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从首钢三高炉“重生”看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

□本报记者 孙铭阳
炼铁的高炉与秀场、发布会可以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18年11月23日晚,在首钢园举办的一场奔驰新车发布会,让人感受到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的惊喜碰撞,也让三高炉随之“一炮走红”。
三高炉是首钢第一座炉容超过2500立方米的现代化大型高炉,从1959年5月竣工投产,到2010年12月冶炼最后一炉铁水后停止生产,是一座对北京乃至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功勋高炉”,也是中国最长寿的高炉之一。
2017年3月1日,三高炉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改造后的三高炉成为首钢最具特色的展览展示中心。
从三高炉一侧的钢铁舷梯登上9.7米平台,大型设备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曾是高炉在生产时期的出铁场,汇集了各种观察风口、进水点、水冷管路和检修桥架,几乎完整地保留了当年工业系统的景象。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一个城市化的多功能空间,可以举办展览、展会、文化交流等活动。”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副部长周婷说。
不仅如此,乘坐观光电梯还可以上到位于高炉40米和70米高处的观景台。周婷介绍,40米平台停产前为高炉罩棚顶端的检修平台,改造后具有观光和户外展陈的功能,70米玻璃平台改造前功能为设备检修及N3-1皮带通廊上料平台,改造后为登高户外展示空间,能完整体验高炉高度及尺度。
站在40米平台,视野变得豁然开朗,城市美景尽收眼底。如今的首钢园区,高炉矗立但不见烟尘滚滚,厂房依旧却不闻机器隆隆,秀池池水波光潋滟,景观步道延伸交错。
说到秀池,原名秀湖,始建于1940年,当时用于储存炼铁生产循环水,是首钢最早的大型水面景观。秀池改造项目作为首钢北京园区冬奥广场南侧延伸建设项目,改造完成后地面部分为景观水池,地下部分为拥有800余个车位的地下车库和一个圆形下沉式展厅。
昔日的十里钢城已变身为高端绿色生态园区,冬奥组委在这里办公、科幻园区在这里落地、文创产业在这里集聚……一幅工业遗存与现代元素、历史沉淀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这里已经成为大型首发首秀首展空间,曾经的大型工业设备成为了这里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姜金玉,是这转变的众多见证者之一,从老首钢天车女工,变成一名讲解员,姜金玉将这种转变称为“重生”。1995年进入首钢工作的她,曾以为会一直做一名天车工,直到2016年5月,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入驻首钢老厂区,沉寂多年的老旧工业遗存被赋予了新生,姜金玉也被选中转型成为了一名冬奥讲解员,冬奥会结束后,又成为首钢园区服务公司文旅分公司的讲解员。从前和机器打交道,到如今和游客打交道,对于姜金玉而言,是很大的挑战。“我们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泡在首钢档案馆里查资料、设计讲解词成了生活的常态。”姜金玉回忆。
近三十年的工作时间让姜金玉对首钢有着很深的感情,这些高炉对于她而言,就像老朋友一样,默默陪伴在身边。“就在端午节当天,我们接待了一个参观团,当讲到首钢当年搬迁停产的经历时,有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姜金玉说到这的时候也眼泛泪光,“2023年,有1200万人次来到园区参观。参观者的反馈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我们时常会收到他们寄来的感谢信,这都鼓舞着我继续做好本职工作,讲好首钢故事。”
三高炉是首钢的“功勋高炉”“明星高炉”,也是最早完成改造焕新的高炉。它既是首钢园的标志性建筑和网红打卡地,也是中国科幻大会、新品发布会、高炉音乐会等首发首秀展示平台,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美好记忆。
目前,首钢园内一共有四座高炉,一、三高炉已经完成改造,四高炉目前正在改造当中。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以“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为总体定位,借势冬奥浓墨重彩谱写“冰与火”的传奇,山—水—冬奥—科幻—工业遗存特色景观体系基本形成,变成集科技、文旅、体育、商业等多业态于一身的世界级网红打卡地,实现从“工业锈带”到“时尚秀场”的转变,已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极目远眺、今昔对比,总是感慨万分。往日的“功勋高炉”华丽转身,承载了新的历史使命,它们既见证了首钢过往的辉煌,也正演绎着当下和未来的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