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下的“博士村”|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曾为省2元车费步行18里回家,如今改变命运成顶尖人才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洋洋 张海振 日照报道
近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一个仅有380户的小村庄,因走出19名博士、22名硕士研究生,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一个务农为主的小村子,如何培养出这么多博士?海报新闻记者深入当地,对话全村首个博士、博导家庭,讲述家庭困难情况下,父母如何供养孩子读书,农村学子如何努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
图片
燕河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毛祥龙的父亲毛德喜珍藏着儿子清华大学博士毕业时的照片。
不识字的父母们
种地、放牛,供孩子读书
“我没啥文化,孩子学习都是靠自己,我们全力供应他。”这是燕河村名校博士们的父母常说的一句话。只要孩子愿意读书,务农的父母一定努力支持。
6月4日,记者来到燕河村考出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毛祥龙家。说起毛祥龙从小的读书经历,他的母亲许言花感慨万千。
“我们家里太困难了,但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许言花表示,当年家里虽然不富裕,但始终想尽办法供孩子读书。长期生活在村里,家里没什么其他收入,只能靠种地、放牛挣些钱,一家人省吃俭用。
“我们家孩子也很懂事,假期回家会帮我放牛、种地,干各种家务活。”许言花回忆,孩子沉迷于读书,但也很心疼父母,每次回家都拼命帮家里干活。
图片
毛祥龙上中学时获得全县“勤奋学习星”荣誉证书。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读书对我们来说,是改变命运的途径。”毛祥龙说,从小父母给的教育观念就是“读书改变命运”,自己喜欢读书,喜欢科研,所以一路努力,考上硕士、博士,如今从事科研工作。
毛祥龙的妻子跟他高中时就相识,双方家离得也很近。说起燕河村“博士村”的名号,她认为,这和农村父母全力“托举”分不开。在燕河村,许多勤劳朴实的农民父母们,自己不识字,却把读书看成最重要的事,常常会举全家之力供一个孩子读书、上大学。
清华博士毕业的博导、中国人大毕业后从事外交工作的博士、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任教的教授……燕河村考出的19位博士背后,大多数是像毛祥龙家一样,文化程度不高的务农的父母。
在毛祥龙家房子后边,就是全村第一个博士毛增星的家。这块地方几乎成了全村人津津乐道的一个“学习地标”。
“从前我们农村比较穷,教育孩子学习要刻苦、认真,一定要学好科学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可以为国家多做贡献。”毛增星的父亲毛德华告诉记者。
“儿子小时候很聪明,数煤球上的小圆洞,大人刚数到6个,他就能喊出一共12个。”毛德华回忆,毛增星从小有天赋,学习很勤奋,父母全力供应。
高中时,毛增星拿了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引起全村关注。高考那年,他又以理科第一名的成绩拿下了五莲县状元。
毛德华告诉记者,当年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都送来了预录取通知书,毛增星最终选择了南开大学,后来一路读到博士,成为村里第一个博士。
高考前还帮父母收麦子
为省2元车钱,他步行18里“背书”回家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子,19位博士的故事背后,除了父母的托底,还有寒门学子的刻苦努力。
“我儿子高考前还回家帮我放牛、收麦子。”又是一年高考时,许言花想起儿子高考时的事,仍感慨不已。
在许言花印象里,毛祥龙非常勤奋刻苦,学习的事情从来不用家长操心,作业总是早早主动做完,有空就沉迷读书。
“他晚上学到十点多,很自觉地学习。”许言花说,自己对孩子学习从来没有严苛要求,有时候看到孩子学习太刻苦,反而劝他歇一歇,别累坏了。
家里困难,毛祥龙一向也非常孝顺懂事,常常令父母心疼不已。
“他当年考上了县一中,但我们那时候家里穷,拿不出钱,孩子只好上乡镇上的高中。”毛祥龙的父亲毛德喜回忆说。
当年中考,毛祥龙成绩优异,顺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但学费让这个家庭犯了难,毛祥龙为了不让父母为难,决定主动放弃,去读一所免费的乡镇高中。
父母为此非常伤心,他却宽慰父母,只要有本事、肯用功,在哪里读书,都能考上理想大学。
许言花印象最难忘的一件事,每次放假回家,毛祥龙都不舍得花钱坐车,而是步行回家。毛祥龙就读的高中离家较远,回家坐公交车只需2元,但他却不肯坐,总是一路背着书本和行李走18里路回家。这段路程,他大约要走2个多小时。
许言花心疼儿子,劝他坐车回来,儿子却安慰她,说自己一路拿着书本边走边学习,背了很多书,也学到很多东西。
许言花无法想象,不论严寒之中,还是酷暑天气,一路步行回家,那三年,孩子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为了支持孩子,父母只有更努力挣钱,给孩子提前攒大学学费。
“儿子高考时都没告诉我,怕我担心。后来我想起来,高考前后,他还像平常一样,回家帮我收麦子、放牛,都没提高考的事儿!”许言花感动地说。
三年高中生涯,毛祥龙异常努力。高考后,他顺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后来一路读到清华大学博士。
