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选育用”,蹚出新路径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贯通“选育用”,蹚出新路径
——北部战区海军开展预任政治军官培训的探索与思考
■本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记者 王冠彪 王 静
图片
北部战区海军预任政治军官培训班学员到舰艇参观见学。张 楠摄
新形势引发新探索——
供需矛盾催生选苗新路
“政治军官队伍力量不足,有的舰艇部门教导员岗位缺编。”回忆起几年前的那个下午,北部战区海军政治工作部张干事记忆犹新。彼时,他随机关工作组前往部队调研,多名单位主官在座谈会上反映,政治军官来源不充足、培训不系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普遍存在。
与此同时,不少军事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都在座谈中坦言有从事政治工作的心愿,只是底子薄、起步晚、上手慢等现实困难,让他们心有顾虑、望而却步。
“组织政工培训,我第一个报名!”某支队助理工程师朱健在调查问卷中寥寥数语,表达出对改任政治军官的渴望。
朱健上大学担任学员队兼职副政委期间,就对政治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毕业后一直从事技术工作。6年多时间里,朱健想过换个赛道再出发,但“隔行隔山、为时已晚”的想法日积月累,俨然成为隔断梦想的一道鸿沟。
部队有呼声,机关有行动。该战区海军领导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力量分析问题原因、研究解决办法。一条预任政治军官队伍选拔培养的新路子,在集思广益、反复论证中破土而出,通过对热爱政工、有发展潜力的军官自主培训,进一步为政治军官队伍发展壮大拓宽来源渠道、注入新鲜血液。
“组织预任政治军官培训,是加强人才建设、支撑备战打仗的重要举措。”该战区海军领导介绍,“扭住‘选、育、用’体系发力,就是要把预任培训打造成政治军官队伍成长的‘摇篮’,以入口质量提升带动队伍建设整体加强。”
培训报名中,他们坚持优中选优,建立三级筛选机制,在年度考核达到优秀的基础上,突出思想品德、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和文述言表,明确担任过营连军事主官、舰艇部门领导的优先参训。每年比对政工岗位需求量与苗子储备量,适当超额确定培训员额,切实把真热爱政工、真适合政工的同志选出来。
2021年5月,该战区海军组织首期预任政治军官培训,朱健第一时间向党组织提交申请,经遴选推荐,他和同批200多名军官如愿参加。
“要真认同、真热爱、真用心,否则,单纯就是想换个岗位、找个出路,对政治工作没有真感情、没有使命感,趁早不要干!”该战区海军领导在开训动员会上的谆谆教导,让学员陈飞宇对即将从事的政治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
新一期培训班开训之初,《学员参训动机调研报告》结果出炉:参训学员中,出于热爱政治工作、对改任政治军官有“强烈意愿”的占绝大多数。据统计,当前入库“苗子”中,近半数担任过基层主官,半数以上有师团机关锻炼经历,很多是所在单位支部委员,有的有相关特长。这为政治军官选拔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探索创造新模式——
体系培养牵引新苗成长
每期培训伊始,该战区海军主要领导都要作开训动员、上第一堂课,以一名“老政工”的身份与学员们面对面谈心交流、答疑释惑。随后,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安排引导学员逐步迈进政治工作的殿堂。
“10多名军校专家教授,20多名师团职领导……”回忆起参加培训报到的第一天,某驱逐舰支队军官蔺辰直呼震撼,他没想到,授课阵容会如此“豪华”。
几天课程下来,蔺辰感到,这种院校专家教授、机关业务处处长、部队政工领导的“1+1+1”联教联训授课模式,有助于学员加深对政治工作原理机理的全面理解,也加速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运用的转化。
据介绍,3年来,该战区海军充分整合发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育资源优势和驻地单位保障优势,以到岗胜任为目标,邀请院校专家教授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原理、政治工作学理和服务保证机理传道授业,安排机关部队领导围绕一线经历、工作事例和问题案例现身说教,在启蒙灌输中实现学员对政治工作的知识扩容和认识突破。
“培训课程形式多样、安排饱满,针对性、实效性都很强,解决了学员很多迫在眉睫的问题。”集训队领导向记者讲起这样一段经历——
那年,一名优秀机关干部到舰上任部门教导员,刚任职的他情况不熟、经验不足,屡屡碰壁,后经舰领导和机关领导帮助指导,工作才顺利开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这种“内功不强、匆忙上岗”的情况不在少数。这次培训,他们针对这一问题,采取辅导授课、示范观摩、讨论辨析、现地教学等形式,对政治工作基本理论、政策法规、组织实施进行专题强训,有效弥补学员知识短板。
“发展党员、支部换届选举等模拟演练太直观了,一些程序细节是通过书本学不到的!”某旅军官丁磊是连队党支部副书记,他感慨道:“平时我很注重党务工作学习,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不少困惑,通过这次培训,我心中的问号被‘拉直’了。”
“曾经,我认为政治工作无非是报文件、写材料、办活动。”第三期学员杨志明面带惭愧地坦言,参加培训前,他把“政治工作”4个字看轻了。本次培训,他作为“裁判长”,全程筹划组织了一场战时政治工作综合演练,通过在实训实练中摸爬滚打,他对政治工作有了新认识。
