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格列佛游记》的讽刺,你就不会再抱怨现实的残酷

18世纪初,英国出了部奇书。
这本书刚出版,便震撼了整个英国文坛,受到无数人的热议追捧。
英国诗人约翰·盖伊感慨道:“上至内阁议会成员,下至幼儿园孩子,几乎没有人不在读这本书。”
很快,该书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流传世界各地。
如今300多年过去,书中的故事仍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各国学龄前画本、小学读本和中学课本中,成了世人心中永恒的经典。
这部名扬四海的奇书就是《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
书中,外科医生格列佛四次出海,先后落难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经历了种种匪夷所思的冒险。
年少时,总被精彩的童话故事所吸引,不解其中真正寓意。
多年后重温,原来小时候看不懂的童话,句句讽刺的都是现实。
世事无常,人心难测。
生活犹如一场打怪升级的历练,有人心错杂的角逐,有暗箭难防的洗礼,更有算计权谋的博弈。
如果你也时常觉得心力交瘁,不妨看看《格列佛游记》。
1
小人国:生活充满肮脏的斗争,处处都有勾心斗角。
主人公格列佛,是一名轮船外科医生。
1699年,他随船出海突遇强风暴,轮船瞬间触礁解体。
6名船员仅他一人,被风浪冲到小人国,奇迹般地幸免于难。
小人国人身高不足6英寸,对巨人般的格列佛充满了敌意和戒备。
格列佛却以耐心与友善,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尤其在邻国大军压境,小人国生死存亡之际,格列佛冒着箭雨,以一己之力击退入侵者。
一时间,格列佛成了救国大英雄,被皇帝授予最高荣誉称号。
然而,荣光背后,嫉妒与阴谋也悄然滋长。
原本风光的海军大将等人,惧怕失去皇帝的宠信,于是密谋陷害格列佛。
恰巧邻国大使来和谈时,慕名拜会了格列佛,并邀请他择日出访。
这原本是一次友好交流,海军大将却趁机散布谣言,污蔑格列佛为邻国间谍。
紧接着,对方又勾结陆军大将、掌礼大臣等人,指控格列佛欲借出访之名,图谋叛国。
他们还危言耸听,说格列佛只手能救国,反掌也能覆国。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在众大臣的挑拨下,皇帝也疑虑频生,下令射瞎格列佛双眼,再逐步饿死他。
格列佛闻讯如雷击顶,对虚伪的皇帝与自私的大臣失望至极。
他当即涉水渡海,逃离小人国,历经艰辛这才回到家乡。
想起《增广贤文》的一句话,“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人这一生,谁不是走着走着,就突然被暗箭所伤,被诡计所绊。
身处泥沙俱下的世界,多的是步步为营的算计和处心积虑的利用。
职场上多少人因竞争,费尽心机互相倾轧;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因私心,用尽手段你争我夺。
为了自身利益,每个人都在谋划,或明或暗,或狡或诈。
笑颜如花背后,可能暗藏刀光剑影;蜜语甜言之中,或许隐匿阴谋诡计。
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
有人的地方,就必然会充满勾心斗角与肮脏算计。
只有认识到了人性的本质,学会洞察人心,保持警惕,才能保全自己,不被小人所伤。
图片
2
大人国:瞧不起你的人,处处打压排挤你。
从小人国归来不久,格列佛因生计所迫,再次扬帆出海。
谁料一场飓风连刮20多天,将水尽粮绝的他,卷入一片未知海域。
