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秘生物在史上最大灭绝事件中形态演变过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王俊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6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宋海军团队的研究成果《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中海洋生物形态的异质性演化》在《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杂志发表。这是该校首次作为第一单位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该校地球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生刘小康是论文第一作者,宋海军是通讯作者。
图片
宋海军教授(右)与刘小康博士(左)。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曾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次大灭绝不仅导致了大量物种的消失,更深刻影响了生物形态的多样性。宋海军团队完成的这项研究,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揭示了这场灾难如何塑造了海洋生物形态的演变。
形态多样性,是衡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宋海军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DeepMorph的自动化方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与几何形态测量相结合,从化石图像中提取形态特征。这一方法加快了形态数据的提取过程,减少了人为的主观性,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可重复和客观。
团队利用DeepMorph方法对599个属、6个海洋生物门类的化石图像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大灭绝期间形态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在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期间,大部分门类,包含菊石类、腕足动物、介形类、双壳类和腹足类,经历了对复杂和装饰性形态的选择性灭绝,那些大型、复杂和强烈纹饰的形态类型灭绝更严重。而牙形动物则没有表现出形态选择性灭绝的迹象。
团队研究发现,6个海洋生物类群在经历灭绝事件时表现出4种不同的形态演变模式:菊石类的横向选择性灭绝,腕足类和介形类的边缘选择性灭绝,双壳类和腹足类的非选择性灭绝,牙形石的可忽略的形态灭绝。这种灭绝的选择性和强度可能是由复杂的多因素影响所致,反映出不同演化枝和形态类型对环境耐受阈值的差异。例如,在海洋经历酸化事件时,钙质生物受影响的程度更大,对它们而言也更难建造复杂、厚重的壳体和纹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