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三位普通人的故事:建设美丽河北,我是行动者

守护自然之美 投身绿色制造 收获生态红利
建设美丽河北,我是行动者
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在你心目中,美丽中国应是什么样?
图片
5月30日,河钢集团张宣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氢冶金作业区工长张岩(左一)正在巡检氢冶金设备。河北日报通讯员 李光明摄
我们找到了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普通人,倾听他们的故事。从他们的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河北,也瞭望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观鸟护鸟,“新朋友”越来越多
5月31日5时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睡眼惺忪中,衡水滨湖新区资源保护局湿地生态监测科科长张余广拿起手机按下接听键。
“我在衡水湖西湖发现一只觅食的白鹤……”电话中,传来摄影爱好者王锦平兴奋的声音。张余广睡意全无,从床上蹦下来,迅速赶往监测点。
白鹤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春季北迁时会在衡水湖短暂停歇,但在夏季出现却是首次。
此后经过连续四天监测,张余广发现这只鹤还未成年。他推测,小鹤应该是长途迁徙中没有跟上成鸟,看中了衡水湖的良好生态,停下来补充能量。
自2003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衡水市统筹推进湖区村庄搬迁、环境整治、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等工程,对衡水湖湿地进行系统保护与恢复。生态逐年向好,衡水湖成了“鸟类天堂”。
张余广研究生所学专业是生态学,上学期间曾多次到衡水湖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并爱上了这里。2018年,他上班后一直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脖子上挂着相机,手里拿着望远镜,是张余广监测鸟类的标配。厚厚的观鸟记录,是张余广几年工作的收获。
监测能更好掌握鸟类习性,让保护工作更科学。鸟类繁殖期设立季节性核心区并实行封闭式管理,生态补水时间也错开鸟类产蛋期;白鹭等涉禽不擅长游泳,特意为它们营造浅水区;种植沉水植物,实施增殖放流,为鸟儿储备充足的食物……
京津冀最美湿地,来了多少“新朋友”,张余广如数家珍:2017年白尾海雕来了,2020年遗鸥来了,2022年白头鹤来了。“这些都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他说。
保护区成立21年来,鸟类新增48种。目前衡水湖共观测到鸟类334种,占全省总数的68.7%。
从高炉到氢基竖炉
6月1日,河钢集团张宣高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宣科技”)氢冶金作业区中控室。作业区工长张岩在电脑上改动了一项参数,不必到现场,就能看到参数矫正后的氢基竖炉运行情况。
“原来不敢想象,炼铁能这么清洁。”张岩说。
张宣科技前身是河钢集团宣钢公司。2006年,张岩进入了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钢企,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炉工长。
高炉,传统钢铁生产的重要设备。用高炉炼铁,铁水再冶炼成钢。
高炉工作的现场温度高、粉尘大,人还要在环境温度超过50℃的现场,穿着阻热、阻燃的防护服,从装满1600℃钢水的“大罐子”里面取样。张岩忘不了那时工作环境的艰苦。
2021年9月,高炉停了。
张岩心里一下子空了。大学学了4年冶金,又围着高炉干了15年,以后呢?他和企业一样,苦苦思索今后的出路。
一天,已经被调整到行政岗位的张岩接到上级电话:“要上氢冶金了,高炉变成氢基竖炉,你来不来?”
“我马上到。”张岩毫不犹豫。
上百份全英文的技术资料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张宣科技是国内氢冶金领域第一个“吃螃蟹者”,引进的是外方技术和设备。
张岩和同事甘当“小学生”,逐渐吃透了理论。随着氢基竖炉一点点长高,信心也建立起来。
2022年12月,张宣科技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迈出了由“碳冶金”向“氢冶金”转变的关键一步。
可进口设备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经常在试生产阶段无计划停机。为此,张岩边干边研究。“这就像解数学题,一步步接近最终答案。”他说。
2023年5月,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实现连续生产。与传统长流程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万吨,减排比例在70%以上。
新岗位上,张岩不再迷茫:“现在,宝马集团也是我们的合作方,张宣科技的‘绿钢’打出了名堂。”
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6月7日,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照进来,位于井陉县天长镇梨岩村的“右见·果然”民宿开始苏醒。
游客薇薇走出石窑,在院子里听鸟鸣啾啾,看蝶舞翩翩,好不惬意。她说:“这间石窑竟然有上百年历史,古人太有智慧了。‘一秒穿越’,感觉太棒了。”
听着游客的夸赞,民宿主人高建忠笑着说:“欢迎你常来。”
这家藏在大山之中的民宿,多为石窑屋舍,且最大程度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和乡村气息。在石头路上每走一步,似乎就能触动一页历史。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几年前还只是闲置的农房。
2019年,高建忠决定在老家梨岩村开一家民宿。他的理由很充分:这里海拔400多米,夏季凉爽;距离石家庄市区50公里,交通便捷;更重要的是,太行山区石窑建筑颇具特色,能带给游客良好体验感。
说干就干。他请来苏州知名设计师,投入大笔资金,开始了改造。
高建忠曾经营了十几年煤炭生意。2012年,在环保压力下,他被迫转型,进入了农业领域。几年下来,漫山的果园让他尝到了甜头,也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家乡的好生态孕育了好果子,好风景也能变成“好钱景”。
2021年“五一”假期,民宿试营业,当即客满。那一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高建忠心中一下子具象化了。
吸引人的是民宿,留住人的则是“民宿+”。
就地取材的农家菜,能放映电影的露营地,700多亩可供采摘的果园……高建忠逐步丰富民宿的服务内容,将流量变成“留量”,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临近中午,民宿内的餐厅里香气扑鼻。屋外,幸福的味道伴着阵阵清风,飘向远山。(河北日报记者 冯 阳 马朝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