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毙中国人?《美国内战》观影体验来啦!既有美国的内耗也有幻想

图片
2024年6月,随着端午档期的到来,由美国A24公司出品的电影《美国内战》终于在中国大陆地区全面上映了。
图片
▲《美国内战》简体中文版海报
这部反映美国内部矛盾的电影,可以说仅在宣传、制作阶段便吸引了全世界很多观众的注意力,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其中一些类似“枪毙润人”的桥段,更是在电影上映之前就火爆了中国网络。
图片
▲火爆网络的电影片段,让很多润人“破了防”
图片
▲该片段,甚至带火了淘宝上的同款眼镜,引得无数军事爱好者专门购买进行模仿
本期推送,我们就来谈谈这部极度具有话题性的电影,看看在它的身上,凝结了多少美国的现实内耗与虚空幻想。
图片
战争理由,虽然没明说,但似乎也不用说了。
可能是出于不想得罪客户群体的原因,《美国内战》这部以“内战”为噱头的电影,在描述战争的起源时,着墨却并不多。(不写明内战原因,就不会得罪特定的政治立场派别,从而能让各个政治立场的人都能进电影院)
电影一开篇,美国内战就已经打得如火如荼了,西部的“两星联军”一路向东,打穿数道由美国中央政府联邦军所把守的战线,直接向首都华盛顿发动“捣巢”攻势。
图片
▲电影开头,美国总统就在发表“大本营战报”。吹嘘中央政府的胜利
从文艺作品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设定似乎是缺乏一点逻辑,但是如果联系一下当今美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却反而又感觉到没那么离谱了。
因为现在的美国,确实正处于一个多元思想、多社会阶层,因各种原因而激烈碰撞的历史时刻,在持续数十年的“身份政治叙事”之后,现在的美国各政治派别在处理现实问题时,优先考虑的往往不是这件事对美国整体而言是否有利,而是这件事对本身所处的政治派别是否有利?这种“只管自己盘中餐,不顾帝国城门火”的行为,已经肉眼可见地削弱了美国的综合实力。
图片
▲光是围绕德州的移民对峙,而烧掉的军警执勤费用,就是以百万美元计算的
以至于一些政客,直接把本该共商国是的国家级议会厅,变成了政党恶斗、个人恩怨的秀场。从佩洛西阴阳怪气怒撕总统国情咨文,到特朗普支持者发动暴乱攻陷国会山,再到已经遍布全美的底层民众“零元购”打劫事件,都表明现在的美国社会各族群之间的确存在巨大的意识分歧。
图片
▲“零元购”(群体性抢劫)问题本质上还是国家治理问题,这些抢劫者在这个年纪本该是一个国家当中最中坚的建设者和生产者
虽然在美国过往的历史当中,确实也曾存在过这种民众意识形态大规模撕裂的局面,比如曾经的“黑人民权运动”和“越战反战运动”。当时持不同观点的各派群众也是互相敌视,恨不得手刃了对方才好,但是,相比于过去,现在的美国在整体上已经很难复刻曾经有效的处理手段了。
在冷战时期,不管美国内部的民众再怎么撕裂,整体上美国的国家实力都是处于螺旋上升期的,产业实心化率很高,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精英阶层整体团结,工人阶级稳定且体面……
图片
▲肯尼迪的登月演讲,堪称黄金时代的缩影
那时的美国不但有可以吸纳海量工人的优质产业链,并且能够给工人开得起足以养活一大家子体面生活的工资……也就是说,那时的美国不管街头斗成什么样,都有足够的资源去进行兜底。只要帝国的蛋糕整体是在不断做大的,那么各阶层的矛盾就总能在满足中被不断遏制,保持整体的上升势头。
但是在经济不断全球化,大量普通制造业被资本集团搬到其他国家的今天,美国为所有人“兜底”的社会资源已经变得愈发局促,在蛋糕整体变少的情况下,社会各阶层的对立只能是越发的严重……这对于眼下要应付多个海外冲突的帝国来讲,显然是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
尤为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社会意识分歧,现在已经从街头群众蔓延到了作为“帝国柱石”的军警群体当中。
图片
▲“亚伦·布什内尔”只是一个开始,在他背后,还有无数同样的人
今年2月为支持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暴行而在以色列驻美国大使馆前自焚而亡的美军中士“亚伦·布什内尔”并不是一个个例,像他一样持与美国政府不同政见的军人肯定还有很多,他们虽然不如“亚伦·布什内尔”勇敢,但也一样有自己的想法,只要时机成熟,也一样会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行动来落实自己的观点。
当不同政见团体、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临界点时,只要有一方拿起枪,那最终引爆整个火药桶,也不是不可能的。
图片
▲虽然单个的持枪民兵,在面对执法机关时很脆弱,但如果每条街道,每个乡镇都涌现出一队武装民兵呢?
