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溪|做一件好乐器,是他们一辈子的追求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忙碌的工作中,还是工作之余,它都能为我们带来无限的感动和快乐,带来无限的美好。在玉溪,有一群如戴天德、项建国、景明、王家义一样热爱音乐的人,上了年纪后,发挥自己的特长,制作精良的京胡、板胡、洞箫、二胡,受到省内外音乐人士的喜爱。他们一边传承着传统乐器制作工艺,一边把自己的快乐通过乐器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人。
研制“木板二胡”的老人
6月初,年逾古稀的琴师倪常留从红塔区春和街道春和社区来到王大户社区看望81岁的老朋友戴天德。戴天德近期研制出一种新的二胡,蒙皮不用蛇皮而选用木板。倪常留早有耳闻,特意过来试拉这把新奇的“木板二胡”。倪常留时而拉花灯,时而拉京戏,时而拉流行歌曲,琴声清亮、悠扬,音域宽广浑厚,禁不住连连称赞。赞许之余,他还对“木板二胡”的音色和音质调试提出自己的建议。
图片
制作二胡的戴天德。
戴天德自小喜爱二胡、京胡、高胡及板胡。有人拉二胡、唱花灯的地方,他都会跟着去听去瞧。十多岁的时候,父亲每次吸水烟筒,他都会蹲到父亲跟前死死盯着水烟筒看。感到奇怪的父亲问道:“天德,你瞧什么?想要什么?你只管说。”他怯怯懦懦地说:“爸爸,我想要你手中的水烟筒。”父亲更是奇怪了,又问:“小娃娃不能抽烟,你要烟筒做什么?”他说:“想要做一把二胡!”父亲笑逐颜开地说:“你为何不早说。”于是从水烟筒上锯下一截给他。他从旧箱子上撕下一块皮来蒙二胡琴筒,又到放马人那里要来一束马尾,做成琴弓。村里的人见他如此痴迷,便说:“天德瞧瞧就会做,这是命中带来的。二胡虽小,够你好好学一辈子了。”
长大以后,为了生计,他一度放弃自己的爱好。直到60多岁,闲下来的他才重操旧业,一边养猪,一边做二胡。他说:“我虽是老年人,但总不能抱着双手蹲在门口,如此闲着也不是事,动动手,动动脑,做做琴,不仅不会得老年疾病,还能把音乐的快乐带给他人。”
蛇皮二胡虽然好听,但天气热,皮会炸裂;天气冷,皮会软下去。加之蛇皮坏了不易找,于是戴天德大胆改进二胡,用泡桐或楸木的木板来蒙二胡。为了有别于其他二胡,他为之取名“木板二胡”。“木板二胡”不易炸裂,即使炸裂了,也好换木板,木料易找,价格便宜。同样,他还把木板用于京胡上,音量和音质差不多,价格却便宜不少。他说:“只要是能动的一天,我都会做下去。每天动一下手脚,轻松愉快,特别是与朋友在一起拉拉二胡、唱唱花灯,玩个高兴,图个开心。”
做琴修琴结琴缘
1970年出生于北城的项建国本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职高毕业后做过电焊工,到粮油公司打过工,无意中爱上二胡和花灯。为了摆脱麻将的困扰,他开始学拉二胡和学做二胡。步入中年,他把个人爱好变成了谋生的职业,今天,他制作的二胡远销重庆、贵州、楚雄、普洱等地。
一开始做琴,他的木工基础不好,制作起来十分不易。打磨、抛光、听音……琢磨了两年多时间,浪费了好多皮子和木材,才做出自己满意的二胡。除了真皮,他还学会了制作仿生皮的二胡。
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制作乐器,都是一件十分枯燥的活计,但是坚持学到一个境界,则是一种乐趣。如今,他已经能做出中高端二胡,每把均在2000元以上。他认识很多琴友,有的还是玉溪的音乐名家,如李鸿源(已过世)、李鸿钧,还有江川的非遗传承人安正雄、峨山的音乐人魏如祥、通海的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传承人李桂英等。有一次,云南艺术学院的陶增义教授来玉溪,拉过他制作的京胡后,特意来到他家里,买了他制作的3把京胡。他说:“他们的琴坏了,也会带来让我修复。他们都是德才兼备的老艺人,我从内心尊重他们,我有不懂的地方,他们会热情地为我讲解。以前我是在摸黑路,通过他们的点拨,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图片
