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都是被自己儿子杀死?他们都犯了3个相同错误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的一天,300多斤的安禄山正躺在特制的大床上睡觉,突然有两个人蹑手蹑脚走进他的营帐,一个是跟随他的军师严庄,另一个则是安禄山的贴身太监李猪儿。而安禄山的亲生儿子安庆绪则站在安禄山的卧室门外,面部狰狞,他时刻准备着,若严庄和李猪儿失手,他就会立刻冲上去补刀。
一、安禄山之死
严庄和李猪儿拿着大刀一步步逼近安禄山。
双目失明的安禄山,感到一股从未有过的令他窒息的危机感,他惊慌失措,挣扎着去拿床头上那把一直挂着大刀,可怎么也抓不到,只得摇着帐幔绝望地喊道:“这人是我的家贼呀!”,严庄挥起大刀一把劈进安禄山的腹部,安禄山声音刚落就去了另一个世界。
图片
安禄山
紧接着严庄和李猪儿在安庆绪的指挥下在床下挖了一个好几尺深的洞穴,他们用毛毯包着安禄山的尸体投进坑里埋了。全程静悄悄,连一个哭丧得人都没有,更没有什么安葬礼仪。
“立庆绪于户外,庄持刀领竖李猪儿同入禄山帐内,猪儿以大刀斫其腹。禄山眼无所见,床头常有一刀,及觉难作,扪床头不得,但撼幄帐大呼曰:“是我家贼!”腹肠已数斗流在床上,言讫气绝。因掘床下深数尺为坑,以毡罽包其尸埋之”——《旧唐书》
图片
一切处理完毕,他们就向外宣告说,安禄山传位给晋王安庆绪,去山上修炼去了。从此,安禄山彻底消失在众人的视野 ,被尊为太上皇。
安禄山的下场很惨,也可以说这都是他罪有应得。在他活着的最后那段日子里,经受了人间一场炼狱般的生活,也将他人性的罪恶展现的淋漓尽致。
安禄山天生暴戾,步入战场后的他更加杀人如麻,手段恶毒残忍,他多次诱骗奚人和契丹人,假装热情款待,在设宴款待时偷偷在酒里放入麻醉草药莨菪,预先挖好土坑,等到契丹人昏迷了,砍下头来就埋掉,动辄杀数千人,前后做了四次这样的事,可谓杀人如麻,手段极其残忍。
他反叛占据东京洛阳城后,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当上皇帝后的安禄山没过多久,身上就长满了大毒疮。
图片
暴戾的安禄山
过度肥胖的身躯让他行动困难,身上的毒疮不时地复发,使他疼痛难忍,生不如死,肥胖并发症加上长疮疖,导致他一双眼睛都瞎了。他只能靠感觉和听觉来辨别身边的事物,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随时随地大都会大动肝火,他将身边的侍从及臣子都不当人看,动不动非打即骂,或者没有任何理由地处死。
甚至对肱骨之臣动用刑罚,就连他的军师,也就是当初曾力劝蛊惑安禄山谋反,积极出谋划策的严庄也惨遭他鞭棍抽打,使警惕性十分高的严庄感觉到自己的脑袋随时就会搬家。
安禄山身边的侍从李猪儿,来自契丹部落,从10岁时就跟随安禄山作为亲兵,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安禄山不顾李猪儿的哭喊,亲手持刀将他阉割,李猪儿顿时血流如注,昏死过去,安禄山并没有看重他的性命去找医生为他医治,而是往他伤口上撒了把草木灰就任其自生自灭。昏死一整天的李猪儿差点送命,好在侥幸活了过来,成了安禄山的宦官。李猪儿畏惧安禄山的残暴,只能对其唯命是从。
他对安禄山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负责他的日常。
