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草春晖——记忆中端午的那些叶香

图片
1927年4月26日,鲁迅在广州白云楼为散文集《野草》写下题词: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人——动物——植物。
植物虽然处在食物链的末端,但人和动物都是“不可再生能源”,而植物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扎根大地,吮露汲水,轮回枯荣;韧性隐忍,卑以自牧,向死而生。“大地山河一卷经,拈来题目甚分明。山花野草皆谈说,蠢动含灵侧耳听”。
艾草芊芊
图片
艾草“生田野间,处处有之,陈久者良。”端午前夕,正是收割艾草的季节。菜市场门口和小区广场上已经开始有很多老头、老太太摆上成捆的艾草“批发兼零售”。
艾草有驱蚊、散香、净气之效,每家每户都会买上一些挂在大门上,既发挥效能,应时应景,又图个吉利,保佑平安。
大宋御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记载过一位“俗世奇人”:
“绍兴间,刘武军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后入重湖为盗,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后被擒,临刑监官问曰:汝有异术信乎?曰无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力也!死后刑官令剖其腹之暖处,得一块非肉非骨,凝然如石之物,即艾火之效也耳”。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云:“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湿寒,转肃杀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
艾草堪称世间最为神奇的“仙草”:既能打通周身十二经络,荣养五脏六腑,温经驱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健脾益胃;又能取火、寻水、占卜、辟邪、抗疫、食疗等,“一专多能”,复合利用,简直“神一般的存在”。
古代战争,除“粮草先行”外,最重要的补给是水。如何在没有地表径流的野外寻找水源,便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后来随军巫医就发明了利用艾草去寻找水源的方法:在野地里挖一个坑,把艾草堆成一堆,放在坑中间点燃,观察四周,有雾气升腾的地方,下面即是水源。其原理就是利用艾草非凡的“渗透力”,有水源的地方生热,就会升腾起水汽。
现在各大中医院、保健馆做的隔姜灸、长蛇灸、火龙灸,利用的也是这个原理;手持点燃的艾条对穴位或病灶实施灸疗,根据病性、病情、患者体质和穴位等确定选用温和灸、雀啄灸或回旋灸。通过艾草的渗透从而激发人体的阳气,调节全身阴阳平衡,调理五脏六腑功能,起到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达到防病、保健、治疗的效果。
央视六套“电影频道”曾播放过一部故事片《艾草仙姑》,记录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偕妻鲍姑银针普度、红艾施灸、救人千万、德感天地的故事。电影中鲍姑有段台词:“经脉不通则生百病,人体经络血脉是由气推行,这一切完全在于一个气字。艾灼之法,关键并不作用于表皮,而是以灼烧之气代替针法,以艾草纯阳之性推动人体经脉运行,病才能不药而愈。”
“艾之生,遍于野,人尽可撷。灸之道,简且便,人尽可施。灸之效,显而见,人尽可知。苟艾能大倡,则抗生诸素,无生可抗,消炎众药,卿且消矣。”艾草乃纯阳之物,向为医家宠儿,民谚有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足证其养生医疗奇效。
三年疫情,艾草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你看大街小巷遍地“盛开”的养生馆、中医馆、理疗馆等多“馆”齐下,春笋竞发,艾草之功,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通。