项建国在为二胡琴筒蒙皮子。
以前,玉溪玩音乐的人二胡坏了,大多是丢掉,少数高端的二胡要寄到北京、上海才能修复,一来时间长,二来花费高。现在,一把坏的二胡到了他手里,三四天时间即可修好。去年,本土音乐人李宁通过音乐名家李鸿钧找到他,让他帮忙修复李鸿源遗留下来的一把京胡。他问有什么要求,李宁要求蒙成C调的二黄琴。他通过控制蛇皮的张力来听音,最终修复为C调。京胡修好后,高音亮丽而纯净,低音醇厚无噪声,让李宁十分满意。
通过拉二胡与做二胡,项建国认识了很多唱花灯的朋友,他们隔三岔五约他去玩。他说:“看到好多人在拉我做的二胡,我很高兴。我做的二胡,至今还没有出现炸裂情况,朋友再也不用担心二胡烂掉,能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我心里十分快慰。”
做出的洞箫能“说话”
景明家住红塔区春和街道团山社区,今年72岁却很显年轻。在青年时期,他响应国家号召,出国到老挝修公路。在异国他乡两年半的日子里,他常和几个朋友在一起吹笛子,以打发思乡之苦。小小的笛子,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回国后,回家务农,活计再多,他也会掏出心爱的笛子吹奏几首欢乐的曲子。
图片
72岁的景明在右所台山吹自己心仪的洞箫。
2017年,闲下来后,他早年的梦想再次被点燃,到玉溪市老年大学跟着朱星文老师学吹笛子,一学即是三年。其间,他对洞箫很好奇,他觉得洞箫浑厚、悠扬的声音胜过笛子,比笛子还好听。会做木工的他买来一些上好的材料,在家里学做洞箫。他说:“在玉溪没人教我制作洞箫,不然我会去跟他学的。自己做,自己玩,做不好就当柴烧。”他的老伴劝他,这么大的岁数了,你就不要成天想着做洞箫了。他对老伴说:“我不喜欢天天坐着打麻将、打扑克,我手脚动着,感觉好玩、开心,做出的洞箫还能‘说话’,我已经知足了。”
他的洞箫卖得少,送朋友的多,让他感到荣幸的是帮朱星文老师做过一支,朱老师曾在聂耳大剧院演奏过。如今,他帮自家兄弟看守一片花红柳绿、果蔬满园的山地。每隔一段时间,那些爱玩乐器的朋友三五相约上山来玩,大家一起拉二胡、弹月琴、吹洞箫,唱歌闲谈,余晖斜照,飞鸟还林,方才尽兴而归。
只想多做几件好乐器
近日,83岁的殷德祥手里拿着一把拉了多年的京胡,来到红塔区研和街道南厂社区,找到善于制作二胡的王家义,说自己想换一把新的二胡。老友相见,分外欢喜,王家义不仅拿出几把二胡给他挑选,还留下他一起拉二胡,一起共进午餐。
图片
新的二胡做出来后,王家义在试音。
1953年,王家义出生于研和南厂,从小喜欢吹拉弹唱。长大参军,在文艺宣传队锻炼了7年。退伍回村,农闲时,搞的还是文艺。60岁后,闲下来的王家义觉得一时无事可做,开始学做乐器——二胡、三弦和四弦。之前,他做过30多年木匠,加之懂音律、会乐器,所以做起二胡来得心应手,要做六方即做六方二胡,要做八方即做八方二胡。有人来买琴,他只收成本费,因此好多人变成了他的琴友。他说:“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我连象棋都不会下,一辈子就是对文艺感兴趣,所以我现在只想多做几件好乐器,能为更多喜欢音乐的人带去欢乐。”(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饶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