图片
安禄山由于太肥胖,肚子很大,每当穿衣服时,必须要三四个人协助才能完成,光那个大肚子就需要两个人抬,需要一个人用头顶起肚皮,才能系上腰带,而每次用头顶的那个人就是李猪儿,因为安禄山觉得只有李猪儿的力道和头顶的位置是最适宜的,他的每一次脱衣与穿衣的任务都要李猪儿服侍。
《旧唐书》卷二○○上,列传第一五○上,《安禄山传》:“初,猪儿出契丹部落,十数岁事禄山,甚黠慧。禄山持刃尽去其势,血流数升,欲死,禄山以灰火傅之,尽日而苏,因为阉人。禄山颇宠之,最见信用。禄山肚大,每著衣带,三四人助之,两人抬起肚,猪儿以头戴之,始取裙裤带及系腰带……”
对病中的安禄山,李猪儿经常衣不解带地精心照料,也只有在李猪儿的服侍下安禄山才能睡着,可即使这样李猪儿也会惨遭安禄山的打骂责罚,天长日久李猪儿对安禄山由惧怕转为仇恨。
图片
庄严看到这些决定联合李猪儿和安庆绪一起弄死安禄山。
安庆绪本是安禄山嫡出的二儿子。安禄山反叛后,累及自己在长安城的哥哥安庆宗和母亲康夫人,他们被唐玄宗怒而处死。
安庆绪和安庆宗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按理说大哥死了,他应是皇位最合法的继承者,可是安禄山并不看好安庆绪,安庆绪生性懦弱,说话又颠三倒四。当他看到哥哥安庆宗和母亲被杀的布告,并非燃起复仇的怒火,而是被吓得直哭,他找到安禄山哭诉,安禄山在战车上震惊大喊道:“我儿有什么罪过要杀死他!”就算唐朝得官军跪在地上挤满大路两边向他投降,他依然下令他们自相砍杀,惨死得足足六七千人,安禄山嫌弃安庆绪没有自己的血性,而将父爱都给了另一个儿子安庆恩。
安庆绪的母亲死后,安禄山宠幸妃子段氏,安庆恩就是段氏和安禄山所生,安禄山将段氏封为皇后,段氏所生的儿子就成为嫡出,安禄山非常喜欢段氏所生的儿子。
得不到父爱的安庆绪时刻有一种危机感,他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甚至会被莫名处死。
图片
安庆绪剧照
庄严、李猪儿、安庆绪出于求生的本能,联合在一起,最终送安禄山归了西。
可以说,安禄山的送命是自己逼着身边的这些人杀了自己,实属咎由自取。
二、史思明之死
上元二年(761年),也是一个夜晚。
史思明突然从一场噩梦中醒来。他满身冷汗,心有余悸地将身边的伶人叫醒,说起当时的梦境,一时尿急去了厕所。
恰在这时,一场政变发生了。
大将骆悦等人秘密见到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对他说:“ 我们和您都面临被杀的处境,自古以来就有废立君王之事,请您召见宿卫曹将军共商大事。”
史朝义低着头犹豫。骆悦又说:“ 您如果不听劝的话,我们今天就归降李氏,那样您也就完了。”
图片
史朝义落泪,抽噎着说:“ 诸位好好处理这件事,不要惊吓了我父亲。”
骆悦等人只好找来值宿警卫的曹将军并说服他,无论如何要弄死史思明。
史朝义最终点头。
大将骆悦带着一班人提着武器闯进史思明的居所,一路上刀光剑影,谁敢阻拦就用刀劈剑刺,史思明听到动静,立刻跳墙逃命,当他跑到马圈时,被身边的人出卖,指出了他的去向,史思明赶紧跨马逃跑,却被骆悦的侍从箭射中胳膊,活捉并软禁起来。
史思明询问是谁作乱,得到的回答是“怀王”。
史思明当即大声呼喊怀王(指史朝义),对他道:“早晨我说错话了,活该被捉。可是杀我太早,使我不得至长安。”
史思明又对史朝义厉声喝斥:“你可以囚禁我,别落下杀父的名声啊!”