为寻找淡水,格列佛误入大人国,被一个20米高的农民捕获。
农民见他能言善辩,模仿能力惊人,便带他四处巡演,挣得盆满钵满。
王后听闻后,好奇心大起,急召格列佛入宫。
几番交谈之下,王后大赞其才,不惜重金买下,将格列佛纳为新宠。
不过备受宠爱的格列佛,因体型太小,屡受他人排挤欺压。
特别是之前深得王后宠爱的侏儒,对他更是百般刁难。
每当格列佛跟人聊天,侏儒就故意在他跟前晃,讥讽他的渺小。
见格列佛不以为意,侏儒又心生恶计。
一天,王后吃完大骨头,随手将其立在盘子里。
侏儒趁人不备,捏起格列佛就往骨头缝里塞,幸亏保姆发现及时,这才把他解救出来。
后来,格列佛去花园散步,侏儒又故意摇晃苹果树,把他砸得遍体鳞伤。
更为惊险的是,有天吃晚饭,侏儒一把将他扔进盛着奶酪的大银碗里。
若非格列佛擅长游泳,恐怕他早已命丧黄泉。
一次次被捉弄,格列佛倍感苦涩,可身处巨人世界,他只能默默忍受。
直到受困三年后,格列佛才意外获得转机。
那天,他被仆人提到海边散心,老鹰误以为装他的小屋是龟壳,叼起小屋就飞向高空。
结果飞出没多久,小屋不慎坠入大海。
幸好小屋是木质结构,漂泊数日后,被路过的船只打捞起,格列佛得以获救返乡。
回望这一程,格列佛吃过苦,受过罪,始终在困顿中挣扎求生。
尤其当他触碰到别人利益时,来自身边人的恶意,更令他胆战心惊。
可成年人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现实。
一旦利益受损,很多人会瞬间变脸,露出冷酷狰狞一面。
就像伏尔泰说的,“人是可以变得无情的,当他们想要某样东西的时候,或者不愿失去某样东西的时候,他们会不择手段。”
与其仰头,期待别人善待;不如低头,潜心藏锋蓄力。
真正能成事的人,是受得了冷眼,咽得下委屈,耐得住风雨。
哪怕被排挤到社会底层,身处暗黑旋涡,也决不轻言放弃。
只要你沉得住气,就一定能在山重水复中,等到属于自己的柳暗花明。
图片
3
飞岛国: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偏见。
大人国的历险,让格列佛心有余悸,他本不想再出海。
可好友极为看重他的航海经验,以双倍薪酬,多次登门恳请。
盛情难却,格列佛应邀启航,不料途中惨遭海盗劫掠。
在他苦苦哀求下,海盗饶他不死,给了他一艘独木舟,任他自求活路。
可惜命运弄人,格列佛拼命划桨,却始终不见人烟。
就在他绝望无助之际,一座飞岛从天而降,格列佛意外获救。
他乘着滑轮车,登上飞岛,见到了奇特的一幕:
飞岛国人的脑袋一律都是歪的,不是偏左,就是歪右。
眼睛一只内翻,一个朝上直瞪天顶。
他们的外衣装饰,全是几何图形和天文符号。
就连食物,都切成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样式。
更为奇特的是,飞岛国人不管男女老幼,个个都思虑重重。
有的担心地球被太阳吞噬,有的忧虑太阳光会耗尽,还有的害怕彗星将撞击地球……
为此,他们日夜研究天文和数学,试图发明救世神器。
国王更是废寝忘食,他的宝座上放满了各种计量仪器。
然而,理想很美好,造出来的东西却东倒西歪,连直角都做不直。
可即便这样,国王仍旧一意孤行,容不得任何反对意见。
他还对所有质疑的人,嗤之以鼻,视其为无知、愚蠢的化身。
在国王的推动下,飞岛国从贵族到平民,都兴起了科研救世狂潮。
从黄瓜里提取阳光,把人的粪便还原为食物,将冰煅烧成火药……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层出不穷。
面对这个疯魔般的国度,格列佛迅速雇了名向导,踏上回国旅程。
飞岛国人的种种行径看似荒诞,可这又何尝不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
生活中,多的是这种人,总是自以为是,总爱把偏颇当真实。
