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飞 雁阵紧随

本报讯(记者 尹晓军)甘肃省特级教师、省“园丁奖”……在诸多称号和荣誉中,马斌最在意的却是乡村“首席教师”。“坚守农村教育30多年,教书育人是我最大的人生乐趣。”马斌说,岁月冗长,三尺讲台带给他的吸引力和满足感,却愈来愈强烈。
2019年,白银市遴选会宁县为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县;2022年,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又把该县作为第二批试点县。目前,分两批选定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63名,分布在全县22个乡镇,农村乡镇覆盖率达84.6%。同时,63名乡村首席教师全被聘为县级兼职督学和教研员,同步承担全县教研命题研究、组团评价等工作,切实发挥乡村教研“头雁”作用。
“通过首席教师这个支点,我们配套制定各类工作措施和评价办法,撬动乡村教育全方位发展,有效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会宁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贵荣介绍说,规划到2025年,全县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达到100名,农村乡镇和规模较大的农村中小学将实现首席教师岗位全覆盖。
为激发首席教师的积极带头作用,会宁县建立“一师一课”机制,即首席教师必须承担一门学科教学,每个月上一节示范公开课、每学期录一节视频精品课;每学年指导教师获得一次县级以上优课竞赛奖励,让更多教师见贤思齐、站稳讲台。同时,会宁县为每名首席教师配套周转宿舍,指导建立工作室,并将工作室纳入全县名师工作室范畴,县财政为每个工作室拨付资金3万元。
教师的成长与学生学习知识一样,农村中学教师的成长更需要引导,改变思想、更新观念。为此,首席教师承担起对乡镇内新教师梯级成长的指导考评责任,建立“一五一十”机制,即1名首席教师带5名骨干教师,每名骨干教师带10名新教师或青年教师,实现“一带多”“点带面”的引领发展成效。
会宁县大沟中学数学教师白海龙将首席教师帮、扶、带的示范引领职能聚焦于“青蓝工程”,定期与工作室成员学习、交流。如今,工作室成员形成了每逢公开课抢着上、每逢说课评课抢着发言的欣喜局面。“教师成长了,有了更科学、更高效、更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白海龙说。
会宁县中川镇教管中心主任马彦红对此也深有感触:“以首席教师工作室为平台,全乡镇教研活动生机勃勃开展起来,课堂教学水平、课题研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马彦红说,首席教师就像一面旗帜,逐渐扭转了村学教师精神不振、动力不足的问题。
会宁县教育局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通过试点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乡村小学全科合格率提升了11个百分点,乡村初中中考录取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同时,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也明显增强,目前已有43名城区学校教师主动申请调往乡村学校任教。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3日第3版 
作者:记者 尹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