史朝义在骆悦等人的协助下活活勒死了史思明,用毡毯裹尸,用骆驼运回洛阳。
史思明的下场是挺惨,不过这也都是其咎由自取。
图片
史思明生性残忍而且多疑,经常滥杀无辜,对部下冷酷无情,动不动就诛人九族,造成手下人人自危,更是寒了自己最懂事的孩子的心。
史朝义作为史思明的长子,经常跟随史思明带兵,恭谦谨慎,性情温良,对父亲尊敬,爱惜属下。
将士们都恨爱戴他,可是如此优秀的史朝义没有得到史思明的宠爱,反而面临被父亲杀害的危险。
有一次,史思明派史朝义攻打陕州,途中史朝义的兵马遭到唐军的袭击无法前进,史思明不问青红皂白差点将史朝义等人诛杀。他说 “朝义怯,不能成我事”,史思明的简单粗暴令史朝义十分惶恐。
另外,史思明和安禄山一样,都偏爱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史思明偏爱的是自己的小儿子史朝清,他早就想杀掉史朝义立史朝清为太子,并且将自己的这些想法说给手下的人听,听到消息的这些人都为史朝义鸣不平,他们将听到的都透漏给史朝义,并支持史朝义将残暴的史思明杀掉取而代之,也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他们谁也不想活在担忧自己和家人的脑袋随时搬家的恐惧中,可是,史朝义并不忍心杀害自己的父亲,直到又一件事情的发生。
也就是史思明被活捉的那天早晨。
当时史朝义依令正在修筑城墙,因他看到士兵们疲惫就让士兵们暂歇,正好被巡检的史思明看到,史思明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史朝义破口大骂道:“汝惜士而违我令邪?”还咬牙切齿地威胁说:“朝下陕,夕斩是贼。”意思就是等史思明攻克陕州,就杀了“此贼”( 史朝义)。
史朝义听了史思明的话非常害怕,他太了解自己父亲了,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残暴之徒。一个从骨子里透露着来自并超越突厥人的原始的血腥和野蛮。
他一脸凶相,看一眼就令人不寒而栗,他和安禄山是同乡兼铁哥们,精明好学,懂六种语言。
图片
史思明是个老赖,33岁那年,为逃债,去了奚族地区,被当地人活捉。他擅长说谎,对此他说到:“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你们的大王和亲的使者,你们若杀了我就会大祸临头的”
就这样他见到了奚王,骗取了奚王的信任,受到贵宾之礼的待遇。
奚王畏惧唐王朝的势力,为表感谢,派了100人跟着史思明去拜见大唐皇帝。
史思明想要擒住奚王帐下的大将琐高将功赎罪,就哄骗奚王说:“大王派去的人虽然不少,但我看多是浅薄之徒,让这些人去见天子怎么行呢?听说大王帐下的琐高才能出众,可担此大任,何不派他来?”
奚王不敢反对,就让琐高带着手下300人跟随史思明去而去。
图片
史思明心口不一,将借刀杀人之计玩的炉火纯青,他偷偷派人告平卢守将裴休子说:“奚族人派琐高带领一队精锐将士来朝拜我大唐天子,说是感谢,其实是来偷袭平卢的,赶紧杀掉他们!”