他们深信自己那套理论,戴着有色眼镜,审视世界和他人。
殊不知,人一旦带上预设想法,就很容易束缚在自己的视角里,像井底之蛙般,看不到广阔的世界,更不知天外还有天。
心理学中,有个“自我验证效应”。
意思是,当人们持有某种信念时,只会倾向于选择与之相符的信息,同时忽略与之相反的证据。
哪怕事实并非如此,也会通过臆想,设法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久而久之,人的思想逐渐僵化,视野日益狭隘,甚至失去客观判断能力。
正所谓,偏见比无知,距离真相更远。
很多时候,限制一个人成长的,并非能力边界,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桎梏。
被偏见裹挟的人,跳不出自我局限,到哪儿都是囚徒。
图片
4
慧骃国:人性总是一半光明,一半黑暗。
离开飞岛国后,历经5年艰辛跋涉,格列佛终于重归故土。
他离奇的航海经历,成了家乡美谈。
有人慕名而来,力邀他担任船长,并许以优厚待遇。
格列佛心动了,他满载货物,自信满满地出发。
谁知贪婪的水手们为私吞货物,将他抛入荒岛浅滩后,扬长而去。
眼见潮水上涨,格列佛只得深入荒岛,不料又被一群野人围攻。
危急关头,一头灰马赶跑了野人,还将他带到马的王国——慧骃国。
在慧骃国,人类是供马驱使的畜生,像野人般聚居在河对岸,俗称野胡。
慧骃,则是有智慧的马,是这个王国的主宰,生活在井然有序的城池中。
人不如马?
格列佛疑惑不已,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他惊呆了!
在慧骃国,没有嫉妒、偏爱和争吵,更没有背叛、算计和阴谋。
金钱和法律在这毫无意义,战争和罪恶更成了遥远传说。
格列佛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他渴望永远留在这儿。
然而,慧骃们拒绝了他的请求,并令他限期离开。
格列佛百思不得其解,直到遇到野胡。
那天,格列佛与警卫员小马外出,走过河边,他想洗个澡。
不巧河对岸有只母野胡,见格列佛脱光后,欲火中烧,冲进河里搂着他又咬又叫。
直到小马赶来,母野胡才恋恋不舍地松手。
格列佛这才知道,野胡虽未开化,却有着数不清的人性污垢。
为独占食物,野胡成群结队地掠夺,偷抢无果,便内斗不休。
年轻体胖的野胡,没生病却躲在角落里,又是嚎叫又是呻吟。
田野里的闪光石头,明明无用,野胡们却疯狂挖抢……
一桩桩一件件,野胡卑鄙龌龊、贪婪好斗、好吃懒做等丑陋本性暴露无遗。
格列佛心中五味杂陈,也理解了慧骃国人的顾虑:
远离世俗的野胡尚且如此,更何况身处纷繁世间的人呢?
正如书中说的:“理性的堕落,比残暴本身更糟糕。”
人,说到底是欲望产物,自私和贪婪,更是骨子里带来的天性。
尤其在这物欲横流的世间,扒开外表华美的袍子,每个人都有一堆欲望虱子。
没有的想要占有,得到的害怕失去,拥有了还渴望更多。
如果任由贪念蔓延,放纵欲求生长,那么人将不可避免地滑向堕落。
索提那克禅师曾说:“人生欲望,如树上杂枝,你无法完全消除,却需要定期修剪。”
人这一生,其实就是不断与人性较量的过程。
行有所止,欲有所制,才能回归简单与本真,活出极致的清欢。
一部《格列佛游记》,说的是寓言,讽的是人性,照出的是残酷现实。
书中,人与人之间的猜忌背叛、打压排挤、算计权衡……这些人性中的暗流,从未远去,甚至融进了每个成年人正在经历的生活。
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愤世嫉俗,而是认清生活真相,仍旧保持热爱。
不是牢骚满腹,而是学会与黑暗共生,与恶意共存。
点个赞吧 ,愿我们了解人性,超越人性,看透现实的残酷,依旧清醒而又热忱地活着。
作者:洞见·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