记者了解到,这场演练设置有隐蔽突袭、掩体构筑、战伤救护以及纵深突进等课目,又有成立临时党支部、战前宣传鼓动、战后立功创模等战时政治工作内容,单是紧贴实战背景的特情就有30余个,无论是方案制订、特情设置,还是统筹组织、战场模拟,全都出自学员之手。
组织搭舞台,学员“唱主角”。近一个月的培训中,类似的场景不在少数。党史知识竞赛、学员微讲台、“铸魂杯”篮球赛以及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见学等活动,组委会成员全都是学员,每一个活动都形成了一整套方案预案。仔细对比教学手册,不难发现课堂上的内容,课下都被他们搬上了“舞台”,理论与实践在这里形成闭环。
新模式带来新效果——
“育用衔接”打造人才方阵
“结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新一期培训交流会上,通过首期培训顺利改任支队组织科干事的方贺,为台下的学员们传经送宝。
两年前,方贺参加完培训,拿到政治军官的“资格证”。改任政治军官后,方贺先后参加了舰艇10余次重大战备训练任务,其中担负的“角色”有舰艇部门长、副教导员,还有编队政工组的人力资源干事、组织干事,积累了大量一线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经验。
“参加培训的同志,大多是政治工作的‘门外汉’,所以培训主要是启心立志、夯实基础,为学员打开一扇门,入门之后的发展既要有个人的勤奋努力,也必须有组织的引导保障。”该战区海军政治工作部领导介绍,他们高度重视“育用衔接”这一关键环节,指导各级机关和基层部队全程做好跟踪培养,为拿到“资格证”的预任政治军官胜任岗位护航。
通过历年结业调研发现,转改政工的后续发展问题是学员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对此,他们注重把出路盘活,针对部分单位政工岗位存在职级断档、起点偏高等现实矛盾,走开机关与基层、舰艇与陆勤、水面与水下多条政治军官交流路径,既破除了岗位编配结构性矛盾,也在递进式培养、多岗位历练中锻炼了队伍,激发了动力。
罗武是第二期培训学员,他负责的“深蓝书吧”改造方案,曾作为模板在支队推广。培训结束后,他跨兵种选调交流到陆勤单位,担任连队指导员。
新单位条件艰苦、训练任务重,初来乍到,作为支部书记,党组织建设怎么抓、政治教育怎么搞、兵心士气怎么聚,是摆在罗武面前的现实问题。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方法,此时都派上了用场。罗武迅速理清思路、进入情况,一下子就打开了工作局面,没过多久就融入了新集体。
在北部战区海军一路走访,记者由衷感到,经过系统培训改任政工岗位的军官干事劲头足、工作上手快,为政治工作创新开展增添了生机活力。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叶 钢
习主席强调,我军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打铁必须自身硬,政治军官作为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队伍建设成效直接关系着“看家本领”能否赓续传承、“最大特色”能否巩固发扬、“最大优势”能否彰显威力。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事实证明,坚持以预任培训为牵引,扭住“选、育、用”体系施策、闭环管控,以源头提质带动整体增效,是不断为政治工作开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的有效举措。
部队不缺政工好苗子,关键在于给予成长机会、畅通选才路径。平台要搭好,打破单位界限、整合优势资源,“搭台架梯”把热爱政工、想干政工的年轻优秀军官集中起来学、有的放矢训,着力把培训平台变成成才舞台,帮助他们充分释放潜力、展现优长。标准要定实,好苗子选在当前、利在长远,坚持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识人取人,给机会、给平台,综合施策加强培养,提升苗子成长可塑性和胜任成功率。方法要搞活,坚持把学习培训作为遴优选才的重要途径,积极创新形式、灵活方法,既采取讨论辨析、情景教学、课题研练等方式挖潜强能,又通过近距离观察、任务式锻炼、压担子帮带,全面深入了解学员品性特长,真正让有能力、有潜力的好苗子主动涌现出来。
如何把预任培训短期阶段成效,巩固延展为长期发展后劲,把幼苗潜能潜力转化为显能优势优长,重在跟进扎根蹲苗、持续淬火成钢。注重岗位历练,把优秀苗子放在吃劲要紧岗位经风雨、壮筋骨,沉到基层末端见世面、长才干,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链路,在真干实干中打牢基础、积蓄力量。加强战场锤炼,依托大项演训任务跟战跟训跟研,学习掌握宣传鼓动、认知攻防、战时决策等流程时机,深学深悟政治工作结合渗透、服务保证等方法机理,不断提升向战为战做实功务实效的认知力执行力战斗力。突出任务淬炼,通过交任务、压担子常态传导压力,在千锤百炼中增长本领和才干。
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对于历练扎实、素质过硬的好苗子,通过人岗相适选配、人尽其才使用,实现“用好一批人、激励一片人、带活一队人”。坚持用当其时,密切关注军官成长黄金期、发展关键处,在精选优育的基础上,把入口畅通理顺;科学规划成长成才路线,加强跟踪式交流培养,实现“择优选—跟踪育—接续用”闭环管控。坚持用当其效,通过组织主导、靠前推动,把个人成长嵌入人才队伍建设大盘子,把政治军官交流融入战区海军大范围培养交流主链路,走好走活循环交流路径,解决部分单位编配结构性矛盾,持续激发队伍整体生机活力。坚持用当其位,紧紧围绕备战转型岗位所需、能力所需、人才所需,把优秀过硬的人才放在备战急需、打仗急用的岗位,在火线一线锻炼成才。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