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富教授团队研究:外周辅助性T细胞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发生和加重有重要作用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同济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徐金富教授团队在呼吸领域顶级期刊《欧洲呼吸杂志》(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IF=24.9)上发表题为“Th2-skewed peripheral T-helper cells drive B-cells in allergic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的论文。该研究阐释了外周辅助性T细胞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的发生和加重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为未来ABPA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图片
ABPA是一种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中的疾病,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常导致漏诊和误诊。尽管当前已有治疗手段,但疗效有限,且长期用药带来的副作用和复发风险不容忽视。徐金富教授团队通过多年的随访和研究,发现外周血中的IL-5+IL-13+IL-21+细胞主要为外周辅助性T细胞(Tph),而非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而且Tph在ABP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团队对比了ABPA患者、哮喘患者及健康人的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发现ABPA患者体内Tph细胞数量显著增加,特别是在疾病急性加重期。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Tph细胞能够分泌特定的细胞因子,并促进B细胞分化产生IgE抗体,从而参与ABPA的发病和进展。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ABPA发病的新机制,也为该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通过靶向这些Tph细胞,未来可能开发出更为有效且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法。美国斯坦福大学杰出肺生物学中心Richard B Moss教授在同期配发的述评中对该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具有重要的指明灯意义,为ABPA的精准治疗指明了方向。
图片
Th2偏向的外周辅助性T细胞驱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中的B细胞
引言: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患者饱受反复病情恶化的困扰。然而,T细胞亚群在其中的参与机制仍不明确。
方法:
我们招募了ABPA患者、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总外周血单核细胞或已分类的亚群以及ABPA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辅助性T细胞1型(Th1)、2型(Th2)和17型(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以及白细胞介素(IL)-21+ CD4+ T细胞。对恶化的ABPA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CD4+ T细胞亚群进行RNA测序。测量了T-/B细胞体外共培养中的抗体水平。
结果:
ABPA(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患者Th2细胞增多,Treg细胞数量相似,循环中Th1和Th17细胞减少。在健康对照组中,IL-5+ IL-13+ IL-21+ CD4+ T细胞很少被检测到,但在ABPA患者尤其是病情加重的患者的血液中,这些细胞显著升高。我们发现IL-5+ IL-13+ IL-21+ CD4+ T细胞主要是外周T辅助细胞(Tph)(PD-1+CXCR5-),这些细胞也存在于ABPA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循环中Tph细胞的比例在ABPA患者、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相似,但IL-5+ IL-13+ IL-21+ Tph细胞在ABPA患者中显著增加。转录组数据显示,ABPA患者的Tph细胞偏向于Th2型,并表现出滤泡T辅助细胞的特征。当在体外共培养时,ABPA患者的Tph细胞诱导自体B细胞分化为浆母细胞,并显著增强了IgE的产生。
结论:
我们识别出ABPA患者中存在一种明显升高的循环Th2偏向的Tph(外周T辅助细胞)细胞群,这些细胞诱导了IgE的产生。这可能是ABPA的一个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徐金富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同济大学呼吸病研究所罗荣光博士、吴一凡博士、陆海雯医生和翁东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项目和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等资助。
▌参考文献:
[1]Luo RG, Wu YF, Lu HW, et al. Th2-skewed peripheral T-helper cells drive B-cells in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Eur Respir J. 2024;63(5):2400386. Published 2024 May 16. doi:10.1183/13993003.00386-2024
[2]Moss RB. T-cells and precision medicine for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Eur Respir J. 2024;63(5):2400549. Published 2024 May 16. doi:10.1183/13993003.0054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