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方米遗失麦粒不到3克!新机械首次上阵,减损率明显降低!记者直击小麦减损收获现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亚梅
新型收割机从金黄色的麦田中驶过,地面上只剩下短短的麦茬,只见专业技术人员伏地开始数麦粒,“每平方米损失的麦子加起来不到3克”……
6月11日,全市“三夏”生产暨小麦机收减损现场推进会议在大场镇召开,记者在大场镇陈家小庄村的麦地观摩了我市首次引入的新型收割机的小麦减损收割作业,听专家算减损账。
现场测量机械收割成果,一亩麦地损失仅约一斤
“君看大麦熟,颗颗是黄金。” 大场镇陈家小庄村一望无际的田中满是金黄的麦穗,风吹过麦浪,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摆动,5台三米多高的谷物联合收割机伴着轰隆隆的响声从麦穗上走过,有的麦秆屑和麦壳被扬到空中,慢慢撒落,地面上只剩下短短的麦茬。
图片
称麦子,算损失率
上午9时,随着一声令下,5台联合收割机奔赴麦田,开展机收减损演示。据了解,今年青岛市首次引入凯斯联合收割机入青作业,该收割机减损率可降低到0.5%。“小麦‘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时节不等人,这季麦收赶得早、收得好,打下的麦子籽粒饱满,预计亩产增到1000斤左右。”来不及停顿片刻,忙得亲自驾驶收割机的青岛勤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永战,接受完记者采访,又赶紧驾驶收割机进入另一垄麦田,继续着机收作业。
图片
找损失的麦子
从事农机化25年的朱宪良,是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工程师,他拿了一个用钢筋焊接的宽50厘米,长2米的铁框,把它放在机械收割过的麦茬上,他因腿部有疾,不便蹲下,跪在地上将一些浮在上面的麦秆移走,地面上只剩下麦茬和一些麦壳,他仔细地摸索着损失的麦粒,扒拉了一会才找到几个麦粒放入一次性纸杯内。“一平方米很难找到多少麦子,几乎没有。”他将纸杯去皮称重,损失的麦子重量很轻,加起来不到3克。
朱宪良说:“今天经过我们测量的麦收机械,一亩地大约损失一斤,损失率大约在0.3%,2024年农业部作业质量要求的总损失率小于等于1.8%。比之前的机械损失率低,是因为现在的装备比较先进,所以能够大大减少损失。”
图片
现场还有一台灭茬机、一台缺口圆盘耙、2台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喷雾机、两架无人植保航空器……农机手驾驶小麦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一簇簇成熟的麦穗顺着传送带进入收割机仓,小麦收割、麦穗脱粒、灭茬还田、机收减损等作业环节一气呵成。
一万多亩麦地,5天就能收完
姜永战之前需要用15台机械作业才能收完1万亩麦田,今年从6月10日仅使用7台机器,不分昼夜,5天就能收完。“今年使用6米宽幅的机械来收割,既能降低损失率又能提高效率,我们用的机械一天一台能收400亩地,小型的一天一台仅能收100多亩地。”姜永战说。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大型机械的使用,青岛同富勤耕农机合作社共有200多台农用机械。姜永战是一名优秀的农机手,从耕田到播种、收割,再到农机的维修保养都很在行。2008年,对“单打独斗”感到吃力的姜永战带领26名成员成立了合作社。他带领大家积极承担新区“一喷三防”、深耕深松农机作业、小麦玉米社会化服务等项目,为周边百姓进行绿色防控农机作业6.5万亩,节本增效160万元。
图片
现场照片
“这两年区里搞‘三社一司’改革,土地托管水平越来越高,更有利于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经营。”姜永战说,今后将继续抓好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更好地改进机械性能,不断拓展合作社的服务范围,让西海岸新区的“粮仓”更加殷实。
减损率每降低0.1%,相当于多种3000多亩地
夏粮丰收,全年不愁,夏粮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今年全市350多万亩小麦长势非常好,面积、单产、增产将实现三增。减损就是增收,全市的减损率每降低0.1%,粮食就可以增收300多万斤,相当于多种了3000多亩地。”
图片
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董彪介绍,今年西海岸新区三夏生产工作,自6月初开始,8日-10日达到收获高峰期,预计20日全部完成。截至目前,新区夏收面积已达90%,预估亩产349公斤以上,夏粮生产工作丰产丰收已成定局。秋粮种植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预计月底前播种全部完成。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全市冬小麦自6月7日开镰收割,眼下青岛麦收由西南向东北加速铺开、由零星收割转向大面积集中收获,预计6月下旬初基本结束。截至6月11日17时,全市冬小麦已收获109.79万亩,麦收进度超过三成。
全市已收小麦109.79万亩,麦收进度超过三成;全市预计投入联合收割机6500余台,组建54支应急抢收队成员1200人,建成烘干中心、烘干点95个,配备烘干机198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