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丨Victor Navarro教授: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管理与挑战

编者按
在抗肿瘤治疗的道路上,药物性肝损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2024年5月25日召开的“第八届药物性肝损伤国际论坛”以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管理为主题,邀请到国内外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展开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期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爱因斯坦医学网络肝病部Victor Navarro教授受邀做了关于药物性肝损伤网络应对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经验分享。会上,本刊非常荣幸地邀请Navarro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与广大同道分享他在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管理方面的独到见解。
药物性肝损伤网络的应用与挑战
Navarro教授首先强调了药物性肝损伤网络在监测和理解抗肿瘤药物肝损伤方面的重要性。他指出,在美国,尽管抗肿瘤药物并非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但其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药物性肝损伤网络通过收集和分析患者数据,深入研究了这些药物导致的肝损伤类型、严重程度以及风险因素,发现ICIs诱导的肝损伤已成为一个日益常见的现象,这与美国批准并使用的ICIs数量增加有关。
然而,Navarro教授也坦诚地表示,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这些患者纳入研究。由于大多数患者都按照相关肿瘤治疗指南接受治疗,因此将他们纳入药物性肝损伤网络的研究存在一定困难。
处理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经验与成功案例
在谈到处理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经验时,Navarro教授分享了他在处理使用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 )治疗的患者方面的经验。随着联合免疫治疗的兴起,他们开始观察到更严重的免疫相关事件。然而,他注意到,虽然ICIs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免疫相关反应,但这可能与肿瘤患者获得更好治疗效果相关,因为强大的免疫反应可能更有助于控制肿瘤。以一位黑色素瘤患者为例,该患者接受了联合免疫治疗并出现了3级肝损伤。经过约四个月的ICIs治疗和随后两三个月的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改善,目前已停止糖皮质激素治疗。在9个月的随访查时,肿瘤仍未复发。
肝损伤的个体性差异及应对策略
Navarro教授指出,抗肿瘤药物肝损伤可能因药物类型、患者个体差异或治疗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女性、接受CTLA-4抑制剂和特别是PD-1抑制剂联合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在某些肿瘤(如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患者中更为常见。因此,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策略至关重要。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潜力
在如何预防和管理抗肿瘤药物肝损伤方面,Navarro教授认为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尽管他们已经对肝损伤相关的风险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准确预测肿瘤患者的相关肝损伤仍处于早期阶段。他强调,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遗传易感性,以帮助确定哪些患者可能面临额外的肝损伤风险以及制定相关的预防策略。此外,研究还需要探索是否可以在ICIs的治疗中添加其他药物来预防毒性。
建议与展望
最后,Navarro教授对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公众提出了一些良好的建议。他强调,在使用类固醇治疗免疫相关肝疾病时需要谨慎。尽管指南建议使用类固醇,但数据并不完全支持其益处。因此,如果患者在合理的时间内没有改善,逐渐减少类固醇的使用是适当的。他还提醒说,大多数与ICIs治疗相关的肝损伤发生在治疗开始后的3-6个月。如果在此时间之前或之后发生肝损伤,则需要寻找其他原因。展望未来,Navarro教授希望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和技术的进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抗肿瘤药物肝损伤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