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改革科举制

  一代女皇武则天,对科举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完善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她创立了殿试制度,天子门生、状元等新词,在神都洛阳产生。她还创立了武举制,这也是影响深远的重大举措。
武则天与神都洛阳
  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yuē),祖上是北魏贵族。隋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唐国公李渊到山西任职,武士彟成为李渊的幕僚。
  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武士彟丧偶。第二年,唐军攻克洛阳,武士彟娶隋朝贵族杨达之女杨氏。杨达的住宅在洛阳教义坊。《两京城坊考》说:“教义坊,武后母荣国夫人宅,后立太原寺。”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武则天出生于教义坊。教义坊的位置,在今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西北部。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武氏有才貌,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名“武媚”。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才人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五月,武氏再度入宫,不久,成为皇后。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闰正月,唐高宗与武则天率满朝文武来到洛阳。当年十二月,大唐帝国正式迁都洛阳,称洛阳为东都。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刚强,机智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八月,唐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驾崩。次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开始临朝称制,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于神都,国号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下诏退位,唐中宗李显复辟。
武则天创立殿试
  武则天跟随了唐太宗12年,她目睹了科举对贞观之治的重大贡献。
  唐太宗认为科举制可以选拔人才,有利于巩固统治,他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也进入规范化阶段,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有一次,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我彀中。”
  在唐高宗继位初期,围绕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与文人集团在朝中形成尖锐的对立局面。文人集团,是来自隋朝和唐初由科举登第的普通文人,比如许敬宗、李义府等。在是否立武氏为皇后的问题上,文人集团坚决站在武氏一边,终于助其成功。后来,武则天褒奖他们的“翊赞之功”。
  唐高宗、武则天迁都洛阳后,为了削弱关陇贵族集团势力,进一步提高了科举人才的地位,完善了科举制。首先是在洛阳建立了专门的考试机构,就是贡院。其次,完善解试、省试制度。所谓解试,是州府举行的考试,选出参加省试的考生。唐代朝廷实行三省六部制,由朝廷举行的科举,叫省试。再次,省试的科目,固定在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但是,科举考试并非每年都举行。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在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初,举行全国省试,在神都洛阳。放榜时间在二月初二,但六科各科录取名额不同。武则天下诏,在二月十四日,举行殿试。
  《唐会要》说:“载初元年二月十四日,武太后试贡举人与洛城殿,数日方毕。殿前试人,自兹始也。”《通典·选举三》载:“武太后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
武周时期的科举制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则天受尊号为圣神皇帝,大周帝国建立。
  次年,女皇确定了大周的科举制度,确立了省选的程序,并确定每年都按这样办。
  女皇下诏,神都各太学的学生和地方官学考出的优秀生叫生徒,可以参加省试;州府考送的叫乡贡,同样参加省试。省试录取者,称贡士。最后,参加殿试,由皇帝钦点录取者。由皇帝钦点的殿试第一名,才是状元。由于当时有六科,实际上第一次殿试是六天,每科都有状元,当年有六个状元,这是最早的状元。
  为了保证省试的公正性,武则天重用狄仁杰。他于武周开国次年九月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武则天对他道:“你在汝南为官时有良好的政绩,但有人在中伤你,你可知道是谁吗?”狄仁杰答道:“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还会把他视为我的朋友。”武则天大为叹服。
  狄仁杰作为宰相,一直在主持政务,包括主持科举,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狄仁杰是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明经及第,出身平民,也是个普通的读书人。但是,他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他主持科举,经武则天钦点,选了姚崇、宋璟为进士。
  武则天之后,进入唐玄宗开元时期。唐玄宗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他们俩为开元盛世的形成作出杰出贡献,史学家并称姚崇、宋璟为“姚宋”。《新唐书》赞:“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然唐三百年,辅弼者不为少,独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盖难矣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赞:“姚崇尚通,宋璟尚法。”
  武周时期,还对科举制进行了多项改革,创立武举科。长期的太平盛世,由于没有大规模的战争,那些地位比较低下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失去了进身之阶。武则天称帝建周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笼络军心,以便取得军队对她的支持。而在当时周边环境相对安宁、极少发生战争的情况下,通过军功来提高武人的地位又是不现实的。于是,武则天创立了武举科,列入科举,只是在考试的内容方面与他科不同,试应考者除马射等科目,并试军谋策论。考试合格者,一样给予武举出身,经吏部与兵部铨选后出任较高级别的军职。武则天之后,唐朝延续了这个制度,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
  武则天的科举改革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科举制树立了一个典范。(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