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财经丨咖啡行业的“久久战事”

来源:海外网
9.9元的价格,引发了咖啡行业的“久久战事”。
近日,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透露,公司做好了“全场9.9元促销”(持续)三年的准备,同时现行门店补贴政策延长至2026年年底。
“全场9.9元的营销活动是我们培育市场的举措之一。”库迪咖啡相关负责人向海外网表示,“我们认为中国咖啡市场尚处于早期,要想达到成熟市场年人均300-400杯的销量,必须具备价格、便利性、产品力和品牌力这四个充分且必要条件。对此我们将保持充分的耐心和耐力,对市场精耕细作,和行业共同成长,同时也坚定地进行市场培育,因此我们决定将联营商门店补贴政策延长至2026年底。”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咖啡行业正在掀起一场低价大战。瑞幸咖啡、星巴克、肯悦咖啡等品牌,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9.9元产品,抑或进行了变相降价。
咖啡低价大战缘何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这场价格战还能持续多久?咖啡行业未来又将发生哪些变化?
9.9对决:竞争同质化或资本之手?
自2023年初开始,库迪和瑞幸咖啡便逐渐拉开了价格战序幕,持续一年多,双方似乎都没有收手之势。
四月底以来,库迪咖啡动作频频。4月29日,库迪咖啡宣布现行门店补贴政策将延长至2026年12月31日,最高单杯可补贴至14元。5月21日,库迪宣布开启为期三个月的“夏日果咖季”,除少量特殊门店外,全部饮品9.9元不限量促销。而今,库迪咖啡又表示,做好了“全场9.9元促销”三年的准备。
瑞幸咖啡随即进入“战场”。5月20日,瑞幸咖啡上线与噢麦力合作的燕麦拿铁,并将燕麦拿铁列入“每周9.9”活动菜单。由于原料成本、品牌溢价等因素,市场上的燕麦奶拿铁售价普遍不低于20元,瑞幸咖啡此举可谓是打破燕麦奶咖啡市场常规价。
除互相“纠缠”的库迪咖啡和瑞幸咖啡外,百胜餐饮旗下的肯悦咖啡也出手了,不仅举办了“全场9.9”的限时活动,还推出了肯悦咖啡月卡,支付9.9元开通月卡后,即可用5元、7元、10元,三个档位享受菜单上几乎所有的咖啡产品。不仅如此,Tims咖啡、挪瓦咖啡也相继跟进,把咖啡价格拉低至9.9元,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甚至直接推出9.9元两杯的活动。
受多家咖啡品牌降价影响,一直对外宣称不参与咖啡价格战的星巴克也被迫应战,开始频繁推出各种优惠券活动。例如“满50元立减6元”“39.9元双杯”等,而在本地生活平台上,星巴克还推出“233元十次卡”“102元5杯券”等优惠。
关于价格战,业内的一种观点是,之所以拼价格,源于咖啡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带给消费者的差异化体验并不明显。中中咖啡主理人文乐告诉海外网,“当前咖啡市场的供给过多,且随着咖啡行业发展,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息差被打破,消费者能在市场上看到各种咖啡品牌和各种形式的咖啡,对于咖啡的价格有自我判断。”
然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价格战是资本进入咖啡行业所带来的“玩法”,库迪咖啡和瑞幸咖啡的创始人陆正耀就尤其擅长这一点。在投资者看来,价格战是快速形成品牌规模的方式之一,而凭借规模优势还可以降低采购成本。
低价反噬:盈利前景堪忧
诚然,“以价换量”的价格战确实给连锁咖啡品牌们带来了加速扩张的机会,但随着价格战白热化,各咖啡品牌们的利润却受到了影响。
瑞幸咖啡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瑞幸咖啡净增门店2342家,环比增长14.4%,门店总数达18590家,月均交易客户数约为5991万,同比增长103.2%。另外,瑞幸咖啡一季度总营收为62.78亿元,同比增长41.5%。但瑞幸咖啡却亏损6510万元,而去年同期,瑞幸咖啡净利润达6.78亿元。
对于此次业绩变动,在财报会议上,瑞幸咖啡首席财务官安静指出,瑞幸咖啡盈利能力的显著变化主要是由于瑞幸咖啡正在推出9.9元每周一杯的咖啡促销活动,瑞幸咖啡产品的平均售价降低了。此外,门店快速增长导致租金、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增加对净利润也造成了影响。
另据星巴克2024财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星巴克中国实现净收入7.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78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增长了10%,但星巴克中国在本财季客单价下降了9%。此外,星巴克全年收入预期下调,由10%至12%降至7%至10%。
