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从复刻欧洲到落地美洲

文化、政治、风俗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最南端,与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一样,阿根廷主要使用西班牙语,多数居民信奉天主教。但相对于其他拉美国家印欧非混血占比高的特点而言,阿根廷的美洲土著、非洲裔居民数量相对偏少,并且融入程度高,其主要居民多为欧洲裔,祖辈来源尤其集中于西班牙、意大利两国,目前是拉丁美洲欧洲裔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
阿根廷是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成员国,这是一个南美洲最南部的四个国家(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巴拉圭)组成的区域组织,旨在促进内部贸易自由化,加快劳动力、资本的流通。这个组织是拉丁美洲乃至整个南半球经济体量最大、互通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之一,目前其人口占整个南美洲的70%,经济总量占比达到80%左右。南方共同市场加上智利所组成的地域,还有一个非正式的名称——南锥体(Southern Cone),这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板块,核心包括了阿根廷、乌拉圭、智利、巴西东南部这几个相对富裕的国家和地区。
尽管与英国发生过战争,阿根廷和英国的历史联系却非常密切。阿根廷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大牧场农业,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大量英国人移民到阿根廷,并对阿根廷的工商业发展,甚至足球等运动的流行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世纪,阿根廷的国有化运动、马岛战争等事件将阿英关系推向冰点。但在南半球,阿根廷与智利、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农业发展、社会风俗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点,比如英式橄榄球(rugby union)运动在这几个世界上最南端的国家都较为流行,这些国家也都有着类似的大牧场农业,牧场业主在各国之间有着一定的流动,形成了一个模糊的南半球文化圈。除了英国人,德国人后裔在阿根廷社会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一点在智利、巴西南部同样表现明显。
图片
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包括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四国。委内瑞拉被取消资格,玻利维亚为“联系国”
图片
南美洲乃至拉丁美洲最富裕的地区:南锥体。包括了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巴西东南部、巴拉圭。
历史:从美洲边缘角落到地区大国
阿根廷在殖民者到来之前,其印第安社会依然处于氏族、部落阶段,尚未进入国家阶段,甚至没有出现北美洲的部落联盟现象,而是部落林立互不归属,社会发展阶段明显落后于秘鲁、墨西哥等地。1502年,西班牙的船队第一次到达阿根廷。1536年,西班牙人在拉普拉塔河畔建立了圣玛利亚 - 德罗斯布宜诺斯艾利斯镇,成为今天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雏形。尽管这个城镇后面也被当地印第安人烧毁了,但以这个定居点为基地,西班牙殖民者沿着拉普拉塔河上溯各条支流,陆续建立了多个城镇,奠定了阿根廷乃至巴拉圭等南锥体国家的范围和城镇体系。1591年,拉普拉塔行省建立,并隶属于当时的秘鲁总督区,听命于利马。拉普拉塔也可视为繁荣的秘鲁总督区的外围,不仅在于地理上的外围,也在于经济体系的外延,阿根廷一带向秘鲁的矿山输入印第安劳动力,阿根廷的对外贸易也要经过秘鲁开展。
