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北汽”非北汽,212品牌发布的“荒诞”内情

提起212,大家一定会联想到北汽,和那款风靡上个世纪几十年的经典吉普车。但,如今却早已变了味道。
日前,北京汽车制造厂(北汽制造)召开212品牌发布会,而就在次日,北汽集团发布澄清声明,表示“这锅北汽不背”,并提醒广大公众、媒体、消费者谨慎鉴别。
类似的事件早不是第一次上演,2022年6月,“北汽制造”就以一场非主流的品牌活动,引发外界联想,将彼时的北京越野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这一次,同样的戏码,升级上演。
图片
“北汽制造”非北汽,早已不是“国字号”
深扒一下北京汽车工业发展史,就会发现,眼下的这个“北京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北汽制造”),跟北汽集团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甚至跟北京市都没关系。
捡重点说,上个世纪的“北京汽车制造厂”,是北京地区造出经典BJ212的国企单位,也就是后来与Jeep品牌合资成立北京吉普的那一家,随后演变成前些年的北京越野,2023年资产重组为现在的北京汽车。
而如今这个北汽制造,则是原来北京汽车制造厂分出优势资产合资北京吉普后,剥离出的剩余资产与其它资产重组的产物,上级主管单位也不再是北京市汽车工业公司。后来,2014年因经营不善,卖给了山东德州一家生产低速电动车的富路集团,工厂设在山东,自此“北汽制造”跟首都北京也再无瓜葛。
但十年来,“北汽制造”不断顶着北汽的名头,继续生产212车型,同时冒用北汽的工业历史到处宣扬鼓吹,导致很多消费者误认为这就是北京越野,甚至屡次有用户将对212产品质量的不满,发泄到北京越野身上。
这一次,“北汽制造”把品牌焕新发布会搬到了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海报中还放大字体的地址“北京”,着实会让很多人先入为主,认为这就是北汽的手笔。
真假终归不难辨,发布细节现端倪
真的不会假,假的也真不了。从212品牌发布会细节,就不难看出一些端倪,也不难推导出“北汽制造”如此作为的原因。
首先,品牌名称焕新成“212”,从表面上看,确实是不再顶着北汽的名头。但同时,官方也并没有声明自己与北汽不相关,会场选址北京,让人不得不遐想连篇,并且有报道猜测“北汽制造”与北汽集团仍有合作。这波“操作”的背后,耐人深思。
其次,全新212产品亮相,诸多设计有“抄袭”之嫌。例如外观,官方说全新212以“传承”与“复古美学”为设计核心,但看到实车,前格栅造型跟当年BJ212如出一辙,灯组设计有些变化,但轮廓仍然是之前的圆形。而从侧面看上去,车身整体酷似北京BJ80
第三,网上能查到的全新212车型配置参数中,关键配置让人堪忧。时下,电动化、智能化席卷整个行业,但全新212并没有采用混动或者电动技术,最基本的驾驶辅助功能一片空白,丝毫看不出技术创新更迭的迹象。
从以上观察中,不难推得一些结论。
首先,品牌焕新更名、会场选址等“操作”,显然经过了一番“思考”。品牌更名212,便于更好地抓住大众情怀这跟线,既能巧妙避开“冒名”的风险,又能堂而皇之地继续“蹭流量”。会场选在北京,能让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以为他们还是京企,而官方也没明确这一信息,一切显得顺理成章。
其次,这场发布会显得“减配”严重,盲猜其背后企业资金压力巨大。从现场布置来看,完全不像一场大型品牌发布的规格,目测活动经费有限。品牌发布规格尚且如此,那么技术研发、终端售后等端口运营情况更令人堪忧。
再次,品牌与其背靠集团产品单一、技术老旧,前途未卜。非但本次发布的全新212仍然采用陈旧技术和设计,查阅“北汽制造”数年间豹200、大猫、小猫等发售新品,可以说从产品迭代能力上不难看出,该企业研发团队实力堪忧,并且在汽车技术研发方面缺乏创新能力,恐怕与之前提到的资金压力不无关系。
自主品牌当自强,发展正道是创新
近些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不断飞速发展,自主品牌早已与合资、进口分庭抗礼,依靠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中,不断创新技术、提升品质,逐渐“弯道超车”,在全球市场的搏杀中书写下大写的“中国”字样。
而时至今日,“北汽制造”却反其道而行,不图创新求变,却依靠耍心机、耍文字游戏来混淆概念,来从中谋利,这种行为最终只会害人害己,一再拉低行业下限。
中国汽车市场的新格局已然证明,自主品牌当以自强兴国为己任,共同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北汽制造”着力科技创新、发展创新才是光明正道,如当下这样“恰饭”,终究有失体面,对自身未来生存发展毫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