“你看,这是他清华大学博士毕业时的照片。”父亲毛德喜高兴地拿着手机上的照片给记者看。
从本科到博士,大约10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那天,他终于把母亲请到了现场,见证自己毕业那一刻。时隔多年,母子俩在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典礼上的合影,还一直被家人珍藏在手机中。
燕河村党支部书记韩玉花告诉记者,因为读书,这个家庭的命运被彻底改写,毛祥龙因为自身的优秀,年纪轻轻成为名校博士生导师,也成为全村第一个博士生导师。
因为读书,毛祥龙走出了农村,走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迎来了更广阔的人生。
图片
毛祥龙读博士期间的笔记。
图片
毛祥龙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图片
毛祥龙从事科研工作的日常工作照片。
毛祥龙家不远的另一条胡同中,是燕河村博士王密涛的家。
燕河村三面环山,三面小山相连,组成一个月牙形状,围着这个小村庄。王密涛父亲王玉平表示,孩子高中时,每当放假回家,常常去附近的山上读书。
“我们村的孩子都很刻苦,我家孩子高中回家时,常常早上六七点,不吃早饭就去野外山上早读一两个小时英语,读完才回家吃饭。”王密涛的父亲王玉平告诉记者。
王密涛的刻苦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时刻,高考时,他以日照市文科第二名和五莲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如今,王密涛已经离乡在外多年,进入外交部工作,父母也已经跟随他在北京生活十几年。这个夏天,老两口想家,又回来住了几个月,一回到家,就闲不下来,还跑去帮亲戚和邻居干农活。
盛夏时节,院子里一树火红的石榴花正开得热烈。王玉平回乡后,仍不时有村里的孩子家长,会询问他教育孩子的方法,打听孩子考入名校的秘诀。
图片
王密涛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的校级“三好学生”证书。
“我们村考出的博士,大多我都教过。他们小时候很聪明,学习方法也独树一帜。”汪湖镇初级中学退休老师毛德杰说,博士们小时候不仅有天赋,最重要的是勤奋好学,讲究方法。
以全村第一个博士毛增星为例,当别人都在玩的时候,他经常一个人站在一边静静思考问题,晚上宿舍熄灯后,别人在聊天,他会闭上眼睛,像过电影一样把知识回忆一遍,遇到不会的问题,第二天再请教老师。
毛增星在参加数学奥赛时,还特别爱钻研问题。他参加奥赛前,老师会对他进行专门辅导,有时他问的问题非常难,老师也答不上来,就用粉笔写在办公室的地上,老师们群策群力,谁回到办公室就蹲下来现场试试,一起想办法找解法儿。
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肯定能改变命运!”在燕河村,问起读书的作用,人们第一反应就是这个答案。
执着的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能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燕河村务农的父母们,几乎都是这样的想法。
今年72岁的村民赵德英就是这样一位执着的农村母亲。
“我们家很困难,但孩子从小学习好,年年考第一,不舍得让孩子辍学。”赵德英说,当年无论家庭多困难,从来没想过让孩子放弃。
“我以前跟孩子说,读书考上大学,就不用在家种地受苦了。”赵德英说,自己受过的苦,不想下一代再受苦,只能鼓励孩子好好读书考出去。
为了供孩子读书,赵德英平时除种地务农之外,还外出打工,她一天挣10块钱,舍不得花,给儿子留7块钱当大学生活费。
幸运的是,家里两个孩子都是高学历,其中一个还考上了博士,从事航天有关工作,俩孩子都走出了小乡村,为国家作贡献。
“感觉自己和孩子们当年受过的累、吃过的苦,都值了!”赵德英笑着说。
毛增星、毛祥龙、孟凡军、王密涛……在燕河村,人们为家乡考出如此多的人才而自豪,走在大街上,几乎人人都能叫出19位博士的名字,大多数人能一下子说出他们的博士毕业学校,甚至熟知他们从事的行业。
外交官、科学家、医生、博导、教授、工程师……记者注意到,从这个小村庄长大,通过高考走出去的博士们,许多人早已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这个小村庄的人们,教育下一代,一定要向他们学习。
图片
毛祥龙担任第一届先进光电探测成像青年科学家论坛组委会主席。
图片
毛祥龙正在给女儿辅导功课。
事实上,多年来,父母一辈关于“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也深植在博士们心中。毛祥龙表示,在自己上大学之前,燕河村就考出了不少名校学子,自己也曾把他们当作榜样,努力读书学习。
如今,从燕河村走出的博士们,大多在繁华大城市安家落户,有了自己的孩子。
尽管孩子们的生活已经不像当年在村里那样困难,但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博士们仍秉承父母当年的要求,努力培养孩子读书。
“我家两个儿子,一个读博留在了北京,一个在本地工作,孙辈现在上初中,都在班里考第一名。”王玉平说,两个儿子也都非常注重小孩的教育,孩子们也都很爱读书。
毛祥龙的女儿正在读小学,跟随父亲在大城市生活的她,从小就对金融知识表现出很强的兴趣。小小年纪的她,也立志要考清华大学,和父亲成为校友。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读书仍然是最重要的事。如今,以毛祥龙女儿为代表的燕河村第三代,依然走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不一样的是,他们读书已经不单是为了改变命运,更是为了追寻理想,实现广阔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