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车换新颜:以色列国防军中使用的“肖特”主战坦克小史

图片
至1958年时,以色列国防军(IDF)虽装备有较新的AMX-13轻型坦克、再武装的M50/51“超级谢尔曼”中型坦克,但装甲兵中仍然缺乏一款主战坦克。恰逢当时英国政府正在四处出售百夫长Mk.III/Mk.V型坦克,赶上好运的以军随即派出代表,与英方接洽。据统计,总共有390辆“百夫长”中型坦克进入以军服役。
初来乍到时,“百夫长”坦克在以军装甲兵眼中,是一款维护困难、机动差且难以伺候的“垃圾坦克”。最关键的是,当时百夫长发射的20磅坦克炮(84毫米火炮)在远距离中精度较差,这在一马平川的中东是个非常要命的事。不过,这并不影响“百夫长”坦克在以军中的重要地位。
图片
【自苏伊士运河卸车的“百夫长”坦克】
图片
【1965年特拉维夫阅兵时亮相的以军“肖特”坦克】
1962年,以军的“百夫长”Mk.III型坦克改为新式的L7-105毫米线膛炮为主武器。其车长指挥塔座圈也进行了适当加固,使其能够搭载火力更猛的.50口径机枪,但发动机仍然不变。这些未改动动力系统的“百夫长”坦克随即被命名为“肖特”(即“鞭子”的意思)。除了增强火力外,“肖特”使用了改进型的灭火器,更好的电力系统与制动器,同时还增加了燃油容量。
而“肖特·卡尔”(Cal即英语“Continental” 大陆的意思)则是改进发动机后的版本,可以通过其凸起的后甲板轻松分辨。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容纳更大、更高效的美国柴油发动机。“肖特·卡尔”坦克装有大陆AVDS-1790-2A柴油发动机以及艾利森CD850-6变速箱,这两款设备同时是装在以军使用的M48/60“巴顿”家族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勤带来的问题。而且操作更简单。除此之外。“肖特·卡尔”使用美制电台、7.62毫米的通用机枪(可能是美制M60通机)为了有效提高反步兵能力,“肖特·卡尔”坦克还可在炮盾前方的中线上加装更重、口径更大的M2HB重机枪。
“肖特·卡尔”坦克在很多方面与前继型号有所不同,包括装有一个全新的方向机、一个全新的火炮稳定器。而在以军技术部门的改装下,其火控系统也实现了现代化,并配有新式红外瞄准具。防护方面,“肖特·卡尔”在车体首上、炮塔位置额外增加了装甲,并为安装爆炸反应装甲(ERA)预留了空间。另外,“肖特·卡尔”也采用了不同的弹药布局来增加弹药量(弹药量72发)。炮塔背面额外装了一个炮塔吊篮,并换上了新式烟雾发射器,除了配有装甲保护罩外,自1982年起,“肖特·卡尔”的车长指挥塔也换为了新式,尽量减少人员的伤亡。
“肖特·卡尔”系列主要型号:
A型:1974年服役,换装新式发动机、变速器,增加储物篮,改进车长指挥塔;
B型:1976年服役,强化装甲防护及其他细节改进
C型:1982年服役,正面附加“开拓者”式爆炸反应装甲,新式火控系统,并为烟雾弹发射器装上装甲保护罩
D型:1985年服役(存疑),装有炮管热护套、激光测距仪、“梅卡瓦”主战坦克火控等
图片
【“肖特·卡尔”坦克实物,正面装甲、炮塔上还留有安装“爆反”的铆钉】
图片
【在西奈半岛作战的“肖特·卡尔”坦克,摄于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
图片
【六日战争中被阿拉伯联军炮火所毁的“肖特”坦克】
图片
【泪之谷战场遗址中陈列的“肖特·卡尔”坦克,但在赎罪日战争中该车尚未服役,所以是有误的】
图片
【2020年以色列出品的《泪之谷》一片中,就有大量“肖特”坦克对决锅盖头的镜头。而在片中,以军装甲兵充分利用叙军车长指挥作战不露头的特点,成功混入叙军坦克车队中,大开杀戒】
图片
【陈列在“豹1”坦克前的L7坦克炮炮弹,从左至右分别为:脱壳穿甲弹、高爆反坦克弹、碎甲弹。目前最优秀的105毫米反坦克炮弹有击穿600毫米均质装甲的效力】
图片
图片
【《泪之谷》中以军的大胆突袭、混入叙军车群里一顿猛打】
在以军中,“肖特·卡尔”坦克一直使用至1980年代末,随后退出现役。但以军仍用这些坦克的底盘改进了诸多衍生车辆,包括“美洲狮CEV”(以色列国防军使用的重型战斗工程车)、埃谢尔·亚登(Eshel-Yarden)地对地战术导弹发射车(口径290毫米,但仅为试验型号)及纳格马科恩装甲运兵车(Nagmachon)等。
