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蜂球治虫 遂宁这块稻田生物防治有奇招

遂宁观察 邵帅 川观新闻记者 秦勇
“这片试验田有100余亩水稻,1台无人机半小时就能完成一轮防治,不用一点农药。”近日,在遂宁市安居区三家镇芦城村生态大米试验田里,一片片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绍兵家庭农场负责人旷世力向技术人员说明着水稻的种植情况。
图片
眼下正是水稻生长的分蘖期,同时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连日来,当地各块稻田都在抢抓农时打药除虫,但这片试验田今年“虫口夺粮”,却有着一条“绿色”妙计。
伴随着阵阵轰隆声,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稻田匀速飞行,将一个个赤眼蜂放蜂球均匀投放到稻田,这些硬币大小的橙色小球便是本次生物防治的“主角”。
据介绍,每个放蜂球内部可以放置3500余只赤眼蜂卵,利用赤眼蜂是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螟蛉等多种农业病虫的自然天敌,对螟虫卵具有寄生性的特征来进行生物防治,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
图片
“我们每亩投放4到5个放蜂球,大概1万只赤眼蜂,将在24小时内全部孵化。”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技术人员王泽明一边向旷世力介绍放蜂球的治虫原理,一边叮嘱他不要再喷洒杀虫药物防治虫害。
王泽明告诉记者,生物防治是生态大米种植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续将根据虫害情况再进行一两次防治,配合有机肥保障水稻产量。同时,技术人员还在田边种植蜜源植物,起到生态调控作用。
图片
防治、管理、施肥程序如此复杂,与一般水稻种植相比,生态种植优势究竟何在?面对记者的疑惑,旷世力站在田边算了笔账。
“因为不用化肥农药,生态大米品质好,效益相当可观。”旷世力告诉记者,按亩产500公斤、出米率60%算,每亩产出生态大米300公斤,订单模式下收购价10元一斤,每亩能增收2000元左右。
芦城村位于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今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与安居区达成合作协议,在三家镇芦城村开展生态大米绿色种植试验。
图片
除了遂宁安居区,该绿色生态农业模式今年还在凉山德昌县、成都郫都区等地区进行了试点。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中心在种稻致富模式及生态大米品牌打造上持续探索,开发了生态大米深加工的销售模式,目前已有自有品牌在线上销售。
下一步,技术人员将持续观测田间虫害与水稻生长情况,通过稻虾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施用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绿肥等改良土壤环境,打造生态大米品牌,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