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熟读尼采的哲学少年在休学后来这里寻求帮助|社区护理中心走访系列(二)

潘霄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心理科的一名副教授,每月第二周周五的下午,他都会出现在打浦桥街道社区医院护理部(另称为打浦桥街道社区护理中心),开设学习困难门诊。
顾名思义,学习困难门诊针对的特定人群为未成年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受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儿童、青少年越来越多,很多人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状况,甚至因此不得不休学。
“我们发现有非常多孩子因为出现学习问题来就诊,其实他们背后都有一些心理问题甚至疾病。”但潘霄博士在和家长的交谈中感知到他们普遍持一种心理,
“他们不想承认孩子有心理问题,他们只承认孩子是学习问题。我们为了让家长更容易接受,就以学习困难为名开设了门诊。”
打浦桥街道社区医院金迎主任在听说长征医院开设了这项门诊后主动联系潘霄,希望社区医院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可及的医疗服务。教授平时工作繁重,但经过多次沟通后还是被金迎的诚意打动。他如今每月固定时间前来坐诊,为社区医院家门口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在这里,每个孩子平均问诊时间为30到40分钟,有些病例他和自己的团队已经跟踪治疗了半年。
图片
他遇到的病患中让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因为强迫症而休学的高中生。“有强迫症的孩子每天脑子里老是想一些有的没的问题,这会占据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样相当于他的内存被占据了,就没有多余的内存去学习了。”潘霄介绍,
“这个孩子会想人活着到底有没有意义,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人的价值这些很哲学的问题。他平时看很多哲学方面的书籍,喜欢康德和尼采。照理来说,孩子爱学习和思考本身是件好事,但他渐渐发展到不肯出门也不肯上学了。”
在潘霄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该学生已经休学三四个月了。他采取了药物治疗结合心理咨询的方式,在用药以后,他发现孩子变得比较松弛,也更容易接受心理咨询的一些理念对自身的影响。“最近他告诉我,打算今年9月份就回去复学。”
在护理中心的学习困难门诊,潘霄还接待了很多非心理疾病造成厌学的少年。当排除严重的心理疾病后,他们一般从4个维度去考量孩子的问题。“第一,他的学习压力怎么样?第二,他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第三,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第四就是家庭关系。”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潘霄看来,这是很难避免的。“他们在网上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各种可能性,网上的人们有各种精彩的活法。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上升的通道却是单一的、枯燥的。”
目前,上海开设学习困难门诊的医院相对较为罕见。而且对于那些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而言,去大医院问诊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压力。而开在家门口的社区护理中心,则给他们制造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
不少出现了厌学情绪的学生还伴随着不愿出门等将自身隔绝于社会的情况,但他们往往会将社区护理中心视为自己活动的安全范围。毫无疑问,这就是社区卫生资源相对大医院的优势之一。而这层优势,被打浦桥街道社区医院敏锐地捕捉并利用了起来。
除了潘霄博士,他们还请来了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王巍、徐颺两名专科医生坐诊。通过大型综合医院专家下沉社区进行指导,不仅为护理中心打响了口碑,中心全科医师和护理团队的专业水准也得以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得到提升。
我们注意到,护理中心的护士都有专业适任证书。正如打浦桥社区医院总护士长兼门办主任何菁所说,“从此社区护士不再只是打针、发药的代名词。”
图片
以学习困难门诊的主管护师王辰嬿为例,她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了心理护理师、健康管理师、护士长适任证、PICC专业护士 (维护) 适任证、临床护理教学适任证。在打浦桥街道社区护理中心,这样“一专多能”的护理人员还有很多。
地处三甲医院林立的黄浦区,在客观上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其实造成了一种限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最大意义和优势原本就是离社区居民更近,方便居民看病。但是当三甲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乎等距的时候,似乎就很难对社区居民产生吸引力,从而难以实现为二三级医院分流的效果。
我们在“社区护理中心走访系列一”里写到的程家桥街道社区护理中心,之所以业务开展较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整个长宁区没有一家三甲医院,连三乙医院也是近期刚批准通过的。这样,社区卫生体系在初创之日就被赋予的分流作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而相比之下,打浦桥街道社区医院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医院主任金迎曾经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提出:“我们周边一公里内就有瑞金医院和九院,再远一点是中山医院。大家看病走到这些三级医院的距离和到我这边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把社区居民真正吸引过来就诊?”答案一目了然:在更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外,还要做出自己区别于大医院的特色。
图片
在半年前成立护理中心后,诸如学习困难门诊这样具有特色的医护“一体化”专科护理门诊一直呈持续“上新”状态。
比如在失眠专病门诊,“睡眠大师”护理团队通过发挥医、技、护、管一体化的诊疗服务模式,运用肺功能检测仪、指环式呼吸血氧脉搏仪、便携式初筛睡眠仪、多导睡眠记录仪、CT等,有效地诊断病情。以“护、管”为抓手,做好患者睡眠数据监测及管理;
而雾化治疗团队则由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办/互联网办深入合作,通过上下联动,以“医防护”三维一体,全方位做好儿童的健康管理。护理团队参与眼底病变筛查,为患者提供眼部雾化和呼吸道鼻部、咽部雾化等专业护理服务,通过与五官科医院上下转诊,为社区居民做好眼部疾病的早筛查、早干预。
如果不是面对一些重病、急病,其实病人及其家属的心态是相同的,与其花费大把时间在大医院排队,而且就诊时间往往极为短暂,不如在社区寻求更人性化的服务。
在开设了护理中心后,也意味着患者在打浦桥街道社区医院享受到的医疗、护理服务相比以往更专业、更便利。
打浦桥社区医院总护士长兼门办主任何菁接受新闻晨报·周到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心护理部依据‘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对于护理中心建设工作进行了‘再升级、再优化’,着力打造‘护理中心Pro版’。”
在整合护理服务内容,完善护理服务,优化就医体验之外,这里还着重培养建设护理人才梯队。成立护理中心的半年来,重点培养了儿科专科护士、安宁疗护护士,中医护理适宜技术适任护士。
图片
在综合护理门诊,由健康管理师主导,应用互动模式对就诊的慢性病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评估判断病情进展,针对病情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结合康复锻炼、健康科普等手段,提高慢病护理的有效性和延续性。
目前,综合护理门诊开设的项目有动态血糖监测、踝肱指数检测、血压控制跟踪随访等特色护理服务,以“大数据+信息化”为支撑,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一些原本要在大医院完成的PICC维护、PORT维护和伤口护理等,如今患者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更专业的服务。
同时,他们还与中心各科室紧密协作,协同开展营养门诊、蒙西菜场邻里健康站等惠及更多社区居民。
在“护理中心集市”“颖宝护护小课堂”“琦小护”等基础上,今年还增设了护理人文频道--“菁菁信箱”,通过护理人文、护理科普助力社区护理中心发展,也拉近了与社区居民的距离。
自去年年底成功挂牌上海市社区护理中心后,护理团队吸引了优质护理人才留在社区。甚至,还有不少二三级医院的护理骨干投来了简历。在何菁看来,这也让社区护理更有凝聚力和信念感。
“而且结合分级诊疗要求和群众实际需求,我们不断输送护理骨干‘走出去’,将三级医院‘护理大咖’们‘请进来’,不断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创新发展多元化护理服务。”今年,上级医院下转护理患者人数月均600余人次,综合护理门诊月均接待已达2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