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乱局的成因主要是什么?有没有办法避免?一文说清楚乱因

主要成因是:东汉三大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
三大政治势力分别是:外戚、士族、宦官。
众所周知,西汉亡于外戚,而东汉也不能避免。
东汉频出小皇帝,小皇帝不能亲政,由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是女人,不方便管理外朝,于是任命自己的亲戚为重要官员来管理外朝,太后的亲戚就是外戚,于是形成外戚专权。
等到小皇帝长大,发现外戚掌控了权力,就想扳倒外戚拿回属于自己的皇权,于是皇帝联合部分士族与宦官,一起扳倒外戚,重掌政权。
大多数时候就是外戚与宦官争斗,而士族而是左右逢源,时而依附外戚,时而依附宦官,时而依附皇帝。
东汉这种政治斗争始于汉和帝刘肇,一直延续到董卓乱政之前,董卓乱政之后,东汉的政治生态完全发生了变化。
图片
皇帝与宦官
一、董卓乱政前:外戚、士族、宦官三大政治势力的斗争
汉和帝刘肇9岁继位,由于年幼,由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一族都被封为高官,窦太后的哥哥窦宪被封为侍中,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弟弟窦景、窦环任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
燕然勒石后,窦宪被封为大将军,掌控朝政,窦氏一族胡做非为,14岁的汉和帝联合宗室刘庆、宦官郑众、士族大臣丁鸿等,先控制宫中禁军、京城禁军及北军五校,包围大将军府,收回印信,最后逼迫窦宪及族人自杀。
汉桓帝刘志15岁继位,与当年的汉和帝几乎一样,也是梁太后临朝摄政,梁太后的哥哥跋扈将军梁冀掌控朝政,梁冀还毒杀了汉质帝,这是标准的外戚掌权。
十余年后,28岁的汉桓帝联合5个宦官在厕所密谋诛杀梁冀,并联合尚书令尹勋控制兵权,诏令司隶校尉张彪率兵包围梁冀府,诛杀了大将军梁冀,夺回了皇权,事后汉桓帝封5个宦官为侯,开启了宦官分侯的历史。
汉桓帝去世后,12岁的汉灵帝刘宏继位,士族联合外戚集团与宦官发生火拼,外戚大将军窦武与士族大臣太傅陈蕃密谋诛杀宦官,结果消息走露,窦武、陈蕃均被宦官杀害。
汉灵帝亲政后,诛杀了专权的宦官侯览、王甫,但宦官在东汉已经形成气候,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连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都死于宦官之手,可见宦官的实力有多强。
图片
汉桓帝联合宦官诛杀外戚夺回皇权
黄巾起义时,汉灵帝任命皇后的哥哥何进为大将军,皇后的弟弟何苗为车骑将军,汉灵帝晚期,又担心外戚专权,设置了西园八校尉,以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西园八校尉之首,大将军何进都要受蹇硕节制。
汉灵帝此举是想用宦官力量来制衡外戚力量,没想到后来发生的事,会给东汉带来灭顶之灾。
汉灵帝生前想废长立幼,立小儿子刘协为帝,但遭到何进为首的群臣反对,汉灵帝在临死前托付于宦官蹇硕,希望蹇硕能够拥立刘协为帝,这为再一次的外戚与宦官斗争埋下伏笔。
汉灵帝去世后,其长子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蹇硕企图拉拢其它宦官一起诛杀何进,但其它宦官不同意,反而出卖了蹇硕,蹇硕被何进逮捕后诛杀。
然而外戚、士族、宦官之间的斗争并未停止,袁绍建议何进诛杀所有宦官,何进犹豫不决,后来还是同意了,但何太后不同意。
袁绍又建议何进征召外军进京,以兵谏的形式逼迫何太后同意,宦官们也纷纷向何进求情,袁绍又逼迫何进诛杀宦官,并假传诏令,逮捕宦官的家属,这一行为把宦官逼上了绝路。
宦官铤而走险,以何太后名义把何进骗进皇宫后斩杀,何进被杀后,朝廷大乱,袁绍、袁术带兵冲进皇宫,见到宦官就杀,宦官因此挟制汉少帝刘辩与刘协逃出皇宫。
正值董卓率军进京,控制了汉少帝刘辩与刘协,随后又控制了京城,成为京城洛阳最强大的势力,东汉正式进入另一个混乱期。
图片
外戚、宦官、士族的斗争
外戚、士族、宦官三大政治势力的斗争,最终在汉灵帝去世之后失控,掌控政权的外戚大将军被宦官所杀,宦官又被袁绍、袁术所杀,外戚与宦官势力两败俱伤
原本士族可以借此机会抬头,掌控政权的,结果半路杀出个董卓,以地方军阀进入朝廷而掌控政权的,董卓是东汉第一人,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东汉的政治常态。
袁绍为什么要劝何进诛杀所有宦官?
