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非遗走进校园 安岳蓝染在布上“生花”|文化资阳

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 摄影报道
一块白布或一件白色T恤,或折叠,或缠绕、卷曲,搭配上纱、线、皮筋等工具,扎出一个个姿态各异的布结。然后投入染缸,搓揉之间,等待时间、空气与之产生连接,最后得到深浅不一的蓝和各种奇妙图案......近日,四川省安岳实验中学内,美术教师赵静正在蓝染工作室给学生上课。
赵静告诉记者,蓝染是一项传统非遗,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悠久,主要包括扎染、蜡染、蓝印花布等工艺。“希望这门课程能给学生们别样感受,让这项技艺在安岳生根发芽。”
图片
赵静(左)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意外邂逅 
传统非遗走进校园
走进蓝染工作室,仿佛置身一片蓝白相间的海洋。各式各样的蓝印花布,轻薄透盈的扎染服饰,还有各种玲珑小巧的摆件、挂件等。古老与现代碰撞,传统与时尚交融,布上“生花”的作品让人爱不释手。
“我是一个偶然机会接触到的。”故事还要从眉山洪雅县的柳江古镇说起,当时带着学生去写生的赵静邂逅了扎染,被漂亮的蓝白色所吸引,买了很多衣服回家。而当时她讲授的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中,在中国民间美术部分也提到了印染,她萌生了要把扎染搬到课堂的想法,并得到学校的支持。
图片
蓝染工作室内。
记者在网络搜集资料发现,扎染古称“夹缬”“扎缬”“绞缬”,是中国古老的染织工艺,秦汉时期就已流行,并在日本、印度等世界多个地区传承和发展。中国境内,多在滇、川、湘等省区流传。2006年,云南省大理市申报的“白族扎染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最开始还是教理论知识,这段时间付诸实践了。”赵静提到,扎染制作工艺比较简单,通常是用线、绳、皮筋之类工具,将不需染色的部分扎住,不让其上色而达到防染目的。
但从一方白布到最终呈现,它最大的魅力在于每一朵花形、每一条线段、每一个图案都像谜底,要通过搓揉的手法、搓揉的轻重、搓揉的时间去慢慢揭开。
图片
作品
2023届6班的陈嘉玲拿了一件白色T恤,她把衣领处拧成麻花状,并用绳子扎紧,“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很期待。”
同一个班的蒋思怡把要染的衣服用皮筋扎紧后,又套上了一个网兜,她希望能做出今年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模特走秀时展示的图案。
图片
作品
发展传承
与安岳元素相结合
不只是扎染,工作室的另一侧则挂着不少蜡染的作品。
“主要是一些安岳石刻造像作品。”赵静解释说,与扎染不同,蜡染步骤稍显繁琐,大致要经过画稿、上蜡、染色、脱蜡等步骤。
据悉,蜡染的蓝,来自植物板蓝根,经与石灰发酵形成“靛蓝”,再用蜡刀蘸取蜡液画于布料上。经历入水、多次浸染、沸水脱蜡,晾晒等步骤,一块蜡染就制作而成。而蓝的程度则主要取决于浸染的次数和时间。
作为中国石刻之乡和中国柠檬之乡,赵静将蜡染题材与安岳元素相结合,创作了多幅作品,“这幅作品前面是毗卢洞内的石刻造像,背后则是一个柠檬的切片。”
图片
融合安岳石刻和柠檬元素的蜡染作品
除了安岳实验中学,记者注意到,近日,安岳工匠、安岳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老师李春梅来到当地启明九义校三年级7班,为学生们送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扎染技艺传承课。
据悉,此次活动是安岳县“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一个缩影,旨在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为学生们播下崇尚劳动、传承技艺的种子。
图片
学生参观部分作品
另一边,安岳县文联也将联合更多学校,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教师、学生有更多文化文艺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