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之薰】从“蚌病成珠”到“木朽成香” | 李荣

图片
本文配图均为沉香原木,由作者提供
知道“蚌病成珠”这句成语古话,还是从年轻时“读钱”而来。钱锺书先生有几篇不可多得的精彩白话论文,其中一篇《诗可以怨》里,就引用了刘勰《文心雕龙》里“蚌病成珠”的话,来说明古来诗文评论中“穷愁之诗易好”的道理。
蚌贝之类,误入了泥土沙石,体内局部变异成病,结成“异物”,却是晶莹透亮,人类拿来看见,觉得漂亮美丽,就赞美其为珍珠了。大自然里,类似的例子其实很多。年轻时读书粗疏,眼光一扫而过,只看得记取“蚌”的这一句,其实钱先生文章里广征博引,仅仅苏轼《答李端叔书》里的一句“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就在蚌之外,起码说到了其他的三样:石头的晕纹、犀牛角的“小空腔、小通道”以及树木上的曲折有致的瘿瘤的突起,在木、石、犀本身,都是“病”,而都能取妍、取悦于人。
说到木,东坡提及的还是木之外形上的“瘿瘤之美”,木还有一样“病”,是属于内在的,可称之为“木朽成香”,比如沉香木,它的香来自木质自然的或者人为的朽坏。在这种木的朽坏处,大约是由于木自身的“应激”反应和“修复”机制,会集中地分泌一种比较“浓郁”的树脂树液,时间一久,就形成不同于原来木质的一种特别的质理。闻一下那些有特别质理的原木,有淡淡的“香气”,切削成粉屑,制成香品,焚香袅袅,香氛便更为浓烈了。
图片
我不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生性也算不得雅致,与香文化的情分一向比较浅。只是因为爱读一点古书,翻过几页《香乘》《香谱》。《香乘》中有一节说:“沉香入水即沉,其品凡四。曰熟结,乃膏脉凝结自朽出者;曰生结,乃刀斧伐仆膏脉结聚者;曰脱落,乃因木朽而结者;曰虫漏,乃因蠹隙而结者。”当时看到“自朽出”“木朽而结”等字眼,便按照“蚌病成珠”的“语型”模样,在脑子里生编了一个“木朽成香”的说法,日子一长,自己也忘了。
这次偶遇沪上的一位沉香专家,他详详细细地给我“普及”了一下沉香的基础知识。一开口,他就说,沉香沉香,大家都觉得很名贵,其实“不受伤”的沉香木,一点“用场”也没有。只有在狂风暴雨的“磨练”下,树身干枝受伤折断,沉香木才算“成材”,受伤的地方会慢慢形成“可以制香”的东西。这番话,把我头脑里的记忆“激活”了,把自己由“蚌病成珠”而生编出来的那个“木朽成香”的话,提了一下。专家不吝于“表扬”愿意活学活用的无畏者,说“就是这个道理”。
我后来还被邀请到专家的“香堂”,看了陈列的各种沉香“原木”的样品。那简直就是把《香乘》古籍上的那段文字配上了“实物说明”:有的是因为自然朽坏而形成的;有的是人工斧伐、凿孔而形成的;最让人惊叹的是“因蠹隙而结”的“虫漏”一品,那些孔洞和孔道,纵横交错,互联互通,宛如一个微型“地道宫殿”,足供人遐想探幽、细思入微,真是不可多得的自然“艺术品”,对面欣赏还觉欣赏不够,哪里舍得用它来制香哩。
图片
大概由于那段生编的“木朽成香”,专家误认我对香文化懂得不少,所以很乐意与我多交谈。其实,惭愧得很,大部分都是“对牛弹琴”,我不仅缺少知识,而且体悟也浅。“东方香堂”所制的各类香,有“汉格”,有“唐风”,也有“宋调”,经专家一一介绍,闻香略有辨识:“唐风”氤氲,香气似有扑面而来之意;“宋调”幽淡,若有若无,香味往往让你有偶遇之感。这些即兴的“浅见”,依然蒙专家不吝啬的鼓励,说是“大致不差”,今后有时间、有兴致,还可以多交流。
听专家说,以前沉香贵重,主要是自然出产少,物稀为贵的缘故。如今,靠“农民的智慧”,在尝试中嫁接成功,可以人工种植沉香木了。未来,沉香可以制香,还可以入药,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如果走通药食同源的路,前途更是无量。不过,由蚌病成珠、木朽成香而言,人类能够享受的那些美和雅,毕竟还是来之不易,值得珍重。与其视沉香为产业,不如视为文化;与其让“网红”代言,不如让专家讲解;与其奉为“奢侈品”,不如让它成为“回到生活本来”的生活用品。
【南风之薰】是李荣在笔会的专栏
  作者:李荣
文:李 荣编辑:钱雨彤责任编辑:舒 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