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研学”成摇钱树,放过山区孩子们吧!|时评

临近暑假,各种山区支教研学项目又成为热点。然而,媒体发现,本该是公益活动的支教研学,却成了一些机构的商业项目。
图片
记者发现,一些研学机构打着公益的旗号,用四川西部大凉山孩子们穿着脏兮兮衣服的照片卖惨,渲染“大凉山缺老师”,招募“志愿者”到大凉山支教。这些研学项目,当然不是免费的,而且收费不菲,都在大几千甚至上万块,而支教时间却只有短短几天而已。就是这样收费高昂的“支教研学”,却是十分抢手,早早“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在等着空出的名额(至少在研学机构的页面上是这样显示的)。
这样的“支教”项目,早已不新鲜。早在2021年,湖南长沙就有一家“公益机构”发起“爱心暑托班”活动,招募新媒体人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支教”,而这个为期5天的“支教”活动,包括了非遗采风和农耕体验,真正给孩子们上课的时间只有两天。报名者需要交5000元,还要制作一篇活动的图文报道和一个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这家公益机构的创立者,是号称从17岁开始“连续支教10年”的海归女硕士。这个活动当时就引起了争议,后来不了了之。
一两天时间的“支教”,显然不能真正给山区的孩子带来什么有用的知识。这样的“支教”,只能算是一场“旅游体验”,无论是对支教者,还是被支教者,都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但这样的活动,为什么会有市场?
原因在于“刷履历”“造人设”的需要。有人是为了申请出国留学而去支教“镀金”一一国外不少大学在申请中很看重学生曾参与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公益性社会活动。于是不少人去山村支教,或者针对环卫工人、留守儿童等进行“田野调查”,或者去“调研”非遗保护,把这段经历作为国外大学入学申请的“敲门砖”。
有需要,就会有人来满足这样的需求。上文提到的长沙“公益支教”项目,就在招募说明中明确提出,活动结束后,机构会“提供中英版支教证明”。还有海外留学中介机构招募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调研,可以获得一份调研报告、一封导师推荐信等,用于申请国外的高校。当然,交换条件就是钱。7天的山区“支教”要1万块,一个“社会调研项目”加上导师推荐信也要上万块。所谓的“公益机构”,实际上是商业公司,原本公益的支教项目,也变成了他们的摇钱树。
除了申请国外学校,这些公益项目有时候在国内也有用处。“支教”经历,在国内很多高校的优秀学生评比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有些高校甚至有“1+3”支教保研政策,大四学生去山区支教一年,回校就可以保送研究生。当然,这样的支教,得是高校和教育部门组织的,一般至少要支教一年。
这些短短数天的支教,给被支教的农村孩子到底能带来多少好处呢?恐怕不多。在这些项目里,山区学校的孩子,更多只是任人摆布的道具、拍照录像的背景板。这些暑假里短短几天的所谓支教,根本起不到帮助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作用。不仅如此,一些支教热门目的地的孩子们,隔几天就被叫回学校接待来“支教”的城里大哥哥大姐姐们,把他们的暑假计划彻底打乱了。
即使是为期一年的支教,恐怕也难有成效。一来一些短期支教的志愿者并非师范科班出身,对儿童教育规律并不甚了解,只凭热情和短期的培训,往往难以应对教育问题(更不用说,有些支教者只是来刷履历的,根本没有支教的热情);二来,年年更换老师,支教老师和孩子刚刚熟悉,又要换一拨人,又谈何成效?2015年,一篇以被支教学生口吻写的帖子《哥哥姐姐们,请你们不要来支教了》,写出了不少被支教孩子的心声,火遍全网。
正如B站一位博主所说,“当支教成为商业,志愿者成为游客,儿童便是商品”。那些所谓的“支教志愿者”,放过山区孩子们吧。
文|木葭(知名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