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指数”背后的流域生态保护样板

作为全国首个用于评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工作的综合指标体系,“漓江指数”是什么?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室主任杨海菊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介绍,漓江指数以自然年为测算周期,测算范围为桂林市行政范围内漓江干支流汇水区域,指标体系包括生态质量、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友好、环境安全4个方面。可以说,漓江指数更为直观反映了漓江综合生态环境质量及其提升变化趋势。
图片
漓江支流遇龙河风光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的水就是指漓江。漓江流域是我国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好漓江,桂林市不仅首创发布了漓江指数,还建立完善了漓江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立了“漓江保护日”。6月初,新黄河记者跟随生态环境部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参加了2024年六五环境日广西“千里西江”主题采访活动,了解当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美丽河湖建设等。
综合监测下的综合保护
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是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底,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一批55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广西桂林漓江站(森林)(下称漓江站)入选。
杨海菊介绍,漓江站开展了全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地表水、大气、土壤以及生态系统质量各方面的监测。监测站按照“一站多点”原则建设而成的综合性站点,主要承担漓江流域及周边区域生态质量样地监测、生态遥感地面验证、水生态监测研究、区域生态问题专题研究等四个任务。
图片
用于水质监测的漓江桂林双滩站
漓江站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设,也得益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桂林是世界上最具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貌之一,同时也有山、水、人文景观共同体中的水循环要素,在现代岩溶学和生态水文地质学领域均具有代表性。此外,这里属于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目前,漓江站初步形成了“1+4+N”的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即1个阳朔双滩站房主基地、4个观测场(猫儿山生物多样性观测场、海洋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观测场、会仙湿地生态观测场、阳朔白沙岩溶生态观测场)和“N”个监测点(77个生态质量监测点、15个水环境监测点、12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35个土壤环境点),对长期监测的生态、水、气、土壤等环境数据进行挖掘分析。
图片
漓江站的实验室
在漓江站的实验室内,新黄河记者看到实验人员正在通过智能鉴定系统,快速识别浮游藻类种类和藻密度统计,这些数据的捕捉和汇总对于水域变化有着直接体现。据了解,在漓江站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建立了碳通量、气象参数、土壤参数等自动观测设施,连续长期采集生态系统参数;在水生生物方面,全流域开展典型类群水生生物监测,试点应用藻类智能鉴定系统。借助环境DNA自动富集仪,连续从环境介质中提取出生物DNA,进而掌握该环境中的生物如鱼类种类情况。并通过人工与红外相机、鸣声仪自动监测相结合,开展陆域生物类群监测。
全方位积累的大量监测的数据也将转换成科学保护漓江的有力支撑,并可及时评价、预测漓江生态环境状况,指导漓江实施科学精准治理。
一个更为直观的数据是监测物种的结果呈现。让杨海菊颇为振奋的是,“漓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很丰富的,我们发现了新物种,比如像桂北琴蛙,新物种的分布记录就是通过我们长期的观测。”根据漓江站近年来的监测结果,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在固定监测点位监测到水生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103种、鱼类(环境DNA)95种、鸟类167种、两栖动物35种、蝴蝶142种。在漓江流域源头猫儿山,监测人员发现了桂北琴蛙这个全新的两栖类物种,并且掌握了红吸盘棱皮树蛙和金秀纤树蛙这两种蛙的分布记录。这些详尽的监测数据都体现了漓江生态保护的成效,也让当地保护工作变得更加有的放矢。
一个老牌旅游地的保护与发展
漓江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5月列入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2014年6月漓江沿岸253.8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图片
数字漓江平台
为了保护好漓江,自2022年起,桂林市把每年的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并成立桂林山水保护研究院。同时,大力推进漓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治乱、治水、治景”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数字漓江5G实时监管平台,实现对漓江水质、山体、生物多样性、旅游秩序、综合执法等多方面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如“水质监测”功能,在漓江干流支流全域共安装19个水质监测站点,安装可视化监控设备12处,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如有水质问题发生,平台会进行声音报警。
为全力提升漓江的生态环境整体功能,近年来,当地深入开展了漓江全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海绵城市等重大项目30多个;推进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建设全线退距300米;对漓江10条支流进行截污集中治理;沿岸所有乡镇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另一个典型的例子,2023年4月25日,首批全新打造的纯电动力游览排筏顺利开航,至2023年底,1000多艘游览排筏全部完成“油改电”建造,漓江船筏旅游迈入新能源时代。
作为一个老牌旅游地,在漓江的保护工作中也遇到一系列的困难。治理过程中最难的还是考虑好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是漓江风景名胜区一位负责人的真实感触。这也要求当地必须在保护中发展,据悉,桂林市将漓江沿岸乡镇、村屯发展与科学保护漓江一体规划、一体推进,建立健全利益共享和生态补偿机制,规范管理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将漓江和遇龙河景区公司年收入的10%作为生态补偿费分配给沿江村民。
今年4月25日,《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报告》和《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23年)》正式发布。其中,首次发布的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LJEEQI)简称“漓江指数”,是全国首个用于评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工作的综合指标体系。经测算,2021年漓江指数为85.86,2022年漓江指数为86.45,2023年漓江指数为86.55,漓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等级均为最高等级:优,呈逐年上升趋势,直接说明漓江生态环境质量的稳步提升。
如今,经过多年来的保护和修复,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群落结构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特有物种繁多;漓江水质常年保持II类标准,稳居全国前列;桂林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保持100%。2022年,漓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桂林也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记者:李运恒 校对:刘恬 摄影:李运恒 编辑:邢志彬 剪辑:王瑶华 摄像:李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