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刻在石头上

图片
河北博物院陈列的中山国王陵文物,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视觉中国供图
    真正确定的,只有这19个“字”的样子。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比起文字,那更像一些线段、圆形、弧形、长方形、三角形、加号、叉号的无意义组合,被评价为:“像大篆,又像甲骨文”。大小不一,疏密不均,有点歪斜。
    字被刻在一块黄褐色的大石头上,石头长90厘米、宽50厘米,表面光滑。如今,这件文物被珍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名为“公乘得守丘刻石”。
    1974年,这块大石头戏剧性地出现在考古学家陈应祺眼前。早在1936年前后,农民刘西梅家的田埂被一场暴雨冲毁,他去挖土抢修时,偶然挖出这块石头,石头上有字,但没人能看懂。然后,它一直被当作石凳,放在庭院中,后来和很多石头杂乱堆在一起,经过近40年,安然无恙。
    很快,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收到陈应祺寄来的拓片,将字迹辨别为:监罟尤臣公乘得,守丘兀(其)臼(旧)爿酉(将)曼敢谒后尗贤者。意为:为国王监管捕鱼的池囿者公乘得,看守陵墓的旧将曼,敬告后来的贤者。2005年出版的《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中,李学勤对这19个字作了再考证,改为:现任监罟的罪臣公乘得在此看守陵墓,他的旧将曼敬告后来善良贤德的人。
    2024年4月,这块“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漂流瓶”在短视频平台上火爆,网友因为几种含义吵得不可开交,搬出李学勤先生的种种解释,试图给这19个字一个明确清晰的意义。李学勤曾阐释:公乘得应该是犯了错,被贬为监罟微职,为王室监管捕鱼,守王陵不是他的工作,应该只是趁工作地点之便,为故君尽其心意。旧将曼,是指公乘得被贬前的部下。同时,李学勤也想到另一种解释:公乘得已经死了,葬在陵墓附近,在地下为故君守望,石头起到的是类似墓碑的作用。
    仅此而已了。距离我们2300年的人类,在一块石头上,刻下一排歪歪扭扭的字,传递出一点模糊的信息。提示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这里有王陵,这里有池塘,曾经有人在这监管捕鱼,为王守陵。除此之外,公乘得和旧将曼是谁?公乘得为什么要在这看守陵墓?字是谁刻下的?为什么要刻?刻字人要告诉后人什么?都不得而知。
    但就是这19个不能清晰表意的字,向考古学家宣告了王陵在此处。考古学家由此展开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在1974到1993年间,发现了中山国两代国王陵墓,还划定了中山国王都后期都城——灵寿城的范围。在这里,中山国,这个在历史记载中一直语焉不详、处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民族小国,其历史终于被确认和丰富。
    在历时19年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学者看到了那些象征王权与礼乐的钟鼎,那些彰显中山国精神图腾的“山”字形大型铜器,那些奇巧瑰丽、工艺复杂的生活用品:水晶环、玛瑙环、饰有梅花鹿和云朵的瓦当、勺子、棋子、杯子、灯、针、盖帽。还有一张用金银线制成的建筑平面图,3件刻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实物和文字一起,把一个国家200多年的历史和盘托出。这个带着北方草原民族基因的小国,在燕赵等诸侯国的夹缝中寻求生存机会,历经灭国,又在太行山麓东山再起。它曾在征伐战争中取得辉煌成绩,又快速败在诸侯国的夹击下。
    一个小国模糊的面貌,在出土的近两万件文物中逐渐变得清晰、生动。
    东晋时期有篇志怪小说,讲述了一个有关中山酿酒的故事。传说中的中山古酒,在2000多年后,竟然真的出现在考古人员面前。他们在陵墓中发现两个铜壶,壶中有液体,一种浅绿色,另一种呈墨绿色。出土时,两壶都被严密锈封,启封时,酒香扑鼻。这是当时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酒。
    在《左传》《史记》文字历史记载中,中山国出现的次数不多,仅有寥寥数语,常作为陪衬者出现,“中山不服”“求援于中山”。而跨越2000多年,历史中的只言片语也一一找到注脚。
    《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说:中山“多美物”。王陵中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被评价为“鬼斧神工”。它只有30多厘米高,出土时,木质的案面已经腐朽,只留下案座,案座上,错金银纹饰流畅斑斓。它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整个制作需要24次铸接、48次焊接,138块泥模,13块泥芯。有人感叹:就是这样一个强敌环伺、随时面临战乱之危的小国,其工匠竟掌握了不逊于战国七雄的错金银镶嵌技艺。
    这次考古大发现,掀起了学界对中山国历史的研究热潮,郭沫若把古中山国誉为“艺术的民族”。针对中山国的货币、建筑、生活方式、文化的研究纷纷展开。
    但是,对于公乘得和旧将曼的故事,我们仍然不能了解更多。在1986年的《河北学刊》上,学者李晓东说:“石刻是人类文明的纪念物,它歌功颂德,纂言纪事。”他说,如果仅把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称为石刻,那么,我国最早的石刻,除了石鼓文,就是守丘刻石了。
    有人想象出,公乘得和旧将曼,两个基层小吏,某一天在工作之余,一起喝酒,谈起先王的长逝,生命的短暂,一起决定写点东西留给后人。一位网友将这19个字理解为:“我们是给王打鱼的公乘得和旧将曼,我们俩现在在给王看守陵墓,后世的君子们,你们好啊。”有人觉得,这是现代人的自我感动,这19个字,说不定只是他们为工作考勤写下的。
    但无论如何,公乘得和旧将曼实质上强调了一段文明的存在。人们说起《三体》中那段话:文明像一场五千年的狂奔,不断的进步推动着更快的进步,无数的奇迹催生出更大的奇迹,人类似乎拥有了神一般的力量……但最后发现,真正的力量在时间手里,留下脚印比创造世界更难,在这文明的尽头,他们也只能做远古的婴儿时代做过的事——把字刻在石头上。
郭玉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