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阿勒泰,超百万名网友在保护它们

图片
相貌可爱的河狸吸引了年轻人关注。受访者供图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宁静、优美的风景,治愈了人们在钢筋水泥中患上的“自然缺失症”。电视剧播出前,当地的本土物种“蒙新河狸”就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共同守护——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互联网“云”参与。
河狸是动物界的“建筑师”,它们修筑的水坝可以聚集鱼群,为水鸟提供栖居场所,进而引来兽类和昆虫,创造小型生态系统。
图片
“建筑师”河狸趴在它们修筑的水坝上。受访者供图
在阿勒泰当地人初雯雯看来,蒙新河狸的走红和阿勒泰的出圈都不是偶然,它们填补了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向往。
出生于1994年的初雯雯大学就读于北京。2018年,她回到家乡,发起成立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保护蒙新河狸等生活在阿勒泰地区的野生动物。“阿勒泰地区是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共生的地方,这里养育了很多像我一样,从小就跟野生动物一起在自然里长大的孩子。”她说。
图片
初雯雯(左)参与救助受伤的动物。受访者供图
“年轻化”是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的特点,协会发起的“河狸食堂”公益项目累计吸引了超过百万名网友参与,大部分都是“90后”和“00后”。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组建起“河狸军团”,将河狸打造成“爱豆”,制作表情包和周边产品。把救助的兔狲取名“狲五空”,把受伤的秃鹫按《武林外传》的梗起名叫“三鹫姥爷”……
图片
由于缺少笼舍,受伤的秃鹫“三鹫姥爷”暂住进初雯雯的卫生间,接受治疗。受访者供图
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蒙新河狸已经从2018年的500只、162个家族,增长到2024年的750只、227个家族,数量上升了50%。野生动物保护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并非一味追求单一物种数量上升。据协会判断,蒙新河狸数量已处于平稳状态。
2024年6月5日,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初雯雯从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手中接过了2024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的聘书。会后,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初雯雯。
南方周末:你们协会很擅长动员公众参与,这个特点是怎么形成的?
初雯雯:这与我的经历有关。我之前是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从2012年开始,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分享野生动物照片和背后的故事。我当年一直认为,拍摄野生动物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野生动物,并从认知转化为行动。
但后来大家会问,我们不可能丢下工作跑去野外,普通人能做些什么?我想不出比较好的答案。所以,2018年我们成立了这个机构,想让普通人参与保护。
南方周末:在中国,蒙新河狸只分布在阿勒泰地区,大多数捐赠者甚至都从未见过它们,怎么让大家参与保护?
初雯雯:我们的表情包、文创产品都出自“狸宣办”,它是由“河狸军团”的网友们自发组建的小组,并不是我们协会的工作人员设计的。河狸表情包创作者是学美术设计出身,但因为身体不好,找了一份会计的工作。她通过设计表情包,感觉实现了价值,比赚工资更有意义。
大多数网友很难见到河狸,野生动物也不会说话,有很多可爱的物种以前不被大家了解。我们只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现了河狸真实的样子,大家就已经很喜欢了。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千万年来遗传进化所掌握的很有意思的技能,只要我们帮助动物们把故事讲出来,自然就有人会喜欢它们。不止河狸,后续我们也会去帮助更多物种讲故事。
图片
协会种植灌木柳,为河狸恢复栖息地。受访者供图
南方周末:替野生动物讲故事,你们有什么方法?
初雯雯:人类身上那种“板着”、被束缚的状态,在自然中是不存在的。人类要妥协的东西太多了,而野生动物最关心的只有食物、繁衍和栖息地。比方说食草动物就会一直找草,食肉动物必须以命搏命——直接、没有什么弯弯绕。所以我们去讲动物故事的时候,也用很自然的方式,甚至有很多"不正经"、放飞自我的表达(编者注:比如初雯雯跟网友说“只要‘三鹫姥爷’活下来,就继续单身两年”),让它们有生命力。
南方周末:如何让公众保持“用户黏性”,而不只是一次性关注?
初雯雯:我们并没有把运营社群当作一种工具,只是想要告诉大家,他们捐赠的钱到底花在了哪里。这些钱是很多捐赠者不买奶茶零食、不买游戏皮肤省下的,甚至有几岁小朋友的压岁钱。当你承载着这样的信任时,就想通过视频、直播、文章等方式,把日常经历的一切都告诉大家,他们省吃俭用的善良没有白白托付。
图片
河狸的家乡,阿勒泰乌伦古河。受访者供图
南方周末:支持是双向的,你从社群中获得了什么能量?
初雯雯:我对生命离去有巨大恐慌,但野外常有会生命离去,这是我的至暗时刻——我经常把自己关在房子里面很久。这时候,打开抖音、微博,看大家温暖的留言、私信,因生命逝去带来的自我否定就会减少一些。
南方周末:在你们的推动下,蒙新河狸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你会不会担心,公众对野生动物有“宠物化”“饭圈化”的错误倾向?
初雯雯:协会的目的是让野生动物成为野生动物,让自然保持自然的样子。我们也会身体力行,比如我们曾经救助了一对叫“毛毛”和“小小”的小狐狸,但在它们睁开眼睛之后,就不能再让它们认识我们了,工作人员每次喂食都戴头套,甚至往身上喷洒各种动物粪便混合的溶液。我们把这些细节都分享给大家,而不是去简单地说教,大家自然会去思考,和野生动物保持适当距离。
图片
救助小赤狐时,工作人员每次喂食都戴头套。视频截图
南方周末:蒙新河狸数量已处于平稳状态,随着“河狸食堂”“河狸守护者”等公益项目的停止,未来有什么计划?
初雯雯:我们会把这两个公益项目好好收尾,未来还会继续找更多好玩的保护方式。已建成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还会继续运营下去,并准备在自然教育方面做更多探索。我们还计划走出阿勒泰,整理五年来做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有需要的保护机构,保护更多物种。
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
责编 汪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