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换个名字《生死白宫路》,可能就没这么惨了

“挂羊头卖狗肉”作为成语,讽刺那些名不副实的行为,看来大家都不喜欢,中外皆然。
图片
“挂羊头卖狗肉”,最早叫“悬牛首,卖马肉”,语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是说齐灵公喜欢在宫中看女人穿男人的衣服,结果上行下效,全国女人都穿上男人的衣服走上街头,这就造成了举国男女不辨,不成体统。于是,齐灵公下令禁止,在社会上见到女人穿男装,就裂衣断带,让其难堪。但是,禁犹不止,女着男装依旧泛滥。齐灵公就问晏子(晏婴)该怎么办?晏子说,王君让内廷里女人着男装,却禁止社会上这样穿,这不是挂牛头卖马肉吗?(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你应该让宫内就禁止这样穿,然后外面的人也就不敢再穿了。齐灵公用了晏子的话,很快断绝了这种习俗。
后来,到了宋朝,因为宋徽宗赵佶属狗,他就下令举国禁止杀狗。可是,社会上总有人喜欢吃狗肉,怎么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肉摊上挂着羊肉,实际上卖的还是狗肉。对于宋徽宗的圣旨,当时就有人讽刺他,宫廷太学生们就议论说宋徽宗赵佶总是以继承了自己父皇宋神宗赵顼为标榜,可是神宗属鼠,也没见他禁猫。因其荒唐,“挂羊头卖狗肉”这句讽刺性极强的谚语就留了下来,原句“悬牛首卖马肉”反而没人说了。
图片
电影作为一种影视性商品,拥有一个好名字,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广告效应。《美国内战》,这就是一个绝佳的好名字,一看就是讲美国陷入分裂打了起来的事,很勾人,很想看。
可是,真正的《美国内战》呢?就是几个记者,从纽约出发穿行260公里,去首都华盛顿采访美国总统的故事。
图片
嗯,观众以为看到的是一部史诗级的战争大片,其实它只是一部公路片。尽管涉及战争,但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既看不到战争的全貌,也看不到两军对垒,也看不到运筹帷幄,只有局部的局部,甚至看完了都不知道这战争到底是哪里来的,战争的目的又是什么。
名不副实,挂羊头卖狗肉。
被欺骗的观众,怒不可遏,纷纷跑去打低分。于是,只看分数,《美国内战》沦为了烂片。
有点活该。又有点冤枉。
让人想起了《地球最后的夜晚》,明明是一部非常文艺的作品,可是它上映前偏偏打出“最适合跨年看的爱情片”,并选择在12月31日上映。结果,大批爱情脑的青年情侣冲广告词与片名相拥着去看了。结果高呼上当,因为不仅不是她们想要的爱情片,还压根就看不懂,没法在情侣面前炫耀自己的学识,也没有合理秀恩爱。货不对板,怒不可遏的青年于是直接上去就给打低分,于是一部明明还不错的文艺片,生生被打分打成了烂片,情何以堪。
图片
所以,欺骗观众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同样的例子还有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大家一看这个片名,以为可以看到唐山地震发生的前前后后,是一部悲壮的史诗,毕竟导演是冯小刚,他也有这个能力。可是,坐在电影院里,大家才发现影片里讲的是震后的故事,有关地震的部分很少,而且不是重点。货不对板,冯小刚当时就被骂得很惨。他还觉得很不公平,他不说自己误导观众的事,而是觉得观众不识货。
明明挂了羊头卖了狗肉,还不认,那就是你的问题了。就像是齐灵公,认清问题必须要从根源上去斩草除根才是真题。
导演明显托大了。
图片
《美国内战》的导演亚历克斯·加兰也托大了。
为大的故事找到一个切入故事的好角度,当然很重要,但是还是不要忘了根本。既然片名讲了是“美国内战”,那么电影内容就一定要聚焦于“美国内战”。
