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汨罗江上桨声不断 端午民俗历久弥新

图片
中国汨罗江龙舟超级联赛现场
汨罗江上,4条龙舟赛道鼓声此起彼伏,桨板整齐划一,龙舟逐浪竞渡。汨罗江两岸,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人们欢呼雀跃地为自己心仪的队伍加油鼓劲。今岁端阳,记者在有着“端午源头、龙舟故里、诗歌原乡”之称的湖南省汨罗市,置身于汨罗江畔这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文化场景中,感受“端午源头过端午,龙舟故里赛龙舟”的浓厚节日氛围。
汨罗市因汨罗江而得名。两千余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此后每年端午前后,汨罗江沿岸的居民都会自发地组织龙舟竞渡纪念屈原,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同时,汨罗还是屈原晚年行吟求索之地、浪漫主义文学发源之地、屈原文化传承之地,铸就了华夏文明的精神高地、文学高地、情感高地。
汨罗江行至国际龙舟竞渡中心前,江宽水阔、流缓波平。连日来,中国汨罗江龙舟超级联赛在这里火热开展。比赛分为省内组和本地组,借鉴“村BA”模式,改以往的定向邀请为各村镇、单位自主报名,逐轮比拼,共吸引湖南省内38支队伍参赛。参赛队员有的是从工作岗位请假回家乡参赛,有的放下生意来参赛。为了在龙舟赛中取得好成绩,各支参赛队伍加紧训练,平均每天训练八九个小时。
在众多参赛队伍中,来自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原村的女子龙舟队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支曾创下辉煌战绩的龙舟队,她们于1988年组队,经过专业训练,曾代表岳阳参加国内外多项龙舟赛事,捧回众多荣誉。1995年后,队员们相继成家,做了妈妈,队伍也解散了,但她们心中的龙舟梦始终不曾熄灭,直到18年后的2013年,她们再次组队训练参赛。如今,屈原村女子龙舟队参赛者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44岁,尽管队伍中很多人已经当上了奶奶、外婆,辈分长了,体重也长了,但她们拼搏奋斗的精气神始终还在。队长翁艳平说:“我们这个队伍会继续存在下去,龙舟精神也要一直传下去。”
随着鼓声由远及近,汨罗江岸边群众的热情瞬间被点燃。“2道是我们村的龙舟队,加油!加油!”人群中,有人因自己村的龙舟领先而激动得跳起来。大家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每年都会来看龙舟赛,从女儿很小的时候扛在大人肩上看,到如今,她都读初一了。”当地居民仇明英指着身旁的女儿说,“这是汨罗市每年的盛事,气氛不输春节,很多外地的亲戚都会赶来凑个热闹。”
如今,全国各地龙舟赛事越来越多,汨罗市的龙舟也随之迎来了销售热潮。全市20多家龙舟制造企业连日赶工,每年生产各类龙舟约5000条,除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全市龙舟制造产业年产值约两亿元。
年过花甲的湖南汨罗龙舟制造技艺传承人许桂生介绍,汨罗的龙舟制造有一个特别的习俗,讲究“龙头凤尾”,凤尾由多根长竹片上色而成,划动之时可见凤尾闪亮摇曳。“传统龙舟在材料和工艺上有着严格的要求。我们通常选用上好的杉木做龙舟,它重量轻、韧性好,是做龙舟的最佳选择。”许桂生说。
“传统的木质龙舟制造要经过选材、伐木、放样、捻缝、上漆、绘鳞等11道工序,6名经验丰富的师傅共同制造一条龙舟大约需要6天至8天时间。”许桂生说,“我们从今年正月初九就开始接订单,一直做到现在。”
在激烈的龙舟赛事以外,今年的端午节,汨罗市还举办了非遗技艺展示和一系列丰富的民俗体验活动。
走进汨罗屈子文化园,一入园就能看到包粽子、做香囊等多个民俗体验点。来自长沙的六年级小学生高从云和弟弟认真地学习包粽子。“米和红枣装得太多了,这样会包不上。”在老师的指挥下,兄弟俩用几分钟时间包好了自己的第一个粽子作品,虽不是很规整,倒也有模有样,父母举着相机忙着为兄弟俩拍照留念。
随后,记者与中外游客一道乘坐观光小火车前往园区深处,车上《我爱你中国》的歌声引起了游客的共鸣,大家一边跟着音乐哼唱,一边欣赏屈子文化园内的碧水、垂柳和夏荷。待行至屈子祠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游客齐声诵读《离骚》的声音从远处香草湖中的水祭船上传来。
在九歌广场上,投壶、射五毒、拓印、漆扇等多个民俗体验项目排起了长队。“五毒是指蛇、蟾蜍、蜈蚣、壁虎和蝎子。”8岁的彭梓谦说起传统的端午文化知识如数家珍,“以前听老师讲过一些端午节的知识,这次来到汨罗,我知道的更多了,还看了赛龙舟,真是来值了。”彭梓谦的爷爷告诉记者:“我们是一家八口人一起来的,带孩子到端午文化的发源地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很有意义。”
“我们共准备了水祭大典、龙舟拔河等20多个端午民俗体验项目,让游客在这里深度体验和感受端午文化。三天来,累计接待游客上万人。”屈子文化园市场部总监田巍说。
两千多年来,汨罗江上弦歌不绝,桨声不断,端午文化在汨罗这方热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它将随着汩汩流淌的汨罗江水继续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文中图片由张玲拍摄)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