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拿短笛吹奏 也能妙手回春

图片
  周彦冰的管乐团正在演奏。
图片
  周彦冰。
  站在舞台中央,周彦冰张开双臂,手中的指挥棒轻盈起舞。跟随着指挥棒的节奏,长笛、小号、小军鼓、萨克斯管……各种不同的乐器融为一体,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淌至舞台的每一个角落,让观众如沐春风。
  周彦冰是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文化艺术系主任、副教授。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在东莞松山湖开始打造一支属于广东医科大学的管乐团,也是东莞首支大学生管乐团。如今,20年过去了,管乐团培养了上千名具有乐器演奏技能的医学生。他们在医疗领域发光发热的同时,也一直用音乐治愈身心。
 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专场音乐会  
  2004年,从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毕业的周彦冰,入职了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成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久,学校便交给周彦冰一个“艰巨”的任务——打造一支属于广东医科大学的管乐团。
  “学生都是学医的,90%以上没有音乐基础,基本上都要从零开始培养。”周彦冰回忆称,这成了当时打造管乐团面临的最大的困难。
  “第一年非常艰难。”周彦冰说,第一届管乐团共有50余人,乐队共有十余种乐器。他和外聘老师们要一个个声部、一个个学生单独地教。节假日加班训练成了家常便饭,暑假也要集训20天左右。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在学校迎评晚会上,管乐团闪亮登场,惊艳了在场的嘉宾和学校师生。鞠躬谢幕的那一刻,周彦冰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前所未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后来,周彦冰和他的管乐团声名大噪,并受邀参加校内外各大活动。2013年以来,广东医科大学管乐团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东莞市文化馆星剧场、莞城文化周末剧场等艺术场馆举办了多次专场音乐会,先后斩获多个荣誉。
  如今,管乐团每年都要至少举行一次专场音乐会,这也是周彦冰给学生和自己定下的任务。
  今年5月11日,广东医科大学管乐团还联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乐团,在莞城文化周末举行了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2年音乐会。  
 学生因乐器受益,“感觉一切都值得”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管乐团每一年都会招新,每一届都有40-60名乐手。至今,从管乐团走出去的学生有上千人。也就是说,周彦冰培养了上千名具有乐器演奏技能的医学生。
  在周彦冰看来,有艺术的“加持”,可以更好地成就一名医护人员。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是东莞唯一拥有乐队的医院,乐队中有好几名乐手都来自广东医科大学的管乐团,张咏康就是其中一位。
  周彦冰对张咏康印象深刻。“读书的时候,他是唯一会修理乐器的学生,能够拿着一把螺丝刀,把短笛零件拆掉再重新组装。”周彦冰说,如今,张咏康是第八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外科的主力医生;拿着短笛吹奏的双手,也可以在手术台上救死扶伤、妙手回春。
  “这样的学生不是个例,还有很多因为乐器受益的学生。”周彦冰说,那些从管乐团走出去的医学生,成为医护人员之后,也能深刻感觉到,乐器给他们的职业生涯带去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名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因为乐器受益,便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也有学生毕业后留在了松山湖。李营茂是早期在管乐团吹小号的一名男生,毕业后在医药公司上班,同时在松山湖北部一个社区做兼职党支部书记。直到现在,只要管乐团有重要演出,周彦冰都会叫他回来排练,每次他都会欣然应允。“他很喜欢乐器。乐队合作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一群人同时演奏,不同的乐器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周彦冰说。  
见证松山湖20年的巨变  
  至今,周彦冰已在松山湖扎根整整20年。20年来,松山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彦冰成为亲历者和见证者。
  “刚来松山湖的时候,很多道路都没有路灯,黑漆漆的。出去吃饭、购物,都要跑到其他镇街。”周彦冰说,如今松山湖最大的变化是人流量和车流量越来越多。“每五年就会感觉有非常大的不一样。”
  近年来,松山湖每隔两三年都会有新的商业区拔地而起,生活也越来也便利。松山湖最吸引周彦冰的地方,还有非常浓厚的文化教育氛围。周彦冰说,在东莞甚至全省的音乐、舞蹈比赛中,松山湖的实力都很强劲。“这跟松山湖的人才数量众多密不可分。”
  周彦冰称,松山湖的音乐人才非常多,尤其是最近两三年引进了一批学历高、职称高的音乐人才。“音乐专业的博士有好几个,硕士也不少,很多中小学都引进了音乐专业的硕士。每次搞活动,就能看出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很强。”
  在周彦冰看来,松山湖的乐队水平也很高。他所打造的大学生管乐团,在松山湖乃至全市都是首支;放眼全省,也是比较早的。“目前,松山湖三所大学都有具备交响乐演奏能力的乐队,而且都在50人以上。大部分中小学也都有自己的乐队,这些都需要有人才的支撑。”
  除了艺术领域,近年来来自各个领域的人才荟萃于此。“松山湖作为东莞独特的高端人才流入地,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为人才提供更多的服务,而文化滋润最适合不过了。”周彦冰称。
  以“文化之兴”赋能“科学之城”,成为松山湖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松山湖围绕“乐赏、乐品、乐学、乐动”四条主线,着力打造精品文艺展演、音乐、阅读、旅游、运动等系列文体旅长线活动,精心培育和发展“乐享松湖”文化品牌。松山湖建了4个城市阅读驿站、6个共享文化空间。“文化空间的打造,可以带来强有力的、凝聚人心的力量。”周彦冰说。  
 浓厚文化氛围激发创作灵感  
  松山湖日益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也为周彦冰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他把身边的城市风情写成了动人乐章。由泽平作词、周彦冰作曲的《遇见松山湖》,描绘了这座科技新城的秀美与繁盛。
  “无数霓虹灯,点亮繁华的城市”“路的尽头,有湖的入口”……这首歌曲中的意象和描绘来源于周彦冰在松山湖的人生体验,也是一个松湖追梦人的真实写照。
  2020年,周彦冰创作了原创歌曲《幸福松湖》,将松山湖的奇丽之景完美地融入其中。这首歌曲多次在省市歌曲征集比赛中获奖。
  在松山湖这片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土地上,艺术文化活动如同繁星般点缀其间。周彦冰多次参与其中,见证了很多精彩瞬间。最令他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松山湖建园十周年和二十周年的晚会。
  2011年,松山湖建园十周年时,周彦冰带领学生们精心排练了《世纪序曲》。当乐团奏响那首熟悉的旋律时,整个松湖广场仿佛被音乐点燃。松山湖在十年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壮怀激昂的旋律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2021年,松山湖迎来了建园二十周年盛大庆典。周彦冰带领学生们演奏了由晚会导演组原创的音乐。当晚,小号手们身着统一的服装,精神抖擞地站在舞台上。他们演奏技巧娴熟,配合默契,技惊四座。当小号手们奏出最后一个音符时,全场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回顾这些年在松山湖参与艺术文化活动的经历,周彦冰深感这片土地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机遇。“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完善的设施条件,更有浓厚的艺术氛围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对于周彦冰而言,20年来,他早已与松山湖融合共生。他说,自己对松山湖的一草一木都无比熟悉,也充满感情。“是命运让我选择了松山湖,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方式、音乐定位和闪光之处。”  
  统筹:南都记者 梁锦弟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摄影:南都记者 谭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