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蚕宝宝不吐丝不结茧 还帮助20余位农场主踏上“新路子”

封面新闻记者 汪仁洪
阴天里的桑园,飘渺的雾气缠绕着翠绿的桑树,神秘而富有诗意。桑树掩映下,蚕房里成千上万条胖嘟嘟的蚕宝宝酣然入梦——不过它们永远不会醒过来。
图片
僵蚕成品。 图据网络
6月11日,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悦来镇高兴村一元甲家庭农场场主唐林,走进桑园,钻进蚕房,见状喜形于色。唐林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虽然没有活到吐丝结茧的那一天,但它们已“修成正果”,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奔着“修炼”成为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僵蚕”而来到这个世界的。预计在6月12日,这批“功德圆满”的蚕宝宝将变僵硬、变白净,再对其烘干或晒干,它们就成为用途广泛的中药或药品原料——僵蚕。“2024年前,专业养殖僵蚕,在广安还是一个空白。目前广安有20多位家庭农场主养殖僵蚕,预计全年僵蚕产量150吨,产值2400万元……养僵蚕成为助农增收的无丝无绸‘新路子’。”
喷洒制剂  蚕宝宝夭折吐丝前
这些蚕,是唐林今年养的第3批蚕。“我养的第1、2、3批蚕都如期死亡。第4批蚕刚破壳而出。”唐林说。
唐林今年40岁。初中毕业后就到广东务工,2011年回乡创业。2019年,他到悦来镇高兴村种植了300亩桑树。采桑、养蚕、卖茧,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唐林收获到创业的艰辛和快乐。
图片
蚕农采桑。  摄影 汪仁洪
唐林回忆,今年4月13日,他今年养的第1批小蚕宝宝破壳而出。“今年我养的第1批蚕有40张。”
蚕宝宝贪婪啃噬鲜美桑叶,唐林和蚕农精心伺候,蚕宝宝茁壮成长。20天后,蜕了四次皮、进入五龄期的蚕宝宝,已有4-5厘米长,长得胖嘟嘟的,非常健康。
按正常生长周期,5月10日-13日,蚕宝宝就吐丝结茧。但在5月3日,唐林向蚕宝宝们喷洒一种制剂。此后一两天内,蚕宝宝正常进食,但三四天后,蚕宝宝行动缓慢,不爱进食。五六天后这批蚕宝宝全部死完。
图片
投喂桑叶。  摄影 汪仁洪
“我实行滚动养殖,我养的第2批、第3批蚕也这样死完了。”面对三批蚕宝宝都在吐丝前死亡,唐林不但不悲伤,反而有些高兴。
广安区、岳池县的多位养蚕家庭农场主,也经历了唐林相同的遭遇。
成僵入药 蚕农走上“新丝路”
唐林等农场主的蚕体死亡后都有一个共性:变得僵硬、变得白净。
“这是感染白僵菌所致。”唐林介绍,他为蚕宝宝喷洒的制剂是白僵菌制剂,专为蚕宝宝接种白僵菌,接种6天内,白僵菌浸入蚕体,打乱其新陈代收,蚕宝宝逐渐死亡、发僵、变白。“白僵菌制剂对人、畜无毒,对作物安全,但它是蚕宝宝的克星。”
唐林在广安城郊找了一块闲置坝子,晾晒死亡的蚕体,让其脱水。天气不好,唐林就用烘干机烘干蚕体。经过烘干或晒干,蚕体就成为形似冬虫夏草的中药或中药原料——僵蚕。
图片
晾晒蚕体。  摄影 汪仁洪
资料显示:僵蚕体表有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粉,是虫与菌的结合体,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功效,极具药用价值。目前,国内以僵蚕为原料的药品就有175种、日化产品10种、临床汤剂近2万个处方。
“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测算,养一张僵蚕收益大大高于传统丝蚕(吐丝结茧的蚕)。”唐林介绍,他生产的第1、2批僵蚕已经销售一空,第3批僵蚕还没晾晒,就已被药厂定购。
紧盯市场 谨防发展“非理性”
2024年前,专业养殖僵蚕,在广安还是一个空白。
此前,唐林锐地捕捉到市场行情,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养殖僵蚕技术,并请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做技术支撑。“我掌握了养殖、精选、晾晒等技术,并从蚕研所引进安全可靠的白僵菌制剂,僵蚕养殖获得成功。”
唐林称,今年他将滚动养殖10批僵蚕,预计产僵蚕10吨。“目前,广安有20余位家庭农场主养僵蚕,养僵蚕桑园面积有4500亩,预计整个广安今年僵蚕产量有150吨,可实现产值2400万元。我们同药厂签订了收购合同,按订单养殖,销售不愁。”
图片
僵蚕桑园。 摄影 汪仁洪
目前,唐林正在谋划成立广安市僵蚕养殖协会,以便业主们在养殖、加工、销售上抱团前进,抗击风险,打伙求财。
“养僵蚕,为有桑树资源的偏远地方的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新门路。”不过,有关专家也为僵蚕养殖业主提个醒:目前僵蚕供不应求,价格处于高位,但僵蚕等中药市场波动很大,切莫一哄而上,非理性盲目的扩张。“国内一年对僵蚕的需求是1万吨,广西是最大的产区。业主要关注僵蚕的市场容量,同时丝蚕养殖千万不能松懈!”
唐林等僵蚕养殖业主表示:时刻盯住僵蚕、丝蚕市场变化,随时做好僵蚕、丝蚕养殖切换工作,确保僵蚕、丝蚕养殖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