一是在汉桓帝与汉灵帝时期,皇帝曾联合宦官对士族实行党锢之禁,被定性为党人的士族,终身不得参政,这比要了士族的老命还要严重。
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让士族不得参政,等于堵上士族进入高层的通道,士族当然会拼了命地反对,而宦官势力是皇帝最为依靠的力量,铲除了宦官,皇帝就只能依靠士族。
二是袁绍企图挑起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让他们两败俱伤,然后趁机带领士族夺权,士族在东汉一百余年的历史上,基本上是打酱油的,要么依附宦官,要么依附外戚,士族不能独大。
何进与宦官火拼之后,要不是董卓闯进来,士族就控制了政权,董卓的出现是东汉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时起直到东汉灭亡,皇帝就一直是傀儡。
二、董卓乱政后:朝廷上权臣乱政;地方上军阀割据。
董卓以各种手段消灭或者排斥了京城的其它势力,成为京城洛阳最强大的势力,掌控了皇帝及朝政,并废立汉少帝,另立刘协为帝,毒杀汉少帝与何太后,残害百官,无恶不作。
图片
董卓乱政
董卓的恶行激起了东汉地方官的愤恨,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组建起来共同讨伐董卓,董卓在孙坚、曹操等人强大的压力之下,强行迁都长安。
而一盘散沙的关东联军随之解散,各自回到地方,开始了军阀割据的时代,此时的朝廷被董卓掌控,地方多不服董卓的管理,虽然董卓以皇帝名义任命了一系列的地方官,但这些人大多对董卓并不忠心,反而成为反董势力。
自此,朝廷上权臣乱政;地方上军阀割据,东汉进入了一个更加混乱的时期。
一旦出现军阀割据,就会出现兼并战争,类似于从春秋战国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这段时期。
董卓被杀后,王允、吕布掌权,李傕、郭汜击败吕布,杀入长安后,杀王允, 掌控政权,成为董卓之后的权臣,汉献帝东归洛阳,曹操迎汉帝于洛阳,后迁都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
北方在不断的兼并战争,出现了两大势力-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逐渐统一了整个北方。
而南方存在刘表、孙权、刘璋、张鲁等势力,西方存在马超、韩遂等势力,最终演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东汉末年能否避免动乱?
无法避免动乱。
首先是外戚、士族、宦官的矛盾不可调和,已经持续争斗了一百余年,双方都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
图片
何进被杀导致天下大乱
东汉皇帝大多偏袒宦官,宦官虽然大多作恶多端,但这些人是皇权的依附,宦官天生就会帮助皇帝,没有皇帝,宦官就不存在,反过来,没有宦官,皇权就是孤立的。
自从袁绍兄弟杀尽所有宦官之后,东汉皇帝再也没有夺回过皇权,刘协成为皇帝之后,先后是董卓、王允、李傕、郭汜、曹操的傀儡。
刘协想夺回皇权吗?
当然想,衣带诏就是证明,刘协企图联合外戚(车骑将军董承)及部分官员(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刘备等人)诛杀权臣曹操,但可惜失败了。
此时的刘协已经是被孤立的皇帝,身边没有多少可用的力量,以前东汉皇帝能联合宦官和部分朝臣夺回皇权,现在完全不行了,东汉的统治基础已经动摇了。
原来的三股政治势力,现在只剩下一股了,就是权臣,一家独大的政治格局,是不可能保持稳定的,尽管东汉有一百余历史,频繁地出现小皇帝登基的情况,但由于政治格局的相对稳定,小皇帝长大后,总能夺回属于自己的皇权,没有一例皇帝因为夺回皇权而被权臣杀害的例子。
在东汉的动乱之下,有一批士族份子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以袁绍为首的士人集团,他们的目的似乎是推翻东汉现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士族为唯一统治阶层的政权。
袁绍蛊惑何进诛杀所有宦官,又建议何进征召地方军进入京城兵谏,他希望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拼得两败俱伤,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图片
袁绍是动乱的另一大根源
在何进被杀之后,袁绍又是冲在前面诛杀宦官的人,尽管袁绍与袁术兄弟不和,但在杀宦官一事上,袁绍与袁术是高度一致。
袁绍的行为说明了,何进根本不需征召外军进京就能诛杀所有宦官,但何进又偏偏听了袁绍的建议,然后时不时反悔,从某种意义上说,何进之死,袁绍脱不了干系。
不要小看袁绍,东汉末年的动乱,就是袁绍一手造成的。
如果何进不死,宦官不被诛杀干净,哪有董卓乱政呢?没有董卓乱政,地方上怎么可能形成军阀割据,一环扣一环,袁绍才是东汉末年动乱的另一个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