我的一个朋友从广告界成功转型到康养界,积极投身大健康产业,在南阳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生产各类艾产品。
去年给我寄来一大纸箱他们的产品供我体验,有艾条、艾柱、艾香、艾叶精油、艾草浴足粉、艾草肩颈贴、艾草止痒抑菌膏、艾绒防臭鞋垫等等,足足十来个品种,不啻为一个“百宝箱”。
偶尔有个腰膝酸痛、颈椎麻木、足癣脚气、寒邪湿气,也不必寻医问药,打开“百宝箱”,熏、灸、贴、擦,“艾”到痛除。真真是“艾草芊芊,植于汤南。疗我唇兮,佑工身健。”
朋友知道我爱熬夜写稿,老是休息不好,就专门又给我快递来一个“古法工艺艾绒养生枕”,让我天天“枕着他的名字入眠”。
荆芥的境界
图片
河南人吃荆芥,据可靠史料,可追溯到北宋。
所以,开封甚至整个豫东都流行一句话:“吃过大盘荆芥”,以此形容见过大场面、交过大人物、开过大眼界、看过大世界的人物。
我到郑州之前,不知道啥是荆芥。
我们老家不种这种植物,从小也没吃过,更别说“大盘荆芥”。因此,我一直都是一个不怎么有“荆芥(境界)”的人。直到来到郑州,才真正看了世界、开了眼界、提了境界,顺便也吃了荆芥。
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荆芥既是一种蔬菜,也是一种中药,又名假苏。《神农本草经》中释其名曰“因有辛香之气,有如紫苏,故而得名”。《本草从新》记载:“(荆芥)能发汗。散风湿。利咽喉。清头目。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身强项直。”
前几天,去雄安新区一家未来健康中心参观,在一面中药名单墙上,“荆芥”赫然在列,介于“京大戟”和“九里香”之间。
但在河南,荆芥的蔬菜属性远远超过了其药用属性。
荆芥主要吃尖和叶,像豌豆尖一样,掐完还能长,越掐长得越快,而且会形成数个主干,长得更旺盛、更粗壮、更密实,“劫劫长存,生生不息,宁极深根秋又春”。
现在超市和菜市场卖的多是整棵成捆的荆芥,回去之后再掐尖、择叶、清洗,或凉拌、或清炒、或做饼,都好吃得不得了。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荆芥味辛,性温,主寒热,表虚自汗者、阴虚阳亢者、麻疹已透者、疮疡已溃者不宜多食——“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掌握“时度效”,过而犹不及。
酷热夏季,郑州人中午最爱吃捞面条。面条煮熟凉水焯过以后,拌上蒜汁,浇上炸酱或西红柿鸡蛋卤,再撒上些黄瓜丝、萝卜丝,筷子搅均,稍等入味,抄上一口,品咂再三,总觉得哪里不对“味”儿?
“咦~!”一拍大腿,忘放荆芥了!怪不得入口不那么清凉爽口、唇齿留香呢!
不夸张地说,荆芥就是这碗捞面条的“灵魂”,是这个炎炎夏日的“消暑利器”,也是这顿健康午餐的“点睛之笔”。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原来荆芥是河南特产,现在淘宝上,到处都是“河南经典美味菜——带土大叶荆芥苗”的销售链接,现已“顺丰”热卖到全国各地,让全民都“吃过大盘荆芥”,《舌尖上的中国》新一季也有了新选题。
商家更是嗅觉灵敏,继跨界“杂交”出茅台口味咖啡和冰淇淋之后,又迅速研发出别具特色的荆芥口味茶饮,瞬间成为“网红饮品”,攻占了z时代的“朋友圈”和各大视频播放平台,热评居高不下,热搜蝉联霸榜。
有此人间美味,还说什么点背?
上世纪末,郑州越秀学术讲座邀请北京一位大作家来郑讲学。晚宴席间上了一盘“荆芥拌黄瓜”,这位大作家一吃,爱不释嘴,连连称赞,“天下美物”。
越秀酒家老板崔先生给他绘声绘色地普及了一堂“荆芥简史”,说得这位大作家心旌旖荡,说自己走南闯北经年,竟然“败”在河南,还没“吃过大盘荆芥”——“真是白瞎了我这个人儿”。
临回京前,这位大作家闷闷不乐,似有心结。崔先生窥其端倪,明其心思,就差人用“尿素”化肥袋子装了满满一袋子荆芥,“自今流散有归处,千里遥寄故乡人”,让大作家带回京城,放入冰箱,慢慢享用,细细品尝。
化肥肥沃土地,荆芥营养身心。大作家果然笑逐颜开,心结大开,和崔先生“荆”此考验,也成了莫逆之交。
张爱玲在《色·戒》中写道:“通往男人心中的路是胃。”
深以为然。
伤力草传奇
图片
在豫东,每到端午节,家家都会煮上一锅鸡蛋,有的还配上鸭蛋、鹅蛋,大人小孩都得吃——吃了有劲。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家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能吃个鸡蛋就是改善生活——吃肉得等到过年。
