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小众打卡点:千年古渡口以航海家命名,赏日落最美!

泉州这两年可以说是频繁登上热搜,尤其是申遗成功后,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走一走西街,吃吃地道小吃,非常惬意。凭借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宋元时期泉州所在的“刺桐港”就已经成为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唐朝时期,航海家林銮曾在石狮修筑礁石作为渡口,也证实了宋元泉州作为渡口的优势。在当地,石湖古码头也被称为林銮渡。到了北宋时期,又建成了联通渡口的通济石桥。如今,在林銮渡仍能看到当时遗留下来的栓揽孔和石阶,唐宋时期满载香料和珍宝的外国商船,就是在这里停靠,凭借人工卸货。这里也被纳入泉州22个世遗点之一。
图片
如今,千年的石湖码头仍在使用,还能看到大小货船停靠在堤岸边上卸货。石湖码头主体由一组近岸礁石和通济栈桥共同组成。连接岸边村落和前面的大礁石码头的栈桥,名为“通济桥”。桥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 1086—1094年),是官员傅琎在礁石与岸线之间加筑的,使得码头的功能更为完备。
图片
岸边还有一座亭子名曰“再借亭”,还有一段佳话。17世纪初期(明代),江西人曾樱在泉州任职,负责海防事务,他信任并重用海军将领郑芝龙,征服袭扰泉州湾及台湾海峡的海盗集团。保证泉州海外交通航线的安全,深得民心。在曾樱离任之时,泉州民众恳请朝廷同意,“再次借用”曾樱留任泉州,并在此处修建这座富有故事内涵的“再借亭”。亭中碑文由当时闻名全国的泉州籍书法家张瑞图撰写。
图片
“英烈侯宫”奉祀的神明是10世纪时因守卫海港、屡败贼寇的将军张悃(封为“青山王”)及其部将(封为“英烈侯”),至今依然被石湖村民视为航运保护神。
图片
如今,它的西边是建成不久的泉州湾跨海大桥,北边是泉州湾最大的深水港石湖码头。作为码头,林銮渡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曾历经繁荣和喧闹的它,如今静静地卧伏于大海之中,为人们回顾千年海丝路提供实证。“海丝”盛景不再,但这里的海风、海水和礁石都在讲述“海丝”的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傍晚时分,这里是欣赏落日的最好地方,夕阳下的古渡口和引堤,红霞洒满海面,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