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亮 | 1950年,和AI有关的两件小事

01
1950年,世界科学史上发生了两件小事:艾伦·图灵发表了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诺伯特·维纳出版了图书《人有人的用处》。
图片
在维度广泛的社会运动中,这两件事在当时只能在小范围内引起关注,但科学的力量正在于它的预见性和随之而来的深远的历史影响。身处大西洋两岸的两位科学家不约而同预示了计算机的巨大发展空间,以及伴随而来的人在机器时代的困境。
02
艾伦·图灵是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早慧而深邃的思维让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自己的数学才能破解了德国的军事密码,挽救了无数生命,为拯救英国乃至世界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战争前后,图灵于1936年提出被称为图灵机的逻辑机通用模型。图灵机模型引入了读写、算法与程序语言的概念,极大的突破了过去的计算机器的设计理念,图灵机模型理论是计算学科最核心的理论,因为计算机的极限计算能力就是通用图灵机的计算能力,很多问题可以转化到图灵机这个简单的模型来考虑。
图片
1950年,图灵发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论文的开篇是一条明确的声明:「我准备探讨“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他提出机器具备思维的可能性和「图灵测试」的概念,这一划时代的作品使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称号。
他提出被称为「图灵测试」的概念。图灵设计了一个游戏来解释这个问题的实证含义。他为人工智能给出了一个完全可操作的定义:如果一台机器输出的内容和人类大脑别无二致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坚持认为这台机器不是在「思考」。
图灵测试,也就是图灵所说的「模仿游戏」的操作很简单:一位询问者将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发给处于另外一个房间之中的一个人和一台机器,然后根据他们给出的答案确定哪个是真人——如果无法判断或混淆了被考察的机器和人,则可认为被测试的机器具有某种程度的智慧。
这一点在今天的棋类博弈中,已完全由诸多利用机器人下棋的操作者所普遍证实。这一年多如日中天的生成式AI,已经无需再进行图灵测试,事实上已几近全员通过测试。
03
在图灵发表具有深远影响的《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的同年,大洋彼岸的诺伯特·维纳出版了图书《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与图灵的创新遥相呼应。
无巧不成书的是,诺伯特·维纳也在二战中发挥了科学家对战争的影响与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维纳在美国参与了火炮控制研究,进而建立了控制理论。
图片
1943年,维纳与奥特罗·罗森布鲁(Arturo Rosenblueth)和别格劳合写了一篇题为《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中心思想是:控制行为是一个从原因到目的之间的随机试探和反复调节的曲折过程。
这篇文章第一次明确地构思了如何通过反馈来进行科学意义下的控制,奠定了现代控制论的基础。
随后,从控制论出发,在机电工程中形成了大量的自动机器、自控装置、自动生产线以及弈棋机、机器人和电脑等等;在哲学领域中人们在谈论着信息的本质,物质、能量、信息的关系问题,认识活动过程中反馈的作用,人的大脑活动的机制,能不能设计一个人工的大脑的问题,机器人是否能超过人,控制人的问题;在社会领域中,人们在探讨社会系统的自动控制的问题。
似乎人应当是社会自动化管理机器上的一个被控制的零件。总之,控制论的出现更新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而这里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人」这个概念。
为了认真回答控制论所引发的这些问题,维纳在控制论发表两年以后的1950年首次出版了《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维纳的论点是:生命个体的生理活动和某些较新型的通讯机器的操作,在它们通过反馈来控制熵的类似企图上,二者完全相当。它们都有感觉接收器作为它们循环操作中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说,二者都以低能级的特殊仪器来搜集外界的信息并以之用于操作中。
维纳区别了单向传播的「消息」和作为「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即信息。消息,只是从消息的发出者抵达消息的接受者的单向的过程;而信息,则是对一个消息刺激的反应的再提取。
维纳认为,消息有天然的「磨损」倾向,有天然的「增熵」趋势,有增加混乱的必然。反馈的作用就在于同这个「自然的增熵趋势做斗争」。
维纳认为人与机器的区别在于,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人类所特有的人文的东西,人有区别与其他物体和生物的道德、人格、灵魂、精神、记忆等精神活动,抛开这些来谈论信息纯属无稽之谈。
也就是说,在信息的传播、选择、反馈等一系列动作上,机器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更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能够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人的作用是不可能被机器替代的。
04
1950年是如此特殊的一年,两个科学家分别在各自领域从具有差异化的角度论述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可以说是人工智能元年。
图灵的卓越贡献在于预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维纳的历史意义则很像对图灵的冒险活动的审慎的批判。
图灵从理念上演绎了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这些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验证;诺伯特·维纳则从实践活动中归纳了机器与人的辩证关系,那就是机器和自动化时代不可避免,但人将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中心。
05
如今,当人工智能时代已经真正来到人类面前,我们面临的双重困境正在于,是无限制地发展人工智能以至于人类可以完全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真的到了此时人的存在价值又何在?
抑或是相信机器不可能替代人,因而人将在智力进化的道路上作为主将继续靠自身的努力推动历史和文明进步?
图片
图灵作为伟大的科学家,曾因个人原因被英国政府迫害,导致自杀,在他逝世7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他的贡献,更富于启示意义。
如同一切技术都是中性的,它们被人类用来做什么才是关键。
当科技力量日益壮大后,人文建设的意义变得更加重要,手枪落入好人手中或落入坏人手中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图灵与维纳均在战争年代参与了武器研发,他们的命运正好启示后来者,科技向善,根本在人。
图灵和维纳的工作不仅预示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也提醒我们科技向善的重要性。科技可以改变世界,但唯有人性和道德才能决定它的方向。
现在和未来都是:人有人的用处,机器有机器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