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站在跑道上就是成功!近400名器官移植康复者聚集武汉展现生命风采

6月12日,第八届中国移植运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举行,这是今年5月新版《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条例》正式实施后举办的首届移植运动会。当天,北京、上海、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等21个省区市的近400名移植康复运动员同台竞技,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运动的风采。据了解,本届运动会共设置球类、径赛和趣味赛三个大项,包括乒乓球、羽毛球、800米、4×100米接力、拔河竞技赛及两人三足、生命接力等创意趣味赛。
湖北队一共有84位移植康复运动员参加比赛。其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有24人参赛,年龄跨度从39岁到67岁,移植时间最长的18年。经过一天的激烈比赛,武大中南医院共获得1金5银,共6块奖牌。
图片
移植康复运动员参加的拔河比赛赢得金牌。
“他们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暗夜的人生”
临近中午时分,49岁的姜赟(化名)和姐姐一起赶到运动会现场,他是当天专程从广州回汉观摩这场盛会的。“我们就是想亲眼看看,移植康复者的真实生活状态。”姐弟俩说。
今年3月,一向身体健康的姜赟在体检时发现肌酐超标。他立即到当地医院去看诊,结果被医生告知:已经发展到了肾病三期,以后只能透析或是肾移植。这个结果给了正值壮年的姜赟当头一棒,他怎么都想不通:自己每年都坚持体检,怎么突然会病得这么严重。
老家的叔叔也是肾衰竭,亲眼见过他的透析生活,姜赟不敢想象自己的以后。四处求诊得到的回复都是一样的,他陷入了绝望之中,“感觉突然失去了方向,人生一片漆黑”。6月6日,姐姐陪着姜赟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疾病研究院/医学移植中心做了移植等待登记,在移友们的开导和鼓励下,姐弟俩的情绪些许平复了一些。
得知移植运动会将在武汉举办,姐姐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姜赟。“我第一次知道了还有移植运动会,看到他们才知道换肝换肾换心后,还能像正常人一样享受运动的快乐。”在赛场上亲眼看见了移植康复者的运动风采后,姜赟一脸激动地说,他们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自己黑暗的人生,笼罩在头上的乌云也散开了。“看到他们,我再也不害怕做移植手术了。”
图片
移植康复运动员在参加生命接力创意趣味赛。
外号“罗教授”的他,是移植群友中的大红人
“你就是‘罗教授’啊,今天终于见到真人了!”“特别有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像信任教授一样信任他!”……45岁的罗奇(化名)一出现在运动场上,“粉丝”一下就围了上来。为了参加这次运动会,罗奇专程从海南飞到了武汉。本次运动会上,他参加了拔河比赛。在他看来,虽然没能夺得名次,但参与就是最大的胜利。
肾移植7年的罗奇是移植群友中的大红人,移友们都亲切地喊他“罗教授”。每天都在群里答疑解惑的他,经常会被大家误认为是学医的。“我大学念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进部队做了文职。”罗奇笑着解释,“移友们都觉得我懂得多,其实我不过就是把自己经历过的进行汇总,形成了一些个人经验,供大家借鉴而已。很多人‘认识’我,我也‘认识’很多人,但其实我们从未谋面。”
罗奇做完肾移植后,所有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他都碰到了:高血压、病毒感染、抗体出现。“每一个并发症都是致命的。”罗奇坦言,这些年,他不断地与这些并发症在抗争。在每一种病症出现后,他都会去网上搜集和查阅相关资料,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目的就是配合医生好好治疗。长江日报记者看到,在他的手机收藏夹里,收藏的数百个文件全都跟移植有关。“医生不能24小时跟在身边,小问题还是要靠自己来克服。我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同时也能帮助大家缓解一部分焦虑。”
生病前的罗奇很爱运动,体力也好。在他做肾移植的前半年,还参加了部队3公里和5公里跑,轻轻松松就能达标。“出院后我就在想,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一定要活得更健康。”罗奇做完移植一出院,就逐渐恢复了锻炼,从快走拓展到爬山、自行车。他笑言,虽跟以前不能比,但“吊打”大部分同龄人没问题。
武大中南医院医学移植中心的医护组成的啦啦队正在给移植康复运动员加油。
能站在跑道上,就是成功
58岁的蕲春人卫铭(化名)是这次武大中南医院24名移植运动员中唯一接受了两个器官移植的人。他在本届运动会中参加了800米跑,虽然没有摘得奖牌,但是他说,“能站在这个跑道上,就是成功!”
2016年4月,卫铭在武大中南医院接受了肝移植。术后在重症监护室里住了16天,出院后半个月,他因移植并发症再次住进了医院,这一住就是半年。出院时,医生告诉他锻炼能帮助身体尽快恢复。回家后,卫铭就开始快走锻炼,坚持走了3个月,到医院一复查,各项指标都达了标。
2018年元月,卫铭出现肾衰竭,开始透析治疗。对透析不耐受的他,再次来到中南医院进行了移植等待登记。由于抗体阳性,很难找到匹配的肾源。2021年10月,好消息传来:肾源找到了,卫铭再次接受了肾脏移植。这一次,他只在重症监护室住了3天就转到了普通病房,2周后就出了院。
在他看来,这一次身体能这么快恢复,得益于坚持锻炼。如今,卫铭早已经把锻炼变成了自己的习惯: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出门锻炼,每天至少要走一万五千步,365天风雨无阻。
笑起来眉眼弯弯的董萍(化名)刚拔完河,马上背上背包赶到体育馆参加羽毛球比赛。虽然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全国移植运动会,但她一口气报了4个项目:羽毛球、拔河、4×100米接力和两人三足。今年50岁,肾移植3年的她曾经是个“运动小白”,“出院后我就在想,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一定要活得和以前不一样!”
图片
给获奖的移植康复运动员颁奖。
去年,她跟着朋友一起打起了羽毛球。“以20:22惜败香港移植运动员,太可惜了!”说起上午的比赛,董萍言语间满是可惜。从内蒙古坐了19个小时火车来汉参加运动会的她说,参加移植运动会是自己的梦想,这次终于“圆梦”。回去后一定争取提高体能,好好练练球,下次运动会再来战!
49岁的余功茂是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的老师,上完三节英语课后,他匆匆赶到了现场。比赛结束后,他又匆匆地赶去医院去照顾生病的儿子。“我的生活全被上课和生病的儿子占得满满当当。”接受肾移植6年的余功茂说,即便再忙,也要抽空来参加,正是因为器官捐献者和他们家属的无私奉献和大爱,才让他拥有了第二次生命。“我来是感恩捐献者家属,为移友运动员鼓劲、加油!”术后第二年,余功茂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我也要把这颗生命的火种传递下去”。
图片
获奖的移植康复运动员和医护人员合影留念。
新版《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于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中增加的“捐献”二字,凸显了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移植运动会上,每个运动员都是代表“两个人”来参加比赛的:一个是他们自己,另一个是已经离开人世的器官捐献者。他们小心呵护着捐献者的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等,在人生的新赛道上用力奔跑,大口呼吸。(长江日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周鑫 王蓉蓉 罗锐)
【编辑:余丽娜】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