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学小课堂搬进大学堂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元宇宙吗?”近日,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九华和平科大小学的学生走进湖南科技大学元宇宙创新研究院开展科技研学活动,3D场景、游戏和社交互动等丰富的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感受虚拟世界的魅力。
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教育课,也是湖南科技大学利用自身资源,与湘潭域内中小学校构建科学教育共同体,贯通式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尝试。
科学教育工作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挑战性大,如何落地见效?这不仅需要中小学努力,也对高校提出了新要求。湖南科技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新样态,推动科学教育在大中小学落地生根。
“3+5”顶层设计,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
“科学教育是湖南科技大学长期以来重要的办学指导思想。我们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加强科学教育。”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唐亚阳说。
学校专门出台文件,推动“大科学教育”格局有效形成,推行“3个行动”,即师范生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大中小一体化科学教育行动、科学教育专项研究行动;推行“5个一批工程”,即建设一批科学教育精品课程、编著一批科学教育精品力作、培养一批科学教育名师、树立一批科学教育活动品牌、创建一批科学教育优质基地。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关键是‘加’科学教育的参与主体。”学校科学教育工作总负责人、校纪委书记郭时印说,“亟须形成常态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加速构建多主体共同投入、多资源高效整合、多对象有机衔接、多形式融合发展的‘大科学教育’格局。”
“师范+科技”,培养未来教师科学素养
强教必先强师。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必须先做好科学教师队伍规模和素养提升。“学校的师范教育历史悠久,因此,我们彰显‘师范+科技’办学特色并推动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湖南科技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谭千保说。
湖南科技大学迄今已有66年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目前开设18个师范专业。学校非常重视师范教育,2023年成立师范学院,“师范+科技”已成为该校的重要战略,也是学校师范教育的重要特色。
如何培养未来教师的科学素养?学校顺应数字时代潮流,推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学校出台并实施师范生“数字素养”提升工程,通过课程体系、科普讲座、竞赛活动等举措,拓展、丰富人才培养方式,着力培养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未来教师。
学校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鼓励教师开发以科学技术史、现代科技概论、科学与人文素养等内容为主的通识课程。在最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教育专业类课程拟开设数字化教育教学专题、专业特色类课程拟开设“科技与教育”等,健全学校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体系。
“请进来+走出去”,让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
要想把科学课上好,必须让孩子见得到、摸得到。湖南科技大学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让“师范+科技”有了具体的行动。
湖南科技大学把科学小课堂搬进大学堂,盘活学校资源,使大学资源全面向中小学开放,让越来越多中小学生走入学校“海牛”实验室、博物馆、生物园等科研场所。同时,邀请“时代楷模”万步炎、“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王育霖、“国家优青”陈超洋等一批专家学者和骨干教师走进中小学,开设专题讲座、实验课堂,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梦想、提升科学素养。
大手牵小手,让科学的种子悄然在孩子心间生根发芽。学校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周建安,带领“智造家”科学支教团队,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材变成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实验。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周虎带领科研团队深入湖南地方中小学,开设“走进化学的奥妙世界”系列科学家课堂。
“下一步,我们将培养一批科学教育名师、建设一批科学教育精品课程、推出一批科学教育力作、创建一批科学教育优质基地,不断塑造科学教育新动能、新优势。”唐亚阳说。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2日第3版 
作者:通讯员 唐亚慧 本报记者 阳锡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