1754年至1763年,欧洲各国爆发了七年战争,其中西班牙与英国的冲突无形中强化了拉普拉塔地区的独立性。1776年,西班牙国王颁布法令,设立拉普拉塔总督区,其范围包括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玻利维亚(波托西所在地)以及巴西最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拉普拉塔河及其支流(巴拉那河、乌拉圭河、皮科马约河)成为串联起整个总督区的纽带。
19世纪初英国入侵拉普拉塔,土生白人第一次成为反抗的主力,这一举动提高了这个群体政治参与度。1810年,拿破仑进入西班牙,在拉普拉塔,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议会宣布废除总督,建立执政委员会,土生白人掌握了拉普拉塔政权,拉普拉塔取得事实上的独立。1816年各省召开国会,宣布建立中央集权的南美洲联合省,1825年南美洲联合省改名拉普拉塔联合省,1826年改名为阿根廷共和国。
阿根廷独立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地域、阶级矛盾凸显,政治分权斗争持续多年;对外与巴西、巴拉圭发生过战争,奠定了今天的地区版图。直到19世纪末期,经过议会斗争与内战,中央集权才逐渐巩固,强势地方逐渐瓦解。
阿根廷国内局势稳定后,借助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机会,阿根廷向欧洲大量出口农产品,并与当时头号强国英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大力吸引移民、引入资本。20世纪初,阿根廷一度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并且也是最吸引移民的国家,那时候的阿根廷很像今天的澳大利亚,虽然偏居一隅,但富饶的资源以及和欧美市场良好的关系,保证了普通人可以拥有较为富足的生活。阿根廷过于依赖农产品出口,贫富差距过大,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难以为继。二战之后,阿根廷与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关系也并非一帆风顺,影响了其国内经济发展。此后阿根廷不断经历文官、军政府交替执政,政局不稳定也使得国家经济政策不连续,变动剧烈。20世纪80年代的马岛战争更是使得阿根廷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恶化,经济问题积重难返。直到今天,阿根廷依然受困于巨额外债,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在整个拉美地区,阿根廷凭借早年打下的经济基础,建立了较为发达的工业,同时人民受教育程度很高,相比于同样内部纷争不断的拉美兄弟国家,阿根廷的社会发展依然领先于大多数地区国家。在19世纪末跟上了欧洲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浪潮,紧密跟随欧洲政策、享受欧洲市场红利的阿根廷,从前殖民时期和殖民初期的美洲边缘角落发展成为今天的拉丁美洲重要国家。
图片
前殖民时期阿根廷地区的印第安部落
图片
拉普拉塔总督区地图
图片
1790年拉普拉塔总督区
图片
独立之前的拉丁美洲
图片
1816年之后阿根廷领土范围变化
图片
1880年阿根廷中央集权得到稳固后的版图,1879年开始阿根廷向内陆和南部,尤其是巴塔哥尼亚地区发起“征服荒漠”行动,继续驱赶印第安人,最终将南锥体安第斯山以西的土地全部纳入版图。
地理:省+首都区,人口高度集中于潘帕斯地区
阿根廷总共有23个省、1个联邦首都区。各省人口在十几万到三百万不等,一些小省人口规模接近中国一个普通县域,其他大中型省份人口规模接近中国一个中小型地级市。阿根廷总体而言可以称得上地广人稀,大多数人集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周围,其他地区人口规模有限。这也是南半球温带几个国家的普遍特点:虽然气候条件较好,但人口依然偏少,且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周围,带来了整体极高的城市化率。根据自然环境和文化特征,可以将阿根廷分为5-7个地理大区,除了潘帕斯,每个大区人口接近中国一个地级市。
