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一阵阵“怦然心动”,不妨筛查房颤

  近年来年轻心脏病患者越来越多,吸烟、肥胖、高血压、睡眠障碍及精神压力大等都是形成因素
  年轻人一阵阵“怦然心动”,不妨筛查房颤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张璋 宋芬
  提到房颤,很多人认为是老年人的事,但每个人一生中有1/4的概率发生房颤。房颤是发病率逐渐上升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与严重卒中、心力衰竭和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匹兹堡大学心脏和血管研究中心最新调查发现:65岁以下房颤患者的案例数量占总案例数四分之一以上,远高于此前估计的2%。这一高比例表明,年轻人群中心血管危险因素正在增加,包括吸烟、肥胖、高血压和睡眠障碍,以及精神压力大等。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认为心脏健康问题在年轻人中较少见的观点。并且,近年来,房颤开始在高节奏工作和不健康生活状态的中青年白领人群中蔓延。
图片
  年轻人发生房颤,与压力大、熬夜、肥胖等相关
  28岁的刘先生,既往身体健康,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近半年来反复心慌,心脏时不时突突地跳。到湖南航天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主治医师陈归扬接诊后,为其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有快速型房颤。了解到患者夜里打鼾严重,完善冠脉造影没有明显冠脉狭窄,动态心电图提示,有阵发性心房颤动。考虑刘先生有130公斤的体重,进行了睡眠呼吸检测,结果显示其夜间有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最低只有70%。经过佩戴无创呼吸机,积极减重等治疗,刘先生成功减重,随后没有发生过心慌情况了。过度肥胖、夜间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缺氧是是房颤诱发因素之一。
  36岁的王先生是长沙河西一家外企中层管理干部,工作繁忙经常熬夜,有时候精神不济就喝咖啡,一天能喝3~4杯。最近他明显感到心慌不适,同事赶紧把他送到湖南航天医院急诊科,心电图没有发现异常。主治医师陈归扬建议其佩戴长程心电监测仪,最终明确为阵发性房颤。王先生表示,平时抽烟、酗酒、熬夜加班,不断加重了心脏负担。
  32岁的唐先生热爱运动,却因为心慌、心跳加快,一阵阵“怦然心动”来湖南航天医院就诊,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曾宪友为其检查后,诊断其是阵发性房颤。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唐先生目前已康复出院。
  曾宪友解释,所谓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颤时心房率能达到350~600次/分(正常情况下为60~100次/分)。相对健康人窦性心律时心房协调、规律的收缩与舒张,房颤时,心房各部位呈现出一种快而不规则的电活动,导致心跳不规律并持续颤动。
  房颤不进行干预,增加致残率致死率的风险
  约40%的房颤发生无症状,体检时才能发现。曾宪友介绍,房颤的临床表现多样,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是常见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可以出现黑矇、晕厥、多尿等现象。阵发性房颤心率快,患者感到心悸、心慌、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后心室率加快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有些甚至在发生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发生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很多,年龄是房颤最主要的高危因素。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在10%左右。另外,高血压、糖尿病、肺部疾病、冠心病等都会增加房颤的风险。上述年轻人群发生的房颤,与日常熬夜、喝茶、喝咖啡也相关,致使心律不齐、心悸。但改变这些行为后,又能恢复正常。
  房颤导致心慌、气短、胸闷、乏力等症状,明显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进行干预,还可造成以下危害。
  脑卒中及血栓栓塞。房颤发作时,由于心房丧失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则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从而引起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缺血性卒中及体循环动脉栓塞的年发生率分别为1.92%和24%。其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有近20%致死率及近60%致残率。
  心衰。心衰和房颤常同时存在,并形成恶性循环。两者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瓣膜病等。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心衰发生率分别为33%、44%和56%。房颤致心衰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心肌梗死。房颤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倍,与年龄相关性较小。其心肌梗死的年发病率为0.4%~2.5%。其中稳定型心绞痛、心脏瓣膜病、心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发生率更高。年发生率分别为11.5%、4.47%、2.9%、6.3%。
  认知功能下降。房颤致使认知功能下降,增加患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即使对于没有脑卒中的患者,房颤同样可以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海马部萎缩,其中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记忆力、执行力和注意力下降等。
  肾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是房颤的危险因素,15%~20%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房颤,与死亡率增加相关。40%~50%房颤患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且肾功能随时间推移逐渐恶化。
  房颤的筛查,心电图检查是一种简单有效之法
  曾宪友表示,房颤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心率、恢复窦性心律、预防血栓形成和卒中。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不少房颤患者伴有肥胖、过劳、饮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炎症等健康问题,可通过戒烟戒酒、控制体重、规律作息等方式来缓解病情甚至消除症状。
  然而,临床上约40%的房颤发生无症状,体检时才能发现。医生及患者需要掌握哪些方面呢?
  了解病史,医生要问问患者是否有房颤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等,是否存在房颤的一些临床表现,如心悸、心慌、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乏力、头昏等。
  检查身体,医生使用听诊器检查心音,寻找房颤的体征,摸摸脉搏看是否存在房颤的体征。
  心电检查,通过心电图可以检测心电活动,是诊断房颤的重要手段,如常规心电图、连续心电监护、重复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等。
  其他检查,如抽血检查、超声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CT/核磁共振、睡眠呼吸监测等检查,用于明确房颤的病因、严重程度、心脏有没有血栓、有没有脑卒中等其他并发疾病。
  房颤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心脏疾病。在预防上,曾宪友表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房颤带来的危害。具体应注意如下几点:
  均衡饮食。建议戒烟限酒,调整饮食习惯,回归自然,增加糙米、糙面等全谷物摄入,多食用蔬果,适量搭配肉类,确保饮食多样化,保证营养充足。
  规律作息。应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同时保持心态平和。
  定期健康检查。是维护健康的关键措施。对于房颤的筛查,心电图检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帮助及早发现问题。
  适度运动。运动有助于降低房颤复发的风险。但不要参与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对身体造成过度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