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正生物IPO:毛利率走势背离同行,低价股权激励对象包含非员工

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
今年以来,已有不少医药外包公司撤回IPO申请,同处CRO赛道的长沙都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都正生物”)却没有选择撤回,并两次回复深交所下发的问询函。
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翻阅回复函发现,都正生物仍然存在毛利率走势背离同行、低价股权激励对象包含非员工、创始团队套现等问题。在IPO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都正生物能否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还需拭目以待。
1、毛利率走势背离同行,子公司业绩“变脸”
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都正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43亿元、2.17亿元、3.47亿元、1.77亿元,2021-2022年分别同比增长51.4%、60.17%;净利润分别为0.24亿元、0.37亿元、0.78亿元、0.22亿元,2021-2022年分别同比增长51.16%、110.18%。
数据来看,近年来都正生物营收和净利都增长较快。不过,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注意到,政府补助对都正生物的净利润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约占都正生物净利润的24.19%、14.98%、11.7%、8.75%。
除此之外,根据都正生物对深交所二轮问询函的回复,其业绩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
2023年,都正生物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4.4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增长15.26%-26.79%;预计实现净利润0.8-0.86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增长2.86%-10.58%。
与前两年的快速增长相比,都正生物2023年的业绩并不算理想,而这与其下滑的毛利率有关。
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都正生物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2.05%、39.92%、42.38%、33.96%,主要原因系临床研究业务毛利率的下滑,同期该项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2.07%、39.9%、42.36%、33.43%。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都正生物最重要的业务,临床研究服务的毛利率与同行可比公司走势相悖。同期同行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分别为41.99%、40.96%、37.91%、38.5%。数据可见,同行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为持续下降,而都正生物则为先降后升又降。
而此也引起了深交所的注意,要求都正生物说明趋势变动不一致的原因。
对此,都正生物的解释是,2022年度其收入规模扩大带来了成本优势,并且临床试验机构增多降低了采购成本扽好原因毛利率提升。2023年上半年则因为收入确认方式的变动、预试验项目增加导致毛利率下滑。
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注意到,2023年都正生物业绩下滑或还与其全资子公司的业绩“变脸”有关。
2019年,都正生物收购了先领医药,被收购时点的上一年度先领医药的营业收入为1225.76万元、净利润为195.78万元,彼时都正生物前身都正有限的营收为0.49亿元,被收购者营收占收购者营收的比例为24.92%,可以说收购先领医药对都正有限来说是一次不错的补强。
然而,收购后没多久,先领医药就出现业绩“变脸”的情况,在2020年净利润达到336万元的顶峰后就一路下滑,甚至在2023年上半年出现亏损的情况,这与同处临床研究赛道的都正生物的业绩走向并不相同。
图片
对此,凤凰网财经向都正生物发去求证函询问原因,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具体回复。
2、低价股权激励对象包含非员工,创始人团队多次套现
除了业绩放缓的问题外,凤凰网财经《IPO观察院》发现,都正生物股权激励或有“蹊跷”。
据问询函,都正生物进行过两次股权激励,分别是2019年和2021年持股平台众英成、众利成、众润成认购新增注册资本。
招股书显示,2019年11月进行股权激励时,参考了上一次股权变动时外部投资者的入股价格64.8元/注册资本,换算得出这一次外部投资者的入股价格为9.66元/股,而同期都正生物进行股权激励时,对应价格为54元/注册资本,显然要低于9.66元/股,相当于打了8.3 折。
次年5月,都正生物实控人欧阳冬生以1875万元的价格合计转让了24.85万元股权,对应价格为75.47元/注册资本,显然要高于2019年外部投资者的9.66元/股。
然而,到了2021年1月,都正生物再次进行股权激励的价格却只有9元/股,不仅低于2020年5月的价格,甚至要低于2019年外部投资者的入股价格。
这两次低价股权激励或许是为了员工谋福利,但从实际操作来看,都正生物的福利甚至辐射到了非员工身上。
2019年进行股权激励时,已离职一年的邓冬花并不具备股权激励资格,但都正生物仍然授予其持股平台的财产份额,对此都正生物称是考虑到邓冬花在职期间为公司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而2021年进行股权激励时,都正生物的股权激励资格已不限于离职员工,甚至多了员工家属等,比如员工肖宇的配偶、员工司祥的朋友和亲属等。
因为以上这些人本不具备激励资格,因此被授予的股权均为都正生物员工代持。虽然在开始IPO进程后,都正生物便开始着手于解除这些非在职员工的代持,但对于其中是否涉嫌利益输送的行为仍然值得思考,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向都正生物进行求证,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具体回复。
在低价激励之外,创始人团队的套现也值得关注。
先是2020年5月,都正生物实控人欧阳冬生套现1875万元;次年8月,与欧阳冬生一同设立都正生物前身都正有限的余鹏将持有的287.7万股股权以10.95元的价格低价转让,合计套现3150万元;2022年11月,欧阳冬生又转让41.1万股股权给弘曜同惠、君康创投、杜焕达,另一位创始人李莹转让同等数量股权给以上三方,两人各自套现800万元。
其中,在历经多次套现后,创始人之一的余鹏持股比例已降至5%以下,并且不再担任都正生物的副总经理、董事职位。对此,都正生物表示,余鹏拟集中精力于中南大学的教学教研任务,并且有意于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