昌也推出端午文化节,凭借汉服巡游、龙舟夜游等民俗活动,成为周边短途热门目的地。在福建泉州等地,民俗踩街、王爷船巡海仪式等地方特色节庆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游客。
“仪式感消费”呈现“新花样”
挂艾草、佩香囊、戴五彩绳,这些人们喜闻乐见的“节日必做项目”,赋予了端午节满满的“仪式感”,同时也掀起一波消费热潮。端午节前,这些节令商品销量一路攀升,花样翻新、颜值更高、搭配也更有腔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片
美好生活离不开仪式感。这个端午假期,艾草、香囊、五彩绳等端午节令元素不仅让节日氛围“拉满”,也让人们体验到“仪式感消费”的文化价值。一方面反映了消费市场的创新与变化,另一方面也顺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更为经济恢复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粽子跨界“上新”
端午时节,粽叶飘香。很多商家从今年4月底就开始销售粽子。在端午节前一周,粽子销量同比增长一倍左右,广东、浙江、江苏的粽子销量位居全国前列。
粽子属于高热量食品,为满足消费者健康饮食的需要,今年不少商家在粽子口味上大胆创新,推出了一批富有创新特色的菌类解腻食材馅料、粗粮替代糯米、果味等新品粽子。
在浙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区,传统老字号的粽子生产商推出了不少新口味,例如黑松露干贝蛋黄粽、火腿黑猪五花肉粽和板栗豆沙粽等,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
一方面,粽子的口味在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传统的粽子依旧保持原有的制作工序,留住记忆里的老味道。据媒体报道,在位于太原晋源区的太原市种植类非遗传习中心,当地的工作人员在端午节前忙着赶制大批晋祠米粽订单。晋祠米粽的制作过程仍沿用传统的流程标准,这种粽子口感软糯、味道香甜,深受消费者喜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个端午假期,各地积极挖掘消费热点、拓宽消费场景,传统习俗文化与假日经济相结合,聚焦文旅等重点消费领域,推动了居民消费意愿继续回升。随着暑期消费旺季的到来,叠加相关促消费政策支持,假日消费经济将保持较强的活力,服务消费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策划:刘娟
监制:唐心怡
编辑:周佳苗
设计:王亚婧
校对:马宇聪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