小朋友就盼着过端午节。
那时候年少无知,并不知道端午节还是一个“宏大命题”:是为了祭奠一个人,是变革与守旧、力谏与谗言、取义与背叛、求索与屈尊的选择与较量,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与标准的犬儒主义的一次正面交锋;这一天,还要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佩香囊……
端午节这天,母亲早早就起了床,煮了一锅鸡蛋,都是自家产的柴鸡蛋——“自鸡自足”。
一年一次生活改善,当然要把肚子吃圆。吃完了还要挑上两个个大的,揣在兜里到学校参加“撞鸡蛋”大赛,男生看谁比谁“硬”。
“撞鸡蛋”大赛一般采取“淘汰制”,两两相比,谁的先破,谁被淘汰。
有次,邻居的孩子拿了班级冠军。我想,这可能与他的名字有直接关系——他叫石头,他爸叫铁蛋,都是“硬汉”。跟他们爷俩比赛“撞鸡蛋”,不是鸡蛋碰“石头”,就是鸡蛋撞“铁蛋”,败得理所当然,输得天经地义。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向石头“取经”,他神秘兮兮地说:“参加比赛,挑选鸡蛋很有讲究,要挑一头比较尖的,并用那一头去撞;选择角度也很重要,不要对准对方鸡蛋的正中处,而要稍微侧一点,侧面受力相对薄弱;还要武装一下,给鸡蛋皮打上一层蜡,这样对方撞上时就容易打滑(给车打蜡是不是也是这个原理?);偶尔也可以用鸭蛋、鹅蛋冒充一下鸡蛋参加比赛。”他从兜里掏出来,原来是个鹅蛋!虽然和鸡蛋个头差不多,但浑身纯白,是百里挑一的“蛋”王之王——“公鸡里的战斗鸡”。
怪不得能“鹤立鸡群”?鸡蛋碰鹅蛋,自己找难看!
除了吃鸡蛋,我们豫东端午节还要喝“伤力草”茶,就是用伤力草熬制的开水,有的还会打上荷包蛋,放上红糖,中和一下伤力草的苦味。
伤力草是俗称,其中医学名叫佩兰,以全草入药,具有解热、清暑、化湿、健胃、止呕等功效。
《商丘市志·民俗卷》有载:端午当天,正值麦收,民间常食用伤力草炒鸡蛋或伤力草熬水打荷包蛋,能治痨病,并迅速恢复体力,很快消除疲劳。
伤力草其实并不“伤力”,反而“助力”,犹如“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所以它还有几个别名:尚力草、上力草、生力草,这倒生动形象、“名副其实”了。
那时候,父亲是家里的“主力、骨干”,繁重的麦收农活都压在了他的双肩。
有些年的端午节,母亲还会熬上一锅伤力草茶,并打上荷包蛋,父亲每顿都会喝上三四碗,从早喝到晚。
现在想想,多少也有点心理作用使然:好似喝上一碗伤力草茶,马上神清气爽,瞬间力气倍增。
这应该是最早的“功能饮料”。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五劳七伤”之说,即心劳、肝劳、肺劳、脾劳、肾劳,即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古人很早就发现伤力草可以防治“五劳七伤”,甚至还演绎出这样的民间传说:商丘虞城出了一个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流芳千古。她出征的时候就带了伤力草,行军打仗,精力充沛,不知疲惫,战无不胜。
传说虽不可考,但其旨一也。
有资料显示,业内公认氨基酸含量较高的五种食品分别是:安徽霍邱石斛、福建安吉白茶、云南玛卡、西藏雪莲、新疆肉苁蓉,含量最高的是安吉白茶,氨基酸含量总和是6.2%。
伤力草样本被有关人员送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化验,结果震惊了检测专家:伤力草的氨基酸、锌、钾、钙含量之高超乎想象,其中氨基酸含量达到18.52%。检测专家甚至称,伤力草简直就是“原汁”的中成药。
为此,商丘还成立了“商丘市伤力草种植协会”,还向国家申报了地理标志产品,并大面积的推广种植伤力草,造福一方百姓。伤力草从“民间”一下子走向“高端”,犹如从“街道办”调到了“国务院”,身价倍增。
为让更多的人吃到这种“豫东仙草”,伤力草也在逐步产业化,除了做成茶饮以外,还做成了中草药,为全国人民的大健康保驾护航,“助力”添彩。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在新密伏羲山脚下开了一家民宿,五一假期邀我小住。
他竟然专门从豫东老家带回秧苗,在小院一角种了一片伤力草。
同学仿照豫东老家传统工艺做法:盛半锅清水猛火烧开,将新鲜伤力草洗净,切成寸段,放入滚水锅中煮10多分钟,打入鸡蛋,鸡蛋成形后加红糖若干,即可食用。