选择一个小分队,切入战争前线,穿越生死线,去完成某个任务。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正向的例子就有《拯救大兵瑞恩》《1917》。《拯救大兵瑞恩》是一个小分队要穿越轴心国与同盟国战线的边缘,深入前线去召回一名叫瑞恩的士兵。《1917》是两个士兵,要穿越前线去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完成任务很重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很重要,正可以见证战争的面貌。
反向的例子是《洛杉矶之战》,也是名字叫的很大,看起来是讲人类与外星人在洛杉矶发展的终极对决,人类的最后一战就在于此。但实际上它也是用一个小分队去深入外星人的背后,去干掉外星人基地。好在这片还是有些战争场面的,不全是欺骗。
图片
《美国内战》真要当战争片的话,真的会上当。
熟悉导演亚历克斯·加兰的影迷来说,他就擅长大场面,更擅长用一个小的角度去展现大事件,他作为编剧写作的《惊变28天》《太阳浩劫》,作为导演拍摄的《机械姬》《湮灭》都是这类作品。《美国内战》只是强化了他以前的创作思维,而不是新的开拓。
对于现实中的观众来说,我们都知道美国并没有发生内战,起码还没有撕裂到要发生内战的程度。尽管早在小布什与戈尔的宣战开始,美国的撕裂就已经发生了,之后的每次宣战,都在强化这一点,尤其是川普与拜登之间的选战,更是让这种分裂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美国总归是没有撕裂,川普口号喊的山响,失败了也得乖乖离开白宫。
图片
大家看《美国内战》,就是想看看亚历克斯·加兰是如何映射现实的,看他如今将美国民众之间的撕裂呈现出来的。
再就是俄乌战争、巴以战争如火如荼,还有伊朗、胡赛组织的举动,美国都是当事人,都是重度参与者,至于美国内部,有支持也有反对,那么《美国内战》又是如何进行折射的呢?
包括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经济的竞争等,又会如何折射呢?
问题有很多,观影的期待也很大。
可是,并没有。没有现实的映射,直接就是原因不明的战争。就是美国南部的加州与德州两个经济强州发动了叛乱,然后一路向北,打倒了首都华盛顿,攻入了白宫,并枪决了总统。
图片
《美国内战》最大的主题还是反战,它通过克斯汀·邓斯特饰演的女记者一行4人,从纽约到华盛顿的过程,一路见证了战争的残忍与荒谬,痛斥战争的野蛮与无理性。相对来说,政府军的表现还好一点,对人民对于秩序还会有一些维护,至于叛军,则只有杀戮。可是,影片的最后,又以叛军杀进了白宫,揪出并枪决了总统作为结局,尽显战争的残暴。
而且,女主角也在拍摄过程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亚历克斯·加兰想说的就是,一切都不用解释,所见即所得,战争就是这个样子的。要想与世安好,就不要发生战争。
图片
反过来讲,就是美国不要撕裂,不要发生内战。
这种思辨的力度很弱。尤其在电影观感很差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你说它很文艺吧,也并没有。
别的不说,就克斯汀·邓斯特的那张脸,就很让人出戏,曾经的圆脸,可爱的让人想捏一捏,吹弹可破,现在已经没法看了,真的是老了,风霜满面,却坐上了一番,实在是让人嘘唏不已。
图片
图片
至于新闻学价值,怎么说呢,在俄乌战争、巴以战争中,在视频网站上流传的热门视频,更多的是参战的士兵第一手拍摄的视频,非常直观地展现了战场的残酷,同时也将战争的神话拉下了神坛。尤其是巴勒斯坦方面拍摄的以色列战士在战争中拙劣的表现,还是乱杀无辜的表现,都让以色列强大的武力神话成为了笑柄。
俄乌战场上无人机的使用,更是让战争纤毫毕现。
《美国内战》作为一部未来的战争片,结果没有自媒体,没有无人机,所有的战法都是科索沃战争或者中东战争时期的视角,这让现在的观众看着都着急,真正的战争早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可是他们还在那里有板有眼的演,这怎么看着都显得荒唐。
图片
简单说,就是《美国内战》用了很古旧的手法,以不可承受之重来展现它想要展现的话题,可是非常无力,非常孱弱。
打分低,只能说: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