图片
美国本土,还是离战争太远了。
虽然这部《美国内战》用身份为战地记者的主角一行人的视角,去展示了美国民众在内战大漩涡下的众生像,但从真正的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来说,它在很多方面还是过于柔和了,颇有一种“大小姐想象穷人生活”的感觉。
图片
▲电影里展示的酷刑场面
《美国内战》里所表现的大部分美国民众,即使在内战如火如荼的时候,还是能够享受基本的水、电、互联网服务;美国民间的星级酒店也能照常迎客;州与州之间的基础设施除了部分路段被残骸阻塞以外,几乎不受影响。
各地主要交战势力(除了极少数极端武装以外)对过路平民都保持了基本的礼仪,平和的就像在演习中遇到老乡一样,更有甚者,还能有空带着记者一起搞战地采访……
片中展示战争残酷性的镜头,不但数量少,而且比较突兀,更像是因为“必须要有”所以刻意加上的一样……
图片
▲电影中少数的残酷性画面,掩埋平民尸体的“万人坑”
而真正发生在现实中的内战,其残酷性,绝对是电影所呈现的百倍、千倍不止!无论是利比亚内战、叙利亚内战、还是较早些的南斯拉夫内战,都表现出了连对外战争都无法比拟的残忍。
由于战争爆发在内部,所以其对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破坏是极为全面性的,往往在战争刚刚爆发的初期,平时国民所习以为常的各项服务就会变得异常昂贵或干脆完全停止……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计划都无法防备来自隔壁省份的“背刺”……
图片
▲电影里的美国,即使在沦为战场之后,大部分地区还是像往常一样的干净整洁,而真实发生内战的叙利亚,是这个样子的,整座城市直接化为废土
除了物质上打碎坛坛罐罐的损失以外,内战的残酷性还会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内战中,对自己同胞因不同价值观的清洗有时甚至往往比对待外国军队还要残忍。
在美国所参与的历次战争当中,南北战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一直牢牢占据了历史榜首的位置,发生于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使得约10%的20-45岁北方男性和约30%的18-40岁南方白人男性在战争中死亡,几乎是打成了“家家戴孝”的效果。
图片
▲因行事冷酷残忍而得到“魔鬼将军”外号的北方将领谢尔曼
在战争中北军总司令格兰特对手下将领谢尔曼下了一道极为直白的命令:“发动一场浩劫,毁灭所有对敌人有用的资源。”按此方针行事的谢尔曼,在对付美国南方老乡时,有些手段堪比侵华战争中的日本鬼子,1864年在谢尔曼带领北方军攻下南方重要城市亚特兰大之后,谢尔曼直接下令焚城,将原本繁华的城市一把大火烧成了一片白地,无数老弱妇孺未及撤离就被大火所吞噬。(虽然美国平时一直标榜“自由”、“包容”、“多元”,但是他们在认真对待本国的“反贼”和“分裂分子”的时候,可是格外的冷血……)
图片
▲图为被北军焚烧后的南方城市亚特兰大
影片结尾,西部势力部队打进华盛顿,杀进白宫内部,枪杀美国总统的戏码相比真正的作战也明显进行了弱化,这段决定“蓝星第一强国”国运之战的高潮战斗,居然是由一个混合了白人、黑人、女人的五人战斗小组带着三个记者完成的……实在是难以经得住细品。
图片
▲都打到最后时刻了,白宫里面的陈设和平时也还是没什么区别
图片
▲最后这个戴着红领带,平时爱说大话,关键时刻又怂的白人总统形象,明显是在揶揄曾跑进白宫地堡避难的“地堡男孩”特朗普
总而言之,这部近日上映的《美国内战》虽然反应了美国当下的一些社会矛盾与现象,拍出了一些笑点与段落,但是距真正的“美国内战”还是有些距离的,该片整体上还是适合闲暇时作为“公路片”观看,而不适合抱着观看“战争史诗巨制”的预期去观赏。
图片
目前该片正在热映当中,各位读者只需通过常见购票平台即可买票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