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重庆日报单士兵:最好的评论是说人话、切中世道人心丨顶端访谈

顶端新闻首席记者 张恒 实习生 时慧平
打破信息茧房桎梏、拨开后真相迷雾。6月12日,河南省网络评论创作研讨暨“今豫网言”图书发布活动。重庆日报党委委员、编委兼理论评论部主任单士兵在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称,新闻评论也在不断升级,要跟上趋势潮流,要尊重传播规律。最好的表达要能切中世道人心,得说人话,讲符合人性的话,讲符合人文精神的观点。
图片
评论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不尊重规律创新就会被抛弃
顶端新闻:这几年,网络评论领域出现了表达方式和文风的创新潮。这类评论频频出圈,他们的风格与传统评论的四平八稳、正襟危坐很不一样。如何看待这样的变化?
单士兵: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自古以来文本没有一成不变的。评论发展到今天,我们要有追加创新的勇气和自信。比如说“浙江宣传”“今豫网言”,表达上都不再是传统的文本形态了,没那么字正腔圆了,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模式化,过度看重起承转合和整体架构,而是在叙事和观点呈现上,更加自由灵活,更加注重与读者完全连接的效率,让观点更有贴近性。
不管是从观点、情绪价值的传递,还是语言文本的穿透性上,这些表达和读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更紧密了。这种创新与整个互联网业态有关,传播新业态新模式也倒逼着我们创新,如果跟不上媒介生态变化,我们就要被抛弃了。
市场是验证传播效果的最好手段。现在有些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很好,很多其实就是观点文章,我们党媒、机构媒体也应该有勇气、有自信、有气度向新兴传播界学习,学习他们的表达手段和传播方式。
从“浙江宣传”到“今豫网言”,包括我们《重庆日报》在做的“重庆瞭望”,我觉得探索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步伐也还可以迈得更快一些。
顶端新闻:你从业新闻评论20多年以来,新闻评论的变化大致经历哪些阶段?
单士兵: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流行的是所谓“时评体”,那是属于相对青涩的表态式的时评阶段;后来传统党报更加注重文本规范,语言风格比较字正腔圆,这种传统评论是有优势的,注重理性客观务实,但是,文本通俗化比较弱,容易与读者拉开距离;这几年,评论到了更注重与受众迅速建立连接、注重主动设置议程、注重文本创新的新阶段。
这意味着,新闻评论实际上是在不断升级,在与思想文化繁荣形成同频共振,和媒介传播技术形成了同频共振。技术不仅催生思想,同时也催生新的业态,催生新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要跟上趋势潮流,要尊重传播规律,要在摸索中不断创新观点表达手段。
最好的表达
能切中世道人心,是学会说人话
顶端新闻:所以包括新闻评论在内的评论写作,是否也需要抛弃“本本主义”,紧跟时代发展进行自我调整创新?
单士兵:是的,我觉得必须要认识到,评论是非常大众化,是非常需要下沉的。不是说文本观点下沉,而是写作态度要下沉,不能总是端着,不能高高在上,要以平视的眼光看问题。
过去的评论文体受社论体、八股文体影响大,拒人于千里之外。特别是部分媒体以居高临下姿态,以命令式口吻来指挥别人工作,好像写评论的人在智力、地位上都是高人一等。这非常可笑,是不真诚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所以,“今豫网言”做得好,推出了图书等产品,通过综合推介手段,把评论从纯粹的文本表达阶段,变成了综合传播工程,这就是迭代升级。
从现在的几家媒体实践看,评论已经不简单是写作问题了,它是集写作、传播、互动、运营、管理为一体,是一个闭环管理体系。我认为,能进步到这个层面,是值得激赏的。
顶端新闻:重庆日报的“重庆瞭望”无论从选题还是风格,追求贴近热点民生和表达多样化。你写的“写在茅奖边上”系列评论、《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都有文学的影子。你曾说“凡是一流的评论员,首先就应该是个散文家,甚至是小说家”,如何理解这句话?
单士兵:不管哪一类评论,从时政到经济,从文化到民生,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和不少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交流,他们也在说,其实很多人根本不看学院派那些死搬硬套某个理论框架,甚至凭空捏造学术概念的生涩评论了。这种文章,太过圈子化,甚至是在自嗨。
我觉得最好的表达是能够切中世道人心,得说人话,讲符合人性的话,讲符合人文精神的观点。我们写作训练时,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要构建自己的观点框架,不要让自己的表达总是困在某个传统学派的观点框架中。
因为现在互联网传播是讲效率的,很多时候,决定受众是否看下去的时间,可能短到1秒钟。对观点表达者来说,往往也只有短暂的一次性传播机会,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以最快速度来与用户建立连接。
评论者要追求自己的话语表达风格,比如,我的文章可能文艺气息较浓,有很强的社交媒体色彩。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更适合我自己,更容易与读者形成共情共鸣。从这个角度看,练好语言修辞,仍然是评论的基础支撑。
顶端新闻:所有的题材未必全部适用于一类表达方式,不同题材的表达的边界在哪?