裴休子信以为真,将琐高手下的300人杀了个精光,独留琐高一人当人质。
就这样,史思明把琐高押送到幽州节度使那里,节度使见史思明竟然拿下奚人最有才能的琐高,就对史思明产生由衷的佩服,并上奏朝廷上奏大赞史思明。就这样史思明通过连环骗,在仕途上平步青云,还被提拔为将军,获取了皇帝赐汉名“史思明”的荣耀。
史思明为达目的残忍至极不择手段。
就在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时,令史思明经略河北。史思明就像个恶魔般,带着部下剽掠抢夺,杀人取乐,就连手无寸铁的百姓他都不放过。大唐裨将张兴被俘,史思明想让其归附,不从,就锯杀了张兴。
图片
安庆绪杀了安禄山自立为帝后,史思明觊觎安氏的老窝范阳,那里有堆积如山的珍宝让史思明垂诞三尺,他想扳倒安庆绪将范阳据为己有。
当安庆绪被唐军打败,逃往邺郡(今河南安阳)时,史思明趁机跟进,他一面重兵防备,一面派使者招抚安庆绪的麾下大将北平王李归仁(率军逃亡范阳),李归仁率领的曳落河、六州胡人归附史思明,他们一路掠夺的财宝都被史思明没收,李归仁率领的同罗部不服,史思明就对其发兵,击杀三千余人,轻松进入范阳,他不断扩充兵力。
安庆绪得知史思明的兵势盛猛,心中不免担忧焦急,他想除掉史思明。史思明早就对安庆绪的弑父称帝心存不满,可实力不允许他蛮干,毕竟安庆绪杀安禄山这件事,安庆绪一直对外宣称安禄山是上山修仙去了,因而叛军是依然拥护安庆绪的,史思明决定归顺唐朝,避祸为福。
虽然安庆绪称帝了,但不久就被唐军打败,灰溜溜逃往邺郡,在邺郡扩展军备,他想东山再起。
图片
毕竟人家是安禄山的儿子,不差人脉。安禄山的老部下蔡希德、田承嗣等人纷纷来加入他的阵营。
安庆绪发现这些人群中并没有史思明的影子,就严重怀疑史思明对他有二心。
他赶紧安排宰相阿史那承庆、亲王安守忠和部将李立节三人,带了五千骑兵打着“调兵”的旗号来范阳,准备抓取史思明的把柄。
史思明听说后,知道他们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他并没有惊慌,而是设好埋伏,亲自率领几万士兵出城迎接。
当见到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后,他将所有的迎接礼仪都安排到位。
本来他们就和史思明之间就有交情,一番客套下来很快消除了他们的戒备之心。
史思明看火候到了,就让人对阿史那承庆等人说:“诸位远来,将士们不胜欣喜,但身为边卒素来胆怯,见大军前来惶恐不能自安,愿弛弓解甲,以慰众心。”阿史那承庆等人应允。
史思明热情洋溢地带他们进了范阳城,引入早已设好的宴会大厅,热情款待,这些人早就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了,他们正喝酒喝得起劲,史思明一声令下,阿史那承庆等三人全部被捆绑了。
史思明拘禁了阿史那承庆,斩杀了安守忠、李立节,奉表以所辖十三郡及八万兵士归降朝廷,又联络河东节度使高秀岩一同投降。
唐肃宗一看可高兴了,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长史、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其七个儿子也都被封官。他在范阳招兵买马,与叛军暗地来往,等待时机继续反,反,反。
史思明表面归顺唐朝后,想再掀反旗,那个跟随史思明快三十年的耿仁智表示反对,他大声说:“人终有一死,若为忠义而死,是死得其所。如今再随你反叛,不过是苟延残喘,还不如速死为好。”
史思明听后暴怒,二话没说,亲手用棍猛击老部下的脑袋,致使耿仁智脑浆崩裂而死。
“仁智事思明颇久,(思明)意欲活之,却令召入,谓之曰:"我任使汝向三十年,今日之事,我不负汝。"仁智大呼曰:"人生固有一死,须存忠节。今大夫纳邪说,为反逆之计,纵延旬月,不如早死,请速加斧钺!"思明大怒,乱捶杀之,脑流于地。”《旧唐书·卷二百上》
紧接着,史思明瞄准了安庆绪,他决定干掉他。
安庆绪退守邺城之后,很快东山再起。
唐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等率20多万大军,号称60万,准备一举拿下邺城,安庆绪仗着邺城各方面防护措施都不错,誓不投降。他一边拼死抵抗,一边向史思明求救。
史思明倒是来了,还打败了唐军。
他此举当然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安庆绪向天下宣布:自愿将大燕皇帝之位让给史思明。
就在那种紧急的状况下,安庆绪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让位。他派安太清向史思明上表称臣,等待史思明解甲入城后,奉上皇帝印玺。
史思明心中暗喜,故作姿态卑微回复道:“愿作兄弟邻国,互为表里,鼎足而立。称臣之事,万不敢接受。”这使安庆绪完全放松了戒备,他大喜过望,请求与史思明歃血结盟。
安庆绪愚蠢地相信了,他带着一些人进入史思明大帐,准备结盟。
见到史思明,安庆绪叩头下拜说:“作为臣下我治军无方,丧失东西二京,久陷重围,没想到大王看在太上皇的情份上,远来救危,使我得以复生,恩深如海,终生难报。”
史思明立马原形必露,他怒道:“丢失两京,何足挂齿!你身为人子,杀父篡位,天地不容。我要为太上皇讨伐你这个逆贼,岂能被你的谄媚虚辞欺骗!”