潘帕斯地区:布宜诺斯艾利斯、 科尔多瓦、 拉潘帕、 圣菲和恩特雷里奥斯 5 省。中心城市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拥有大量的黑钙土,是阿根廷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同时也是阿根廷牛、羊重要产地。这一地区集中了阿根廷70%以上的人口(接近3000万人)。
巴塔哥尼亚地区:内乌肯、 里奥内格罗、 丘布特、 圣克鲁斯 、火地岛 5 省。中心城市为内乌肯。位于阿根廷南部,气候干燥、寒冷,以牧业、林业为主,是阿根廷重要的羊毛产地,巴塔哥尼亚有一定的石油储量。
安第斯地区:卡塔马卡、 拉里奥哈、 圣胡安、 圣路易斯和门多萨 5 省。中心城市为门多萨。靠近安第斯山麓,并且是安第斯山海拔最高的区段,此地为阿根廷主要的葡萄酒产区,另有较为发达的畜牧业。
东北地区:米西奥内斯、 科连特斯、 福莫萨和查科4 省。主要城市有雷西斯滕西亚(查科省)、科连特斯。主要为巴西高原的延伸,气候湿热多雨,是水果、马黛茶、棉花、水稻的产地。
西北地区:胡胡伊、 萨尔塔、 图库曼和圣地亚哥 - 德埃斯特罗 4 省。中心城市为萨尔塔,最大城市为图库曼。此地深居内陆,以大陆型气候为主,昼夜温差大,是甘蔗以及蔗糖的重要产地,同时盛产烟草。
阿根廷另在南极声称有9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由火地岛省管辖,并在其南极科考站设立民事相关的设施,其中该国最大的科考站冬季保持50人左右的规模,夏季人口增加到200人,阿根廷所有科考站夏季驻扎可接近500人。阿根廷有8个人直接在其南极科考站出生。
图片
阿根廷地理分区:罗萨里奥所在的圣菲省亦可视作潘帕斯一部分
图片
阿根廷行政区划
南极门户、文化上欧洲色彩依然浓厚,政治和经济早已拉美化
阿根廷是不折不扣的天涯海角,远离人类集中的亚欧大陆,也位于偏居一隅的美洲大陆最南端。不过虽然偏远,但阿根廷却是这个星球上真正的明星国家。阿根廷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可以追溯到欧洲起源的文化元素有关,包括足球、探戈,虽然融入了拉美风格,但其本身依然是欧洲产物在拉美的变体。阿根廷的软实力,也是欧洲文化的延伸。阿根廷是拉美国家中“拉美文化”色彩最淡的国家之一,高度欧洲化的社会氛围几乎与意大利、西班牙无异。阿根廷无论是在前哥伦布时期,还是殖民时期,都未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角,反倒在19世纪之后欧洲工业文明发展到最巅峰之后,阿根廷成为了美洲故事最多的国家之一。阿根廷呈现浓郁“拉丁”色彩,然而“美洲”性不足,既缺乏秘鲁、墨西哥那样鲜明的美洲土著文化,也缺乏巴西那样的多元性特点。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根廷在相当长的时期都是边缘,一方面没有像秘鲁、墨西哥形成庞大的印第安人群体,也没有像巴西、美国、加勒比那样被殖民者引入非洲裔群体参与种植园经济。阿根廷与澳大利亚一样,因为适宜现代农业的温带气候与稀少的人口,大量吸引工业化中被抛弃的欧洲农民、无产市民,发展成为典型的欧洲外延。
不过看似高度欧化的阿根廷社会远远谈不上铁板一块,这依然是一个族群多元的国度,更遑论这个国家前身本就是多个“殖民大地主”组织的联合省。阿根廷的现代移民多来自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但事实上这些南欧国家本身就是内部地域文化极其多元,伦巴第人、西西里人、卡斯蒂利亚人、加利西亚人、巴斯克人、加泰罗尼亚人,这些国内本就复杂的地域纷争同样移植到阿根廷,而土生白人身上多少流淌着印第安人的血统,再加上英国人、德国人等其他族群,阿根廷国家的构建不得不考虑微妙的族群关系。阿根廷虽然拥有一个核心大平原,但历史上的殖民开拓是多个“探索方向”并进,多个殖民地共同建立,进而形成了极其强大的地方势力。阿根廷偏居一隅,周边仅有巴西称得上大国,但200多年来,巴西没有实际去攻打阿根廷,反倒是阿根廷刚独立之后几年内咄咄逼人的远征让巴西人视阿根廷为一个好战分子,很长时间里外部几乎很少有能够直接威胁阿根廷国家安全的力量。当英国入侵阿根廷、反抗西班牙统治促成了土生白人的政治参与热情后,阿根廷多年来缺乏能够凝聚民族乃至国家认同的事件,马岛战争之前,整个国家一百多年没有战事,和平对人民是好事,但忘战必危。
