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正年轻!三四百岁的年纪却走在时尚最前沿

图片
连日探访长城北京段,就像拜访了一位年轻的老者——动辄三四百岁的年纪,却走在时尚最前沿。开音乐会,世界好友常相聚;喜欢尝试新科技,请会飞的“私人保安”;爱“自拍”,用的还是高清镜头……崇山峻岭遮不住它的魅力,长城活出青春姿态。
观古今于须臾
钻密林,顺着羊肠小道,呼哧带喘地爬了1个多小时,眼前豁然开朗——长城雄踞山脊,形如满弓扣箭。
“到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尚珩率先登上敌台问同事,“有发现吗?”
这是箭扣长城五期保护修缮项目现场,120号敌台正在考古。这种“考古先行”的长城修缮潮流,是北京引领的。就在山下,我国长城沿线首个挂牌的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大门口,白墙上“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长城随时变身现代实验室,材料、植物、环境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对砖石、草木,甚至土壤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分析检测。
记者正赶上文物出土。“别着急”“这片土留着慢慢挖,先把它拿出来”……
十来分钟后,厚唇圆眼、嘴角上扬、自信地探出“大长腿”、尾巴翘得老高的吻兽被请到了工作台上。
一个构件,足以还原一座“城”。
考古工作者张志伟说,明长城以磅礴之气,震慑四方。吻兽都如此讲究,120号敌台肯定更高大壮丽。
另一处长城保护修缮项目位于延庆区大庄科段。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带领团队已经干了3年。小麦、大豆等炭化谷物,还有一粒花椒重现天日,还原着明代戍边将士的食谱。
进入修缮阶段,北京照样有个性。
修缮专家程永茂正带队修箭扣长城121号敌台。抛开拗口的术语讲修缮原则,他说得简单易懂:“能不加新砖就不加。”
回望40年,长城修缮一直是进行时,理念随着时代而变。最初,被动的抢救性保护,主打风格统一,修旧如旧;现在,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追求最小干预,“君子和而不同”。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长城爱科技。
“无人机+长城”的应用场景正在完善,北斗卫星、无人机、数字大脑等广泛使用,及时有效监控游客不文明行为、墙体伤病等。
国内首次启动航拍监测技术,搭建长城残损病害预警系统,毫米级再现每块长城砖细节。
500余名长城保护员每日上山巡查,用电子地图打卡。
怀柔区九渡河镇黄花城水库边上的二道关段长城,在全国率先启动长城环境道路振动监测。
长城记忆也有望立等可视。抬眼,便能观千年风云。
抚四海于一瞬
6月的北京,天气像孩子的脸,时晴时雨。而长城一直从容坦荡。作为世界最有名的古代军事防御工事,它为抵御被征服而建,但从未拒绝过交流。
最近40余年,长城有魔力,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起沟通之桥:
1979年春,改革开放伊始,国际摄影家詹姆斯·安丹森在八达岭长城送给中国男孩黑建涛一罐可口可乐,并拍下照片。有人说,这张照片,记录了新中国与西方文化首次接触交融的重要历史时刻。
5年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联合八达岭长城特区办事处等单位共同发起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启动,不仅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积极响应,不少国际友人也积极参加。巴基斯坦政府赞助了20万元人民币;希腊船王拉脱希斯全家捐了100万美元……
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教授钱天白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翻看八达岭长城元首题名册,“我到过许多地方,长城是最美的”“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长城不是边界,而是世界人民友谊的象征”……截至目前,这里接待了530余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
近年来,北京的长城国际范儿愈浓——举办国际青年设计师邀请赛时尚盛典、国际越野挑战赛;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正酣,面向全球征集文物藏品,今后将成为国际长城文化交流互鉴的国家级平台。
2024北京长城音乐会不久前在八达岭长城收官。指挥家巴什梅特深情地说:“在这个伟大的地方演出太令人激动了。”
箭扣长城脚下的西栅子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长城学堂,主讲人是英国人威廉·林赛——因长城不远万里到中国,与中国姑娘吴琪相爱相守,留在北京长城脚下。他的中文讲得不太灵光,唯有一句话说得很溜:“我们的万里长城会更美!”
长城,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和尘同光。
聚丹心于千秋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一曲《长城谣》,拉开了2024北京长城文化节序幕,引发全场合唱。
类似的场面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常能遇到,和长城有关的歌总是能引起共鸣。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40多年前,《大侠霍元甲》作为第一部在内地播放的香港电视连续剧,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让亿万国人热血沸腾。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1994年,《长城长》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唱着唱着,长城在人们心中自觉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民族意识。
当然,传唱最多的是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首歌曾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传唱大江南北。这部电影就是以古北口长城抗战为重要背景。”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的孩子们到古北口镇开展研学,聆听长城抗战的故事,了解国歌的由来。
1933年,20多万中国军人血战百日,誓与长城共存亡。91年后的今天,孩子们为烈士献花,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
蟠龙山长城“自导式”解说标识系统已经上线,长城旅游体验不再只是“到此一游”。工作人员李俊臣说,这种“自导式”的解说标识,可以将长城的构造、历史、特色、保护理念等更全面地呈现给游客。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兴我中华,守望长城,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八达岭镇的各类学校和幼儿园,长城文化课程全覆盖。而这种做法,正在推广到更多学校。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营造社”项目捧回了“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未来之星奖。志愿者张俊说,保护长城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乡村成为长城文化的“代言人”。
根据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北京长城文化带空间重合,涉及40余个乡镇,覆盖约60万人口。在对石峡村、慕田峪村、北沟村、沿河城村四个城堡型村庄的调研中发现,98%的村民愿意参与长城保护监督。
一路采访,还有很多长城故事来不及记录。印象深刻的是,通往长城的路,绿意盎然,繁花点缀。
前路亦是如此,长城永固,丹心永续。
图片
图片
修缮保护
2000年至2023年,本市实施长城保护工程120余项
图片
图片
文旅融合
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深度融合,沉睡千百年的长城文化内涵被进一步挖掘,并赋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图片
图片
国际名片
截至目前,八达岭长城接待了530余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是世界文化遗产“金名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