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百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创校记

图片
▲1955年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最后一届学生毕业照
今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回顾学校的百年沧桑历程,可谓始终保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自信、耐力和定力,始终坚持“上医医国,先觉觉民”的校训精神。学校的发展史是中医药事业百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广州是近代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先后出现了国内最早的西医院校(博济医学校,1866)、西医院(博济医院前身,1835)等。在与西医西药的比较中,广东中医药界有识之士罗熙如、黎棣等深切地认识到,传统中医药必须改变千百年来以师承或家传为主的教育形式,通过办学校、办医院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筹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191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未将中医列入“医药学教育规程”,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漏列中医”事件。该事件激起了包括广东中医药界在内的全国中医药界的抗议。1913年2月23日,广东慈善团体九大善堂集会,通电抗议并倡议联合创办中医中药学堂,同时号召广州和香港各地商会和药行给予支持。1913年3月,广州和香港药行随即行动,在广州寿世会馆集议,决定创办中医学校,并正式发出《筹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宣言书》,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前身。
参会的药商都是当时的佼佼者。如来自香港万益堂的伍耀庭,在辛亥革命时曾大力支持广东军政府,并任港侨筹饷局司理;来自广州药业老字号陈李济的掌门人陈鲸浦、李继文等。筹建会议一致推选卢乃潼为筹办主席。卢乃潼,顺德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对中医学也有深入了解。
从1913年开始,穗港药业捐资购买了广州市麻行街四间房屋以及南濠街一段地皮作为校址。1917年12月,卢乃潼等向广东省长公署提交立案申请,并附学校简章。主要内容如下:
一、宗旨:研究中医中药为主,采择西医西药为辅,沟通交换,养成完全医药之人才,以注重实习、慎重民命、永保国粹为宗旨,外事概不干预。
二、名称:名曰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三、校址:广州市麻行街五十二号。
四、经费:本校建筑费、开办费均由士商捐助,每年公推广州市药材店四家管数,公推香港药材行四人查数。
五、学期:以五年毕业,为十学期。
六、学科:第一学年,全体学、生理学、卫生学、药物学、国文、化学。第二学年,生理学、药物学、病理学、诊断学、疗治学、方剂学、国文、化学。第三学年,西药学、内科学(实习)、外科学(实习)、伤科学、诊断学(兼内外科)、妇科学、儿科学、国文。第四学年,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眼科学(兼实习)、痘疹病学(兼实习)。第五学年,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学、耳喉鼻牙科学、花柳病学、针灸学、裁判医学。
1918年1月15日,办学申请获广东省长公署批复。1月27日,又获北洋政府内务部批文,同意备案。1924年,卢乃潼等向南方政府申请备案,获批文立案。批复对创校先辈们给予了高度评价:“筹设医学专校,时历数年,规模已具,其宗旨在保持旧学,牖启新知,兼习中西,一炉共冶。宏愿热心,深堪嘉许。”
更名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1924年7月,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开始招生。入学要求参照当时高等教育中的专门学校标准,学生须在18岁以上,中学毕业或有同等学力,经考试后录取,考试科目为国文、数学、物理和化学。首批共录取了60名学生。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举行正式开学典礼。
在开学典礼上,首任校长卢乃潼对学生致开学训词中说:“中国天然之药产,岁值万万,民生国课,多给于斯。本校设立之宗旨,习中医以存中药,由中医以通西医,葆全国粹,维持土货,以养成医药学之人材,而举国皆登仁寿域矣!”这番话今天听来依然倍感震撼。
当时学校占地有十亩,主体有三座建筑。正门刻有“广东中医药学校”七个大字。校训为“上医医国,先觉觉民”,前句出自《国语》,后句出自《孟子》。上医医国这句话在民国时期有着特殊的内涵,1915年新文化运动爆发,社会上出现了否定传统文化、否定中医的思潮,创校先辈们提出上医医国,强调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挽救中医就是挽救传统文化。所谓先觉觉民,强调发展中医药事业要有先觉思想,要与时俱进,要与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要办学校、办医院。觉民,就是要让老百姓觉醒,让老百姓相信中医、使用中医,从而弘扬中医药文化。这则校训可以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赓续家国情怀、国家大义的精神源头,也是学校改革创新、先觉思想的重要源头。
1927年8月29日,卢乃潼不幸病逝,校董会推选陈任枚继任校长。
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要求中医学校不得使用“学校”名称,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不得不暂时改名为“广东中医药学社”。1936年,学校在广东军阀陈济棠的支持下正式恢复使用“学校”名称,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的建设成就得到社会及政府的肯定。1928年,省督学马衍盘视察学校后,给教育厅的报告称赞“校舍宽敞,各科讲授,均甚严密”。1937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官员来粤视察,在广东省教育厅陪同下到该学校巡视,也称赞“系国中不可多得之医校”。
创建附属广东中医院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在1917年已规划有附属医院。1926年在校内开办了赠医处,供教学使用,对社会开放,不收诊金。这就是广东省中医院的前身。