单士兵:总体上来看,评论有两种,一种在讲价值观,另一种在讲方法论。
表达价值观的时候,可能就适合灵动一点,文艺一点,深情一点。比如说《致敬人民 致敬重庆》那篇文章,就是在高温和山火肆虐城市的背景下,在重庆的城市精神被调动起来的语境下,我们要与市民形成共情。所以,这篇文章选择了大量感人的细节片段,作为价值观链条上的一个个小珍珠,然后用深情的语言串起来,来展示这座城市的人情美、人性美。
这就是典型的价值观评论方式,写得抒情了一点、动情一点,更加注重通过场景化、片段化、情节化、人格化,来和受众产生互动。事实上,这个文章成了爆款,传播效果很好。
另外很多文章,比如说对党的政策进行解读的评论,用户其实就是很多具体执行层面的人们,这就要注重讲方法论。这样的文章,不要绕,要直接、理性、客观,要把做法拆解、简化、提炼、梳理清楚了。这类文章,肯定不需要太讲究唯美的文本,更需要简洁清晰、注重逻辑。
评论也可以带“情绪”的
理直气壮地表达,更容易形成共情
顶端新闻:部分声音认为,当下有的评论带有情绪化倾向,背离了传统评论要求的理性专业原则。但从实际效果看,有感情色彩的评论公众的接受度似乎更高。你认为,带“情绪”的评论是否影响了评论本身的理性表达?
单士兵:我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认为轻易给别人打上“带情绪”“带节奏”的标签,是传统媒体人很容易犯的一种傲慢与偏见。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日报》任仲平的文章,有时用一段诗,或用字正腔圆的排比句,进行绵密铺陈,来抒发一种豪情,来形成“起范”的效果,这也是情绪。所以,不要轻易把情绪等同于一个坏的概念,情绪本身是中性的,也可以是情怀,比如爱国情绪、民生情怀。
我觉得很多情绪都是正常的,是理性的。我们不能把人们都变成冷漠的、麻木的、机械的群体。当然,我们也不能传递不成熟不理性的情绪,不能把情绪变成戾气、谩骂、嘲讽。
所以,根据不同的话题,可以真诚地表达,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主张,这样才能与公众取得共情。如果带一点情绪都要被质疑,那还怎么共情?我们该激动的时候就要激动,该欢乐的时候就应该欢乐。当遇到火灾、天灾,也完全可以表达悲伤。悲悯的情绪本身是善良的,只要是真善美的情绪,就没有问题。
顶端新闻:新的传播形势是否影响了评论的表达方式?带有情绪化的评论,是否也是适应形势的演变?
单士兵:是的,传播业态在倒逼我们,如果我们不正视客观规律,总是高高在上沿用传统的思维,是要被市场淘汰掉的。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网民的意见也是民意,是民意就有理性的一面,就应该被正视。所以我们对互联网要有敬畏,不要轻易否定互联网的理性。互联网有个“自净”功能,也就是自我净化的功能。所以,不要怕有些不理性的声音,因为总有正确的理性的声音,对其进行消解。
不重视互联网的“自净”功能,只知道采取硬性的强迫式的引导,反而容易造成人们的反感情绪。有时出现一些“高级黑低级红”的现象,说到底,就是因为不尊重民意的价值,不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
我们要注重舆论引导,要正视社交媒体的存在,要与新的媒介生态合拍,形成同频共振。这几年包括“浙江宣传”“今豫网言”在内的网络评论做得很出彩,就是因为尊重了传播规律,得到了市场良性反馈。
算法推荐时代
新闻评论反而大有可为
顶端新闻:网络传播进入“后真相”时代,真相和逻辑往往被忽视。评论是否也受此影响?应该如何落入“后真相”陷阱?
单士兵:这个话题评论界已经困惑了很多年。其实比“后真相”概念更残酷的是“烂尾新闻”。烂尾新闻就是新闻爆出后,没有了后续,不了了之。“后真相”可能是我们只是根据自身知识和情感,来对事件进行新的解析,有时迷失于信息泛滥,或者受囿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会偏离真相本身。我觉得不管是“后真相”还是“烂尾”,考验的都是媒体人对基本专业的敬畏。
很多时候,我们离事实很近,却离真相却很远。“后真相”时代,公众容易困在信息茧房里、困在算法设置的圈套里。越是这种情况,我们越要形成倒逼机制,不断追踪事实真相,挖掘信息价值。
其次,很个主体都应该有更大的开放包容之心,让多元的观点被听到,而不是“人人都有麦克风”,其实只听见一个喇叭在响。
顶端新闻:由于从众心理、算法过滤和圈层传播,人们接触的信息普遍高度同质化、重复化、极端化,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效应越来越明显。这种社会现状是否赋予了评论新的使命?评论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单士兵:我觉得你说对了。信息爆炸的年代,报纸再厚,如果没有观点、没有思想,也还是薄的。平台或端口的频道设置得再多,发的稿件条数再多,如果只是垃圾信息,也是过剩的,也是没有价值的。
评论是专业的文体,它除了写作的专业,还要有表达的专业、思想的专业、运营的专业。我认为从来没有哪个时期能为评论提供这么好的机遇,但也没有哪个时期对评论又提出这么大的挑战。
但越是在算法推荐的年代,评论这种注重独立判断、思辨能力、逻辑推演的文体,在发挥舆论引导方面就越有价值。通过对公众情绪疏导,通过议程设置,来无限逼近真相,来引导人们更理性地遵守公序良俗,践行公平正义,评论大有可为、必有可为。
特别是,从“浙江宣传”“今豫网言”等成功案例来看,我认为评论制胜已经提供了范本,接下来,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