我趁热喝了一碗,还真找到了童年的记忆、儿时的感觉、家乡的味道。
我接着又喝了两碗,意犹未尽,还嫌不过瘾。到了这把年纪,平时吃饭回碗的机会不多,这让家人、朋友、同学都连连称“羡”。
自从初中出门求学,远走他乡,漂泊在外,成家立业,我与伤力草已经分别了30多年,今日“他乡遇故知”,几将“欲语泪先流”。
几棵“仙草”,一锅回忆;几缕乡愁,一碗往事。
草头清欢
图片
有一年去大理,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一个菜叫“水性杨花”,我十分好奇。就像非把“黄豆炒黄豆芽”叫“母子相会”一样,这年头,商家最爱“故弄玄虚”。我就叫来服务员,问个明白。
服务员肯定不是第一次遇到我这种“小白”,“业务娴熟”且很耐心地给我进行了讲解:“水性杨花”又叫海菜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濒危水生植物,对水质污染很敏感,是优良水质的“检测棒”和“试金石”;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生长于湖泊中,泸沽湖最为常见;既可作食用蔬菜,亦可为湖上景观。
流水易变,杨花轻飘。这个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九十二回的成语,原句是“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杨花。”带有为人轻薄、作风轻浮、用情不专之意,多为贬义。
“水性杨花”在此却成为“洁身自好”的代名词,一点也不“水性杨花”,就像“伤力草”不伤力、反助力一样,都能极大地满足食客的口腹之欲 。
大自然的神奇、造物者的生动、感受者的陌生、传播者的错位,于此备矣。
郑州市中原区金水西路有家“江南厨艺私房菜”,门头上方是一行标准大黑加粗字“宴请你心中尊贵的人”,看得人心里特别舒坦。
老板是江苏启东人,菜品也都以“苏菜”和启东菜为主,什么捞汁小海鲜、太湖白虾、响油鳝丝、银鱼炒蛋、无锡排骨、蟹炒年糕、“平凡的土豆片”等等,好多菜只有在这里才能吃到。
有个菜叫“清炒草头”,前几天第一次吃到,叹为“人间至味”,此世“清欢”。
吃完之后,临走的时候,我专门找到老板娘,“一定要去找下这只鸡蛋的鸡”。
老板娘把我带到一个冰柜前,指着一大盆草头说:刚采摘的,昨天才从江苏老家冷链物流过来。
一个青菜,还冷链物流,够运费不?
这也是南方生意人的可敬可佩之处,赢得一个客户远比那点运费更划算。
我们看的是眼前,人家看的是长远;我们爱占便宜,人家只算大账。一是胸怀、情怀,二是格局、境界。
老板娘又向我介绍了“草头”的前世今生:草头又名苜蓿,俗称金花菜,是我国古老的蔬菜之一,富含多种营养元素,既健康、又美味。常食能平衡人体体液的酸碱值,因其性凉夏天食用能清凉消暑,去除内火。
中医药典有载,草头味苦、性平,有健脾、益胃、利便、下膀胱结石、舒筋活络之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提到,草头可以“利五脏、轻身健人”。足见其系出名门、“历史悠久”。
草头原来是苏沪一带的时令野菜,鲜嫩清爽,裨益身心。自从人们发现了它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之后,开始大面积种植,甚至用上塑料大棚。时令蔬菜,打破边界,只要想吃,随时上来。
南方人细致,做菜讲究“真材实料”,甚至专门在显眼处设置几个玻璃陈列柜,各种菜品一一展示,不仅“价格透明”,食材一样“透明”。
海鲜水产更是直观,鱼虾蟹蚌、鲍鱼扇贝都是现挑现做,背后不做“小动作”,就主打一个“鲜”字。
前两天去巴奴吃火锅,门口也弄了一个食材展示台子,老杜的“产品主义”让你看得见、摸得着,绝对的“行动派”,不是口头的“虚无主义”。
去吃巴奴,多数情况都会“习惯性排队”,这也正好让食客对巴奴的食材多一些了解,口碑传播,一箭几雕。我就看到很多人,以食材为场景拍照体验、沉浸打卡、自动发圈。一番操作,平台加推,自带流量,火爆出圈。
现代人胃口刁钻,喝的是奶,种的是“草”;而鲁迅“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我以我血荐轩辕”。
虽处于食物链的末端,在精神维度上,植物却完美逆袭——植物>动物>人。
采采卷耳,其叶蓁蓁;莼菜茸茸,叶叶菩提。
(正观新闻 李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