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假的!

一到端午节,很多人都说端午节要说端午安康,不能说端午快乐,理由是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跳江,是一个严肃、悲伤的节日,因此不能说快乐,要说端午安康!
图片
其实啊,这完全是一个谣言!
端午节的祝福语变化,真是非常明显滴体现了现代汉语是如何受到互联网谣言影响的。
我印象中,四五年前的端午节,大家还都在互相祝福端午节快乐;
然后一个所谓国学博主发了条博文,说端午是纪念屈原的,要严肃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
图片
本来就是一个半吊子博主胡说八道的话,不知道咋滴就开始疯传,眼睁睁滴看着“端午安康”直接破圈,大家端午节群发的消息里面基本上都是安康,很少有快乐了……甚至现在一些官方号端午祝福都是“端午安康”…
其实端午节来历很早,远远早于纪念屈原或者伍子胥的说法;
在历史记载上,每年五月初五是一年之中开始热的时候,这个时候各种毒虫出来活动,因此五月被称为恶月,五日是恶日,因此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就是恶月恶日。
图片
这天有很多的禁忌,甚至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都要丢掉,比如著名的孟尝君就是端午生日,要不是他母亲想得开,孟尝君小时候就被丢掉了。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史记
但是到了后来,随着南北双方的融合,端午除了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还一直是很欢乐的节日,从民间到皇室,端午这一天一定是欢欢乐乐的过大节。
图片
唐明皇李隆基就在端午大宴群臣,并写文说:端午美君臣之相乐。
根据《梦梁录》记载,宋朝在端午要观看水嬉,看各种音乐会,还要给王公大臣赠送衣服香料画扇等等节日礼物;
而民间就更欢乐了,《东京梦华录》里说,端午前东京街道上会叫卖桃枝、柳枝、葵花、蒲叶……家家户户都把它们摆在门口。到了端午这一天,人们还会相互邀请吃饭,欢度佳节。
图片
在敦煌出土的《端午相迎书》也写道:“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
到了明清时期,端午节在北方还被叫女儿节。明沈榜在《宛署杂记》中写道:“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家,俗呼是日为女儿节。”
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这一天北京城里都要互相赠送粽子,还要送樱桃、桑葚等水果,加上五毒饼,玫瑰花等等。
“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初五日为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之。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附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李,及五毒饼、玫瑰等物。”
图片
《日下旧闻考》上还说,端午这天,北京人都跑到皇家的天坛一带结伴避暑喝酒,哪怕没有水系的城市玩不了龙州竞渡,也要一起出门游玩。
“踏青本清明故事,独燕京以五月五日避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满井,藤阴结伴携觞者甚众。近咸集於金鱼池上,他处皆间寂矣。”《帝京景物略》:“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这些资料都证明古代端午就是一个很欢乐的日子,根本不是啥严肃悲哀的纪念日子。
造谣一句话,辟谣跑断腿,端午这天,大家就该快快乐乐的。
图片
以史为鉴祝大家端午快乐!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