内部族群复杂性不可忽视,外部缺乏推动民族认同的危机源,对于阿根廷这样的缺乏凝聚基础的国家,更需要强力人物或集团来压制不同族群之间的分歧,以加强国家构建。但这样的强力人物依然需要依托国内的某个群体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在阿根廷这种高度城市化国家,占人口多数的工人为代表的的城市底层成为最理想联合对象。最近几十年里阿根廷国内的庇隆主义与反庇隆主义之争,根源还是“国家(集中)主义+民粹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争。然而前者在无法调和不同阶层矛盾的情况下,工人、“中产阶级”若无法整齐协作,会影响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但路线切换到后者时,注定是会牺牲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同样带来社会的不安。阿根廷缺乏能够和欧美、东亚竞争的工业体系,高度依赖于原材料出口,城市中的工人、小商人群体注定成为失落者。
阿根廷的地理位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和南极洲的关系,阿根廷与智利同属最靠近南极洲的国家,其与南极洲仅隔着900公里宽的德雷克海峡,是南极旅游、考察的重要始发站。阿根廷在全球最重要的位置优势便是扼守南极门户——南极半岛。同时阿根廷位于西风带之上,这是英国传统的往来澳大利亚航路(返英航线),阿根廷南部地处西风带之上的巴塔哥尼亚与周边岛屿成为全球不是最重要,但不可缺少的战略性海上节点。1982年,为了获得国内支持率,转移国内压力,阿根廷军政府选择了一个最容易碰触全球海洋帝国“逆鳞”的地点,马尔维纳斯群岛,与依然是西方重要国家的英国打了一仗,在整个西方的支持下,英国波澜不惊地战胜阿根廷。但这也无形中加强了阿根廷国内乃至整个拉美世界的团结,一定程度上促使外交上紧跟欧洲的阿根廷回归现实,阿根廷甚至赢得了一些发展中大国的支持。马岛就像查戈斯群岛,始终会是英国人不能彻底吞下的一块肉。马岛战争后,阿根廷与西方的关系曲折发展,其国内政局和经济思路同样伴随着对外关系不断调整。左或右、新自由主义或庇隆主义,依然没有明确答案。阿根廷尽管在文化上欧洲风情依然浓厚,政治和经济上早已拉美化。
图片
阿根廷地形图
图片
阿根廷各省人口密度
图片
阿根廷人口密度和主要城市
图片
美洲各国种族状况:美洲南北两端成为欧洲裔占比最高的地区,阿根廷、乌拉圭的比例甚至高于美国、加拿大
图片
阿根廷种族状况
图片
阿根廷各种族分布热点
图片
阿根廷西班牙语方言
图片
阿根廷各省人均GDP:越红表示越低,蓝色表示高,位于巴塔哥尼亚的几个省拥有阿根廷最高的人均GDP
图片
阿根廷二级行政区人均GDP分布: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心区、巴塔哥尼亚的偏远地区最高,要么受益于发达的工商业和金融业,享受全球化利益;要么人口稀少,靠着矿产等资源输出富甲一方。
图片
南美洲各地人均GDP,阿根廷为代表的南锥体国家普遍较高,但阿根廷北方靠近安第斯山区的各省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图片
阿根廷大豆产地分布
图片
阿根廷大麦产地分布
图片
阿根廷小麦产地分布
欧洲已远,拉美渐浓,其实今天的阿根廷人在曲折中反而磕磕绊绊地强化了对这个国家的认同。他们有了自己的英雄,有了自己的集体记忆,越来越多的阿根廷人把祖辈们鄙夷的高乔人视作自己的民族身份,美洲而非欧洲才是自己的故土。虽然他们认为自己历史充满了悲情,文艺作品也以哭泣一词修饰这个国家。然而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阳光灿烂,人们充满了拉丁式的热情笑容,探戈舞动、足球飞扬。历史与未来都太遥远,生活永远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