图片
就这样安庆绪连同自己的四个弟弟都被史思明活活勒死了,史思明又诛杀了高尚、孙孝哲、崔乾祐等人。
接着,史思明率军入邺城。喜欢屠城,每次攻陷城池,都杀光老弱男丁,凶残毒辣的史思明,给邺城带来一场浩劫,安庆绪留下的亲军3300多人被杀,兵马与地盘被占,全城血雨腥风!史朝义留在相州镇守,史思明回到范阳称帝。
史思明所作的这些都被史朝义亲眼目睹,他深知自己老爹是一个心机极深,权利欲极强,出尔反尔,老奸巨猾,经常玩借刀杀人把戏的令人感到恐惧的人,因而他对史思明亲口说出的要除掉自己的话深信不疑,他明白史思明是能做出杀子的事儿的,自己的小命朝夕不保,他恐惧,不安,焦灼。
恰好骆悦等将领也害怕被凶残的史思明诛杀,这些人的性命都正在受到史思明的威胁,很快他们抱团,决定在史思明还没对自己下手之前先下手。
就在那种众叛亲离的场景下,心思歹毒的史思明惨死,这是理所当然。
通过安禄山和史思明都被自己儿子所杀的全过程,可以看出二人都有两个致命的行为。
图片
1、二人都残暴到极点,就连身边的人都不放过。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残暴地丧失了人性,他们站在权位上随心所欲,做事说话都失去了做人的基本规则。
李猪儿对安禄山唯命是从,照顾得体贴入微,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都遭到安禄山的摧残,谋士庄严也动不动就遭到安禄山的刑罚,可以说安禄山身边的人无一不惨遭安禄山的体罚,安禄山这是在不断地积攒众怒,最终激起大家的反抗。史思明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对自己部下不当人看,就连跟随他近30年的老部下他都能亲手敲烂其脑袋,可见史思明根本就没有人性。二人都愚蠢地将自己身边的人逼向绝路,动不动就要人的性命,这是不给人留一点活路,俗话说,“兔子急了都会咬人”,一个人一旦被逼到绝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将人逼向绝路就是愚蠢之举。
2、二人都对自己未来要继位的嫡子太不公平。
二人都偏爱自己的小儿子,将年长的儿子视为眼中钉,动不动就对要继位的嫡子扬言“废了你”,“杀了你”,这种威胁,对他们儿子的性命造成威胁,给他们的心灵造成致命的伤害,逼反了他们,就如赵武灵王,在大儿子没有犯任何原则性错误时,就想让小儿子取代其位,逼反大儿子,最终被饿死在沙丘。
史思明也一样,特别暴虐,杀人如麻。不光杀敌人,杀身边的人,就连对自己儿子都要扬言杀掉,逼得儿子没活路,只好先下手为强了。
他们得这种做法就是自寻死路,说是他们都被儿子杀死,还不如说是被自己害死的。
3、二人都都属于臣子造反,暴虐非常。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皇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臣们要守臣子的礼仪,礼节,对主上要忠心耿耿,绝不能反叛,一旦反叛就是叛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安禄山、史思明为了当皇帝不择手段地通过欺骗造反,他们利用君王对自己的恩宠去造反,其人性低下,品德恶劣,这在当时的臣子圈被人所不齿。正如《 新唐书》所说:
“禄山、思明兴夷奴饿殍,假天子恩幸,遂乱天下。彼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贼杀其父,事之好还,天道固然。然生民厄会,必假手于人者,故二贼暴兴而亟灭。”
史思明杀了安庆绪仅过了两年,就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弑父的史朝义也没有得到好的下场,他杀了父亲两年后,兵败自杀,给安史之乱画上了句号。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