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白釉珍珠地划花梅瓶:大珠小珠落瓷瓶

电视剧《墨雨云间》正在热播,在第五集的及笄礼剧情中,姜家宴请的女性宾客都装扮了珍珠妆。伴随着剧集的走红,剧中造型华丽、独具特点的珍珠妆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珍珠妆是一种可追溯至宋代的妆容,贵妇们以鱼鳔制成的胶作为粘合剂,将珍珠作为锚饰,额头、酒窝各置一颗,太阳穴至下面各挂一串。粘贴珍珠的位置,与唐代的花钿、斜红和面靥是相同的。
宋代人喜爱珍珠,欣赏珍珠圆润、素雅的美,不仅把珍珠贴在脸上,连花瓶上也用珍珠纹路装饰。
白釉珍珠地划花梅瓶,瓷质,宋代文物,口径7.5厘米,足径9厘米,高38.5厘米。1955年在河南省方城县杨集乡官庄村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该文物呈矮梯形小口,短束颈,圆肩,瓶体瘦长,上腹部略丰,卧足。瓶身被双弦纹线分成三个装饰区域,肩部装覆莲瓣纹,足胫部分装饰仰莲瓣纹,肩部莲瓣刻板规整,胫部莲瓣随意草率,腹部用划花珍珠地花叶纹装饰,花朵由五片单层花瓣组成,花朵盛开,露出花蕊,叶子的形状大而伸展。花叶之外用珍珠地装饰,珍珠地的繁密突出了花叶的简单,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图片
“珍珠地划花”,也叫“鱼子纹划花”“鱼子地划花”,是我国唐末、宋初至金代末期北方窑系瓷器上的一种装饰图案,是从白釉划花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装饰工艺。
在划花图案的空白处,匠人们巧妙地运用管状工具,轻轻戳印出一个个精致的小圆圈。这些小圆圈排列得如此有序、繁密而整齐,如珍珠般圆润光滑,又宛如鱼子般密集,给人一种精致而细腻的视觉享受。
特别是在白釉的器物上,这些小圆圈更是如同珍珠般闪耀,铺满整个器物的主题花纹之外,使得整个瓷器更显高贵与典雅。
图片
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瓷枕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朱宏秋介绍,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蕴含女性的特征。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
“珍珠地划花”这种在陶瓷器上的装饰手法,是唐代金银器装饰手法对陶瓷手工艺装饰手法影响的表现。唐代的金银器在中国的金银器发展中是个巅峰,这一时期的金银器量大质精,不仅兼容并蓄地吸收异域文化,亦别开生面地形成了独特风格。唐代金银器的风格和面貌又对其它(他)手工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陶瓷手工业即是一例。珍珠地划花类瓷器的地纹装饰所模仿的就是金银器的鱼子纹。
鱼子地纹流行于唐代,是在金银器表面用圆錾刀錾出细密的小圆圈,排列整齐有序。珍珠地划花瓷器上的小圆圈大小相若,疏密有度,状若鱼子。其工艺过程是在已经成型的颜色较深的器物胎体上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以尖状工具划出主体纹样,再以管状工具在纹样之外的空隙处戳印出小圆圈,然后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而成。
器物上,划花的花纹和戳印的小圆圈呈胎体的颜色,其余的地方是白色,较深色的纹样与白色的化妆土的颜色形成了对比,珍珠地的纹样又烘托了主体花纹,装饰效果独特。这种鱼子纹如珍珠般装饰在枕、瓶、碗、钵、洗、罐、炉、执壶等类器物上,虽无金银器富丽奢华的贵族气质,但也有自己平和清秀、亲切浅近的民间风范。(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
版权声明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