1928年,学校先后获广东省民政厅批文、省教育厅批文,准予医院立案。广东中医院位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对面(中间隔麻行街),占地约300平方米,楼高3层。内有大小病房20间,病床30多张,另设有各科门诊、药房、医疗室、护理室、煎药室、供应室等,成为当时较有规模的中医医院。医院建设共花费13万余元,均由粤港药业界捐款解决。
1933年8月14日,附属广东中医院正式开业。
广东中医院是广州首创留医部也就是住院部的医院。1936年,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视察学校和广东中医院,对学校和附属医院给予了高度评价。
广东中医院制订了《实习生规则》《实习办法》。《实习生规则》除规定按时到岗、不得迟到早退等纪律外,还注重精神面貌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穿着制服,衣履整洁,实习时须整饬举止,实习时服从各科主任医生、临床教授的指导或劝告,并须助理诊务。
迁港办学和战后复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学校和附属医院所有设施,均在战火中损失。香港校董决定在香港复校,租定香港跑马地礼顿道37号为校址,于1939年3月复课,校名为香港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1938~1941年期间,先后有4批毕业生在香港毕业。1941年12月,日军攻陷香港,学校停办。香港沦陷期间,学校校董会依然正常运行,1944年校董会议决定到韶关复课,6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韶关告急,复课之举又告停止。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穗港两地校董们将复校提上议事日程,推举黄世河为港方负责人,何信泉为广州负责人,于1945年底赴广州办理具体复校事宜。因为当时校舍为宪兵队进驻,大德路的医院已变成西医院,收回的过程非常艰辛。1946年开学典礼不得不在医院走廊举行,1947年学校只能在医院内上课。1948年9月3日,停顿10年之久的广东中医院终于重新开业。这一时期学校和医院的经费,依然由广州和香港两方药业平均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延续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所有资产终于全部物归原主。1950年春,校董会正式委任罗元恺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校长。作为私立学校,一直到1953年,学校的基本费用仍靠粤港两地药业支持。据记载,香港药行每年拨付学校港币1.5万元左右。
1951年,学校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在当时的广东高校中非常先进,有幻灯机2座,细菌室有电动冰箱、电动保温箱、干燥箱、高压消毒器、蒸馏器、高位显微镜、电动离心机、手摇离心机等。化学室有千分之一克的微量天平、硫酸干燥器等。
从1924~1955年,学校教育教学制度、自编教材在全国享有盛誉。1933年,中央国医馆向全国中医药学校征集教材,其中以广州中医药专门学校选送的最多,达84册。
1924年至1955年,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毕业生共计21届571人,曾短期就读322人,合计893人。有罗元恺、邓铁涛、李国桥、黎炳南、关汝耀、王德鉴、黄耀燊等一大批杰出中医人才。
并入广州中医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多数传统中医师没有学习过现代医学尤其是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因此卫生部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中医进修学校。
1952年12月,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正式成立,借用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的校舍。
1953年2月,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董事会一致决定将全部校产和院产献给国家。
1953年8月,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正式合并改制为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罗元恺任进修学校副校长,邓铁涛任教务主任。
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1953年停止招生,但是没有停止办学,高年级继续完成学习直至1955年7月。
195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卫生部,同意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分别成立四所中医学院。同年6月18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广州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古大存,副主任委员陈汝棠、娄光琦、黄省三、陈经镇。
古大存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广东省委书记兼副省长;副主任委员陈汝棠时任广东省副省长。从领导配备可以看出广东省委省政府对筹办工作的高度重视。
1956年7月24日,广州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确定办学地址暂设在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内。经费方面,除政府拨款外,香港中药联商会将原用于补助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的经费4万多元港币,全部捐赠给广州中医学院。
1956~1958年,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全面参与广州中医学院的筹建。1958年4月,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正式并入广州中医学院,至此,从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到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完全融入广州中医学院之中。■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