挑起咖啡价格战的库迪咖啡也并不能幸免。自2022年成立以来,库迪咖啡便开始狂飙型拓店,门店数已超过7000家。但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多位库迪联营商表示,自己或是身边的联营商都存在关店、翻牌、转让店铺的情况。
价格战之下,国内一些咖啡品牌的处境也愈发艰难,拿过3轮融资的连锁精品咖啡品牌Seesaw咖啡就是其中之一。诞生于2012年的Seesaw咖啡自2017年开始异地扩张,巅峰时期共在9个城市开设了135家门店。在咖啡价格战压力之下,Seesaw咖啡也不得不压低价格,在第三方平台上线特价活动,客单价从30元左右降至20元,抖音直播间里的美式咖啡更是降低至9.9元。2023年底,Seesaw咖啡陷入“关店”的话题讨论中,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曝出,Seesaw咖啡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门店正在闭店。
针对闭店潮,Seesaw咖啡创始人吴晓梅曾回应,称2021年到2023年这三年里,品牌已完成阶段性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全国布局。近期关闭了部分不符合区域聚焦策略、不符合品牌定位和不符合门店模型的“三不”门店,以保障未来扩张之路的基本底盘更加扎实。
格局骤变:加速淘汰波及供应链
价格战的不断升级,势必带来行业洗牌。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潭,连锁咖啡品牌的赢面较大,而对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咖啡品牌而言,生存空间将变得岌岌可危。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现存21.97万家咖啡相关企业。2023年我国咖啡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加68%至6.01万家,达注册量及增速近十年双新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5月31日,今年已新增咖啡相关企业1.77万家,同比减少22.8%,同期注吊销8400家,同比增长36.44%。
不过,价格下降对整个咖啡行业而言,并非完全的坏事。文乐向海外网分析称,“短期来看,咖啡品牌们的利润普遍降低,但从中长期来看,价格战可以加速出清行业中没有生存力和竞争力的项目,留存下品质较高且生命力强的项目。”
“从前咖啡行业的利润较高,目前是处于回归本质的过程中。”他补充道。
目前来看,咖啡行业市场前景依然广阔。伴随着国民咖啡消费习惯的养成,以及咖啡市场的进一步下沉与咖啡需求的品质化、精品化升级,咖啡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中。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人均年饮用数已上升至16.74杯,全国咖啡产业规模达到2654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将增至3133亿元,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14%。
文乐表示,“咖啡行业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它的行业结构调整也是十分剧烈的。未来有两种模式会最终生存下来,一种是以标准化为特点的连锁品牌,另一种则是可以给予消费者额外附加体验感的个性化小咖啡店,比如可以提供给消费者场景化体验和沉浸式体验的咖啡店。”
值得注意的是,价格战不仅影响了终端品牌商的生存环境,甚至波及了上游的原材料供应端。一位咖啡供应链业内人士告诉海外网,当前咖啡行业竞争激烈,各品牌最典型的需求就是降低成本,一杯咖啡最大的成本在于房租和人工,但压缩这两项成本的空间有限,因此想要压缩成本就要从供应链方面下手。
对此,文乐向海外网透露,“商用咖啡豆的价格正在下降。以前我们需要成吨购买才能获取的批发价,现在供应商直接拿这个价格作为零售价来卖。”
“价格战依然会继续,但是消费者也会更加清醒和理性。毕竟消费者心里也明白,9.9元的咖啡能买到什么呢?未来咖啡行业终究会向个性化转变,想喝冷萃咖啡、手冲咖啡、速溶咖啡的消费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咖啡品牌。”上述咖啡供应链人士表示。 (穆瑀宸)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