而在新加坡陆军中,据称服役过一款由“百夫长”改进,名为“风暴”(Tempest)的主战坦克,但并没有照片佐证。这批“百夫长”的数量从25辆至63辆不等,可能是前印度陆军服役的Mk.III或Mk.VII型,原先装备20磅火炮,后来在以军的协助下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火炮稳定装甲、装有“爆反”。除了一支驻守在文莱的训练部队外,所有的“风暴”坦克都驻扎在新加坡本土。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坦克既没有在阅兵式上亮相,也没有出现在当地的装甲博物馆里。究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虚假情报,还是说因保密原因始终未公开?这一点,恐怕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了。
图片
【使用“肖特”底盘改进的MAR-290战术导弹发射车,仅用于测试】
图片
【“美洲狮”重型战斗工程车】
图片
【纳格马科恩装甲运兵车,可搭载1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1967年的六日战争,是“肖特”坦克的处子秀。当时,以军中共有385辆“肖特”坦克,其中293辆可以作战。而在随后的一连串猛攻中,以军又额外缴获了30辆约旦军队的“百夫长”,随即将其充实到部队中。
“赎罪日战争”爆发后,“肖特”坦克迅速成为了以军中最为致命的装备之一。在戈兰高地的泪之谷作战中,以军第7装甲旅仅有不足100辆坦克,且孤军奋战。而对手的叙利亚军队却有超过500辆T-55/62型坦克,在装备性能上甚至比以军还高一些。然而,叙军拙劣的装甲战术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光是第7装甲旅一支单位就摧毁了超过250辆叙军坦克,余下的只能逃之夭夭。
以军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原因不外乎有三:其一,以军装甲部队在战前就夺取了戈兰高地上的各处制高点,有地形加成;其二:“肖特”坦克装备的105毫米L7火炮在远距离精度上要强于苏制100毫米火炮,且苏联坦克往往没有足够的俯仰角,当以军坦克出现在高地时,叙军坦克却根本无法射击。其三:以军的炮手训练有素,长于精确射击。据一名前以军装甲兵连长透露,在“赎罪日战争”时,由于炮弹有限,他们必须争取每发炮弹摧毁一辆敌方坦克。按照敌方坦克前进次序,先打最有把握命中的那个,直到打光所有弹药为止。
在整场赎罪日战争中,以军付出了60至80辆坦克、装甲车的代价,让叙军在战斗的前三天就损失超过500辆坦克。(以军将T-55/62系列的坦克多数称之为“蒂郎”(Tirans)。
不过在西奈半岛,以军装甲兵遭到了携带AT-3单兵反坦克导弹、RPG-2、RPG-7火箭筒的埃及步兵的痛击。在战争的前两天时间里,以军就损失了约200辆坦克。而在此次战争中,也诞生了另一位坦克王牌:泽维卡·格林古德(Zvika Greengold),他以战损两辆坦克的代价,与超过150辆叙军坦克周旋,并击毁了对方60辆坦克,堪称二战以来最负盛名的装甲王牌。
至10月9日时,驻守戈兰高地的以军第7装甲旅的可用坦克仅剩6辆。而叙利亚人损失超过近千辆,甚至连预备队都拼完了。
而“肖特·卡尔”则是1974年才如役的新车,参与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军事行动,此后便转入待命状态。2002年,以色列宣布所有的“肖特·卡尔”坦克彻底退出现役,一代名车就此成为了历史。
图片
图片
【2008年以色列装甲兵纪念博物馆(Yad La-Shiryon)内展出的“肖特·卡尔”A型坦克,一旁展出的则是一辆M48“巴顿”】
图片
【以军第188装甲旅“泽维卡分队”的“肖特”坦克,即泽维卡·格林古德座车】
图片
【六日战争中,以军使用的20磅“百夫长”坦克彩绘】
图片
【赎罪日战争中,以军使用的“肖特”坦克彩绘】
图片
【1982年入侵黎巴嫩时,以军第2装甲营3连使用的“肖特·卡尔”坦克彩绘,其炮塔上装有2挺7.62毫米机枪及1挺12.7毫米机枪,专门用于城市作战】
图片
【以军最后一款“肖特·卡尔”坦克D型,全车被涂成橄榄绿用于伪装】
图片
【以军坦克的战术编号方式与美军类似,其火炮上的条纹状标识并不是二战时期的“击杀环”,而是营部单位编号。而车体上的“V状”标记则代表连部单位编号,至于炮塔后方的数字则代表排部单位编号。上图中展示的例子就是一辆来自第3装甲营4连1排的3号“肖特·卡尔”坦克】
图片
【黎巴嫩战争时期的“肖特·卡尔”D型坦克,根据炮管标记分析应为第2装甲营1连车辆,具体单位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